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情境创设教学应用

2016-11-23刘军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教学应用小学数学

刘军

[摘 要]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教学应用

一、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二、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在“悱”中“问”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矛盾冲突: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该怎么办?(生:把它捏成长方体再求。)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样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产生探求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

三、创设生活情趣,让学生“趣”中“思”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如,在教“按比分配”时,一上课,我就把学生带入了帮体育老师分球的情境中。“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帮他的忙,给三年级的学生分篮球,王老师有12个球,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看怎么分?”学生听到题,纷纷议论起来,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个。这时,我说:“你们这种分法王老师试过,可三年级的男同学非常不满,说这样不合理。他们说,我们16个人,怎么和她们8个人分的一样多呢?老师太偏向了。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经过讨论,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多的多分点,少的少分点。有的学生起来争议: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时抓住时机:“对,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又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可见,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四、创设操作情境,让自主探究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没有机械的讲解,,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动”境: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要求学生分组检查剪的情况,随后,老师设问:“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摆拼(有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紧接着老师又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面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老师又引发学生再次探讨“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五、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能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完“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者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参考文献:

[1]景冠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 关爱明天, 2014(4).

[2]高贤珍.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科学中国人, 2015(19).

[3]张玉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合理创设生活情境[J]. 新课程:中, 2011(6).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教学应用小学数学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