APP下载

浅析珍宝岛危机

2016-11-23王凯

人间 2016年24期
关键词:中美关系发展

摘要:中国和苏联的珍宝岛危机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苏联霸权主义思想盛行,苏联不断对中国进行骚扰甚至侵略的行为,从而使中国人民进行勇于抗争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长久以来,中苏两国边界争端所引发的。事件的发生,使中苏两国关系最终破裂,同时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但中美关系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世界局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中苏两国;破裂;中美关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K8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42-02

一提起珍宝岛之战,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触发自己难以泯灭的回忆,但珍宝岛在哪里呢,是一个怎样的关键位置使中苏两国剑拔弩张呢?其实珍宝岛处于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位于中苏交界的乌苏里江主航道中间线中方一侧,其面积只有0.74平方公里,随着时间的飞逝,长期以来江水的冲刷形成了中间宽,两头窄,形状近似珍宝的岛屿,因而得名珍宝岛。

一、背景

珍宝岛面积如此之小,为何会引发中苏如此的冲突与危机呢?这与当时中苏面临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首先,中苏两国边界的历史遗留问题是珍宝岛危机的历史渊源[1],众所周知,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旧中国及中国古代末期王朝腐朽无能,并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让了大量的土地,这其中就包括苏联的前身——沙皇俄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至20世纪初期间,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去了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列强割让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虽然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曾代表新政权宣布放弃与中国旧政府所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但由于中国当时内忧外患,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进行交涉,列宁又过早去世,使苏联单方面放弃归还中国土地,因此由于历史的因素,中苏领土边界问题一直存在,这为中苏双方发生冲突与危机留下了隐患。

其次,中苏两国政治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致使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导致了两国在珍宝岛发生严重危机。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当时冷战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导向苏联,并与苏联结盟,双方在各方面展开了广泛合作,但好景不长,随着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公开否定斯大林以及随后发生的“波匈事件”,中苏双方展开激烈论战,随后苏联对中国实施一系列报复战略,致使中苏关系走向破裂。

再次,苏联因其拥有超强的军事实力及存在着大国沙文主义的思维,是珍宝岛冲突又一重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在与美国冷战对峙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军事实力,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同时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干涉,并在中苏和中蒙边界大量部署军队,并准备以武力解决中苏问题。此外,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本身穷兵黩武和固执的性格成为中苏冲突的个人因素,他常常在对外关系中显示强硬霸道一面,并为表现其军事才华,自封为元帅的军事头衔,时常进行军事演练。

二、危机与战争

这次冲突之前,双方在边境就早已烟尘滚滚,剑拔弩张。我们可以通过几组数据来感受下双方浓浓的火药味。据不完全统计,1964年10月到1969年期间,双方在边境冲突多达4189起,其中在1967年至1969年时间内,苏联入侵珍宝岛16次,入侵珍宝岛的七里沁18次,打伤中国边防官兵和百姓数百人,在此期间,1968年5月 1日发生了最严重的一起事故[2],苏联出动装甲车撞死中国边境数位百姓和边防人员,至此,中国领导人及人民已忍无可忍,毛泽东主席强调一定要发挥好军队中将帅的奉献精神,破除苏联军队的神话,依靠人民的悟性,勇敢拼搏,打击一切入侵者,保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就这样战争真的来了,在1969年3月2日和1969年3月13日[3],苏联两次发动侵略我国珍宝岛的战争,嚣张气焰极为明显的显现出来,但中国军队早有准备,通过地方领导陈锡联的得当指挥和中央领导的集体智慧相互结合,统一总体部署与规划,再加上军队将士和边境百姓的勇敢奉献精神,辅之天时地利,成功赶走了苏联入侵者,完成了边界自卫反击战的任务,保卫了我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强有力打击了苏联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升了我国军队的信心和国家战胜困难的勇气,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当然,从另一方面讲,苏联内部在战争中也存在问题,也是中国珍宝岛反侵略的自卫反击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后来我国从苏联方面得到的情报显示,在当时苏联指挥官列昂若夫在中国军队顽强抗争时,曾向苏联上级中央请求支援派兵,但当志愿请求到达上级时,却由于当时苏联的两位领导人外出(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出访匈牙利,国防部长出访印度),从而导致苏联中央没人可以做出增兵的决定,当等到苏联领导人回国得到消息之后,作出决定进行增兵时,战机早延误,此时早已大势已去,无法挽回。总之,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中国在珍宝岛自卫反击中取得胜利,都使我国获得信心与新的国际局面。

