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贸合同”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6-11-23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许爱瑜
文/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许爱瑜
文/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程学勋 何 敏 黄百祺
基于“外贸合同”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文/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许爱瑜
本文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在简述“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从实施背景、具体方法、教学效果反馈及评价等几个方面阐述“基于外贸合同”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外贸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高职商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旨在授予学生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包括国际贸易业务中的各个环节以及贯穿全程的业务流程,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与方法,通过使用英语语言,遵循国际贸易的通用原则进行业务往来,为企业争取最佳的利益。因此,如何对本课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既能掌握相关的外贸英语语言知识,又能具备相应的外贸职业技能,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外贸合同”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贯穿起来,使得章节、项目之间有一个良好的衔接,让学生俯瞰整个外贸流程,对课程教学的整体构架、对加强该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意义深刻。
二、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简述
基于“外贸合同”的教学模式是指在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中,教师对于任何知识点的讲解和问题的处理,都以外贸合同为主线,围绕外贸合同,从合同的各个条款如标的物条款、贸易术语条款、运输条款、保险条款、价格条款、收付条款、争议的预防和处理条款等逐一展开,在业务的履行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而教学正是伴随着外贸合同中每一个条款的磋商、拟定、履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制造和提出问题,学生就跟随教师不断地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不断被解决,学生对于外贸合同的每一个条款的磋商、拟定、履行的方方面面也熟悉和掌握了,对于外贸的流程以及外贸流程中所具备的技能、方法也就具备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外贸合同各个条款的拟定要求,不断穿插渗透英文术语和条款的解读、操练,培养学生的外贸英语语言能力,使学生既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又掌握了外贸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外贸职业能力。
三、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背景
教学过程中,以外贸合同为中心,围绕外贸合同,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学生操练、小组研讨、代表发言、同伴评价等方式,对每一条合同条款的磋商技巧、拟定原则及履行要领等,以及对各个条款未来所可能遇到的风险的防范技巧、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等进行逐一学习巩固。教学过程中注重外贸合同中各条款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不断“从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强化学生对整个外贸工作流程以及各主要组成环节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具体探索与实践
(1)以外贸工作流程开篇,结合“外贸合同”,让学生宏观了解本课程教学内容
现行使用的教材中,多数以国际贸易的特点等开篇,对外贸工作流程以片言只语带过,甚至完全忽略。通过多年本课程的教学,笔者发现,这样的教材编写安排不甚合理,对学生认识和学习本课程,了解外贸工作流程以及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未能起到良好的先导作用。因此,在基于“外贸合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在简介外贸特点,增添国际贸易内涵及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尝试以“外贸工作流程”开篇,通过对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的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对该课程知识框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对国际贸易中必须完成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供中英文对照的外贸合同范本,结合外贸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找出它们在外贸合同范本中的匹配对应关系,让学生感知未来知识技能学习的整体框架。同时,在合同范本的阅读中,让学生感受合同英文条款的词汇术语、遣词造句和行文特点,明确外贸工作对英语语言的要求。尽管只是短短的两节课,但对于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对于提高学生对课程总体知识构架、外贸职业技能要求及外贸英语语言能力的整体认识以及学习准备,必不可少且意义深刻。
(2)基于“外贸合同条款”划分教学内容,逐个条款进行讲授学习
根据外贸合同条款划分主要教学内容,将其分成合同标的物条款、贸易术语条款、运输条款、货物运输保险条款、价格条款、收付条款、争议的预防和处理条款等模块,实现由整体分解到局部,再由局部组成整体。明确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位置,以及其与合同整体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每个条款时更加明确其在合同中的位置,更加一目了然。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习每个条款
