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鼻祖丁敬
2016-11-23石印山民
□石印山民
浙派鼻祖丁敬
□石印山民
丁敬,清初著名篆刻家,中国最重要的篆刻流派——浙派的鼻祖。丁敬生于1695年,卒于1765年,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胜怠老人等,浙江杭州人。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印谱》《龙泓山人集》等。
丁敬所在的年代,是我国文人篆刻发展到继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巅峰时期。随着古文物,尤其是秦汉印的大量出土,加上自王冕首先发现花乳石可刻印以来,文人开始成为刻印的主流。这个阶段的印坛,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和丁敬几乎同期的邓石如、巴慰祖、高凤翰等,都是一时名家。据史载,丁敬工诗文、擅书法、善画花卉、精鉴赏,其中,以篆刻方面的成就最大。丁敬曾遍习历代百家,无论秦汉印,还是元明印,他都勤习精研,在重视传统的同时又敢于创新,并最终创立了我国篆刻史上的第一大流派——浙派。他曾写过一首论印名诗:“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很好地总结了他在篆刻上的立场和观点。
丁敬的学印轨迹和后人对学印的主流观点是相反的:他的篆刻初学明代大家何震,然后再向上攻习宋元时期的印章,最后上溯到唐、六朝直至秦汉时期的印章。通过遍习百家,汲取历代印章的精华,最终得以跳出各家印风的樊篱,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丁敬的好友魏锡,曾认为“钝丁之作熔铸秦、汉、元、明,古今一人”,虽是一家之言,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丁敬在当时印坛已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
在篆法上,丁敬追求简洁工整、不矫揉做作,篆法中参以隶意,并在笔画上往往删繁就简,擅用省笔是丁敬篆刻中的一大特点。在刀法上,丁敬对明代篆刻家朱简的碎切刀法加以发扬光大,以鲜明的切刀之法刻印,直追古意,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朴实丰茂、苍劲钝朴的印面特点,并最终成为浙派篆刻的重要特征。
后人一提起浙派,首要强调的就是其切刀法。切刀,是篆刻两大主要刀法之一(一为冲刀,一为切刀),刻者在运刀时往往是逐刀入石,然后在一起一伏间推动刀杆前行,并自然形成明显的刀痕,刻出的线条充满轻重疾涩的变化,体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顿挫感。通过切刀所刻成的印章作品,由于刻刀刻在印石上形成的刀痕衔接明显,这种涩拙的线条仿佛古代印章经过千百年风蚀土浸后自然形成的古朴效果,也是浙派印风得以风靡一时的重要原因。后来,黄易、奚冈、蒋仁、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七位名家,对该治印风格进一步发扬光大。他们和丁敬一起并称为“西泠八家”,并共同缔造了篆刻史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篆刻流派。浙派自清乾隆至咸丰前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在印坛盛极一时,并对后世印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边款方面,丁敬同样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他基本摒弃了当时印人惯用的以书法表现为主的双刀刻法,直接采用更有金石特色的单刀刻法:边款落刀,一刀就是一笔,使刀如笔,整个边款文字一蹴而就,这种单刀刻法更好地表现了边款的独特魅力。另一浙派大家陈豫钟,在评价丁敬的边款时如是说:“不书而刻,结体古茂,闻其法,斜握其刀,使石旋转以就锋之所向……别开一径,铁生词文尤极称之。”
《汪鱼亭藏阅书》 丁敬
《龙泓馆印》 丁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