三、战争之后

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和苏联内部暗流涌动,如平静的水面因一石激起千层浪,进行积极地战后准备,在苏联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意见不一致,主要有两种声音。其中一方主张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以腾出手来和精力应对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和发展国内经济;另一方则主张要对中国采取报复战略,进行外科手术般的核打击。两方代表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不肯退让妥协。在此期间,苏联总理柯西金作为缓和派代表,在去往越南的返机路上,在中国北京机场进行短暂停留[4],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达成停战协议,缓和中苏两方的关系,但在苏联总理柯西金返回苏联之后,其达成的缓和停战协议就遭到苏联内部反对派人士的否决,最终苏联决定进行报复战略。1969年8月15日,苏联军队通过一系列的挑衅活动后,最终在我国新疆铁克提地区边界线的苏联一侧,对大约30多人的中国边防巡逻队发动攻击,最终苏联以极其卑鄙的手段将我国巡逻队全部歼灭。在中国方面,战争结束后,林彪为首的军委办主张认为苏联会进行进一步一系列的大规模报复行动,毛泽东主席组织“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为首的四位老帅对国际局势及中苏关系的形势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研究,以帮助中央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而当在1969年8月15日,苏联进行报复活动之后,毛泽东主席立刻做出了指示,中国要做好打大战的计划与安排,并充分展开了国内各方面的力量大动员以及对中央作出统一的规划,并将中央主要领导人进行分散转移,毛泽东主席去了武汉,周恩来总理留守北京负责战争的指挥,林彪副主席去了西安。而且在中国共产党九届代表大会之后,中国进入全民备战状态,提出进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术策略与政策,但伴随着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苏双方的关系和局势也变得极其微妙起来。在1969年10月至1978年6月期间,中苏双方共同进行了数次谈判,但均因中苏双方分歧过大,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苏联也一直增加陆海空三军部队,在乌苏里江进行军事演习,同时在中国和苏联边境,中国和蒙古边境大量驻军增兵,同时还出兵侵略阿富汗,妄图在中国西北部对中国进行战略包围。但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以及冷战格局的扑朔迷离,中国和苏联都从自身的因素和角度出发,对彼此间的危机及中苏关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缓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一方面从苏联的角度来说,首先其推行的全球主义战略,主要的重点集中在欧洲大陆,不在中国或是说在亚洲。其次,苏联之前的一些侵略的行为(如侵略捷克等东欧国家)早已损害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也违背了社会主义国家所应有的原则及立场,苏联试图扭转自身国际形象。第三,由于中国和苏联共同支持越南抗击美国,所以如果中苏关系继续恶化,不益于本国利益维护。最后,如果苏联继续派出军队攻打中国,难以向国际社会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就中国而言,首先国内发生文化大革命,局势错综复杂,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生产能力下降并且贫穷饥饿现象随处可见,因而中国没有实力和国内基础来进行战争。再者来说,中国也是基于抗美援越的战场因素,苏联作为共同的抗击者和合作伙伴,此时同苏联进行冲突升级甚至战争,完全不符合中国本身的国家利益,而且也会使中国面临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因而,中苏双方随之冷静下来,进入一种相对平稳的局面,又加上双方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外交会晤与谈判,中苏两国逐步从危机之中脱身,战争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四、珍宝岛危机与中美关系的变化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风起云涌,特别是中美两国各自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随着中苏关系因为珍宝岛危机最终走向破裂,东方社会主义阵营最终不复存在,而且中国也面临着来自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另一方面,美国在经济上受到西欧,日本等新兴经济体的挑战。政治上,深陷越南战争的漩涡中不能脱身,而且随着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实力,进而对美国在全球的利益做出挑战,无论是出兵阿富汗还是支援越南,苏联都积极地同美国争夺世界的霸权。基于此,美国都亟待采取措施扭转自己的被动局面,因而中美两国有了关系扭转发展的最好历史契机。

但由于中美两国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中国作为新兴国家,基于世界形势以及当时的地缘条件,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倒向苏联及加入社会主义东方阵营。因而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以及冷战国际形势的需要,美国在新中国建国后,经济上封锁中国,政治上孤立遏制中国,外交活动甚少,只有1955年8月1日进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但中美关系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效。在珍宝岛危机之后,中美两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徘徊之后,中美关系终于迎来了转机。美国一方面在对华贸易、旅游、物资方面采取宽松开放的政策,对中国释放友好的信号。另一方面,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过与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当时和中国关系好的国家)的元首会晤,传递出一种想与中国改善关系的信号。[5]而在中国方面,由四位老帅组成的国际形势顾问小组建议,推动中美关系改善,以共同应对苏联霸权的挑战。由此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同美国改善关系:恢复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组织中美两国乒乓球比赛,进行“乒乓外交”;释放美国犯人等等。这一系列活动推动了中美关系快速发展。在这之后,美国心领神会,随后美国两位重要人物基辛格,尼克松相继访华,并对双方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台湾问题”,贸易问题,文化科技交流问题)进行了深入磋商。在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共同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高度。虽然在此后由于美国内部外交政策变化的一些原因,中美关系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曲折发展,但最终在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改变了美国、中国、苏联三国之间的权力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形势,中美两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五、影响

这次中苏双方的珍宝岛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中苏双方关系彻底破裂,也意味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中国外交局面从一边倒的政策走向了新形势。

第二,这次珍宝岛危机对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的缓和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中美双方根据自己利益和世界形势的变换,逐步放弃政治上的对立局面和经济上的封锁战略,通过一系列的缓和策略与外交会晤逐步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改变了世界局势,冷战朝着向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有利的一面发展。

第三,中国军队的实力取得了显著提高。中国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努力发展反坦克武器等常规装备,改造摩托化步兵军队,使军队战斗力进一步提升[6]。

最后,对中国内部文化大革命的局面也起到了一定改观作用。中国内部混乱斗争局面受战争的影响,发生了一定改变,客观促进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参考文献:

[1]袁昌尧等主编《当代国际关系》,江苏教育出版社。

[2]谢益显主编《当代外交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8月版。

[3]高明振黄华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第四卷(1967一1976),团结出版社。

[4]邢广程著《苏联高层决策7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版。

[5]亨利·欧文主编,文沛合译《七十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6]邓力群等主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6月版

作者简介:王凯(1992—),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国家和地区间关系。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发展
区域发展篇
中美关系已不是说翻就翻的“小船”(观察家)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