每个条款开始学习之前,向学生展示外贸英文合同范本,让学生明确该条款在外贸合同中的位置,同时感知条款中的英语词汇、术语及行文特点,然后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探寻英语词汇、术语的含义,形成模糊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条款要点简要点评,导出条款主题,再对条款要点进行分析讲解,明确条款拟定对买卖双方所意味的权利和义务。进而通过匹配操练,巩固学生对英文词汇和术语表达的掌握。每个条款分析解读完毕后,安排条款实训,对英文条款内容举一反三进行操练。最后再回归到模块学习前展示的外贸英文合同范本里,重温条款的要义及拟定时的技能要求。由此,每个条款的学习都经历感性认识——分解学习——理性认识的过程,有始有终,局部和整体关系明确。
(4)以外贸合同开篇,以外贸合同收篇
遵循以上方法对合同条款进行学习,全部合同条款学习完毕后,重温整个外贸英文合同范本。此时,学生对范本里的内容已经十分熟悉。在重温英文外贸合同范本的基础上,教师设置相应的贸易背景,让学生模拟磋商过程并根据磋商结果,模仿英文外贸合同范本,起草合同条款,检查并考核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水平。
(5)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配合运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度从而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及方法、外贸英语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需要运用多媒体、网络及贸易软件等辅助教学,还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比如同伴学习、分组研讨、同伴评价、模拟角色、小型辩论会、展示报告等组织教学,才能活跃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反馈及评价
笔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担任的教学班级中实施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已逾三届,历时三年,学生共计345人。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向最后两届共260名学生发放了在线《国际贸易教学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31份,其中有效问卷231份。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对课程内容不甚了解,通过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的教学,对外贸工作流程、外贸合同条款内容、外贸英语语言、外贸职业技能的认识和掌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未来胜任外贸岗位工作也充满信心。这些方面,一定程度上说明,基于“外贸合同”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四、小结
通过实践,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整体分为局部,局部回归整体”的模式更加明确和掌握外贸的工作流程、技能、方法的要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合同的各个条款的技能掌握要求进行反复操练,使学生“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对外贸工作流程的掌握更加深入透彻,逐渐形成独立拟定外贸合同、履行外贸合同的职业能力,使外贸工作流程在“外贸合同”的贯穿下,形成了一条明确的主线,课程教学组织也浑然一体,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责任编辑 何丽华
TRIZ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以《畜产品加工》为例
文/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程学勋 何 敏 黄百祺
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语缩写,是由前苏联发明家G.S.Altshuller在1946年提出。经过众多国家、企业的实践验证,TRIZ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理论方法之一。该理论方法重在创新思维模式的训练,对个人的知识理论储备要求相对较低。高职教育定位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此类型人才将是企业基层技术主体,而创新能力提升对我国企业技术应用非常重要。因此,TRIZ理论应用到高职层次教学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TRIZ理论是世界上广受重视的理论方法之一,应用于教育中有利学生开拓思维,提高科技素质。但该理论起源于工程领域,对生物食品涉及较少。本文以实例介绍我校《畜产品加工》课程教学中的TRIZ理论应用,以期为该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推广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TRIZ简介及在高职食品专业教学的前景分析
TRIZ理论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但始终都是围绕着最初始的三个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目标:(1)在解决发明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遇到的各种矛盾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总是重复出现。(2)用来彻底而不是折中解决技术矛盾的创新原理与方法,其数量并不多,一般科技人员都可以学习、掌握。(3)解决本领域技术问题的最有效的原理和方法,往往来自其他领域的科学知识。
TRIZ理论起源于工程领域,未能涉及生物、食品领域,但发明创造、技术发展的规律是相通的,TRIZ指导思想在生物食品领域仍然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食品加工是一个应用型工程,涉及物理、化学、微生物、生理、营养、添加剂、机械等多学科,高职生因在校时间相对较短,遵循理论够用技能熟练原则,在学习各学科时理论学习压力较大,往往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经验介绍,却难以做到知识迁移和灵活应用,在需要综合运用专业背景来解决实验或生产实际问题表现出基础不牢固无所适从的状态。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教学资源大幅度丰富起来。而高职教育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需要多少新资源,而是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良好的组织和整合。TRIZ理论优势在于启发创新和交叉引用,笔者认为,该理论的优势与高职技能应用的定位非常吻合,将TRIZ理论应用到高职教育中,在各个方面重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在高职自身要求的学习内容岗位对接基础上,启发学生大胆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以实践思维为主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符合技术技能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前,我国已有多名学者将该理论引入大学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
TRIZ理论能帮助使用人跳出当前问题迷雾,突破惯性思维瓶颈,对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多角度分析实际问题并借鉴相关领域经验技巧来解决问题有较大的可行性。《畜产品加工》是食品专业的主干课程,笔者尝试应用TRIZ理论中物——场分析法和技术进化法则来引导学生应用食品学科基础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期为该理论的推广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物——场分析法教学应用实例
1.物——场分析法简介
产品是功能的载体,功能是产品的核心和本质。物质——场分析方法建立在产品功能分析基础上,通过建立现有产品功能模型的过程,可以发现有害作用、不足作用及过剩作用等小问题,产品或系统中小问题存在的区域是设计冲突可能存在的区域。落实在具体解答问题冲突时,物——场分析法是通过建立系统内结构化的问题模型来正确地描述系统内的问题,用符号语言清楚表达技术系统(子系统)的功能,正确地描述系统的构成要素及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物——场分析法所构造的每个系统是为了完成某些功能要求而存在的,或者说系统的功能都可以分解为两种物质(或部件)和一种场(或作用),即一种功能由两种物质及一种场的三个要素组成,一般用S1表示目标或被作用对象,S2表示工具,F表示场,从而将技术系统的功能模型用一个完整的物质——场的三角形表示,如图1所示。
图1 物——场模型示意图
当系统中某一物质所特定的机能没有实现时,即表明该系统内部各部分未发挥相应功能,系统存在的基础不稳定,系统失去平衡,从而系统内就会产生各种矛盾。为了解决系统产生的问题,可以从外界引入新的物质(部件)或改进物质(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伴随能量(场)的生成、变换、吸收等,为系统提供功能稳定基础。在这个变换过程中,物——场模型也从一种形式变换为另一种形式。TRIZ理论认为,各种技术系统及其变换都可用物质和场的相互作用形式表述,将这些变换的作用形式归纳总结后,就形成了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其解题的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针对存在问题的系统建立问题的物——场模型;其次,运用相应的TRIZ工具——标准解法系统,找到解决方案的物——场模型(标准解);最后,依据模型提供的思路,结合相关的知识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在物——场分析法指引下,研究人员可以摆脱低效的试错法,通过将问题抽象转化,利用标准解来类比解决冲突,并且只要冲突问题所建立的物——场模型相同,那么解决方案的物——场模型也相同,与这个问题来自哪个领域无关,非常便于实现跨领域的综合应用。
图2 物——场模型解题流程图
2.教学应用实例
常温酸奶是最近非常流行的一类奶制品,但一般的教科书中都未作介绍。应用物——场分析法引导学生设计该产品的工艺流程。
酸奶是乳酸菌通过发酵作用利用牛奶中的成分,产生乳酸,从而制造出酸奶特有的口感和风味特征。乳酸菌和酸奶特征之间存在发酵关系,即技术系统中的场。在这个过程中,通常的问题是,乳酸菌发酵容易造成乳酸过多,酸奶特征过于强烈降低产品质量;转换为物——场分析法来描述,待解决的问题是,两个物质(乳酸菌和牛奶)之间存在有效的作用(乳酸菌通过发酵向牛奶提供乳酸),但是这种有效的作用可能过渡(发酵过多乳酸过渡)。用物——场模型表示如图3所示,其中波浪线表示过渡作用或者有害作用。
图3 酸奶生产的物——场模型示意图
TRIZ理论中根据不同物——场模型,创始人阿奇舒勒提出了76种标准解法。针对产生有害作用的常用解法有以下解法:a)引入S1或者S2变形的第三种物质S3或引入超系统中的物质S3;b)引入抵消有害作用的场F2。其表示如图4所示:
图4 针对有害作用的标准解法示意图
标准解给出的提示,可以采取第三种物质的形式来回避有害作用发生。学生由此展开思维发散,提出和分析可行方法,比如:牛奶(S1)是生产原料,在此无法变动,乳酸菌(S2)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产生乳酸来提供酸奶的口感,并产生一定风味,可以设想采取人工添加乳酸和酸奶香精成分(S3)代替乳酸菌,从而避免乳酸菌的过渡发酵作用。但该方法违背了酸奶的产品定义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不适宜采用。标准解给出的第二种提示,可以采取其他场阻止有害作用进行。比如,在发酵完成后,利用热场对发酵酸奶进行杀菌处理,即目前市场上常温酸奶实际采取的工艺。
三、技术进化法则的应用
按照TRIZ理论,任何系统的发展最终都是走向提高理想度的目标。对于杀菌处理的常温酸奶而言,通过引入其他场解决了S2(乳酸菌)的过渡作用,但却造成了营养成分受损和生产成本提高的不利,系统(常温酸奶生产)尚存在更理想的解决方案。
提高理想度的途径包括:提高有益的参数或者降低有害的参数。根据提示,降低有害的参数可以表述为降低生物场(发酵)作用或者降低热场(杀菌)作用。由此,学生提出多种具有可行性的改良途径,比如,针对微生物特点、特定条件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以设计改良乳酸菌菌种或者混合配比,使得乳酸菌的生产繁殖在达到所需酸度后自行受到抑制;如采用低强度的热场杀菌方法,即各大品牌所推出的巴氏杀菌热处理风味酸奶;如采用无营养损失的高压杀菌方法,采用选择性加热的微波介电杀菌方法。
四、结束语
尽管TRIZ理论中针对生物食品类的研究尚不多,但该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学生突破惯性思维,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点按需借鉴,达到灵活运用,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畜产品加工》课程为尝试,应用TRIZ理论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单个教学项目来看,学生的思维一经提示打开后,各种奇妙想法都可能提出,然后学生会主动将其他学科知识应用起来分析方法手段的可行性,教学效果良好。目前限于该方法在食品课程教学中刚开始起步应用,还需更多的开发利用才能形成有效的训练和推广。
[教改项目: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研项目《基于 TRIZ 理论的高职学生创新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