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主

2016-11-22张樊健

中国德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新教材融合儿童

张樊健

儿童各有其长,有的善于听,有的善于看,有的善于想。理想的评价应该构建多向度的平台来满足每一个儿童的不同优势,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相对擅长的向度。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2014年,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修订工作全面启动后,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多次参加教材修订主题研讨活动。随着德育理念的更新,教材在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课程评价当然也应改革。

受班华教授提出的“整体融合型心理教育”启发,笔者主张实施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即以儿童为中心,以教材为索引,以儿童的真实生活为归宿,实施全程评价策略,全面立体地评价儿童的课程学习成果,努力使课程评价适合每一个孩子,引领儿童的生命生长。

一、以儿童为中心——课程评价有选择

儿童各有其长,有的善于听,有的善于看,有的善于想。理想的评价应该构建多向度的平台来满足每一个儿童的不同优势,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相对擅长的向度。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充分尊重儿童,让儿童自主选择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时间,自由地享受课程评价,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从而认同评价是自我展示的需要,是成长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的。

1.选择评价内容

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给予儿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评价内容的权利。每学期初,向学生提供一份预设的评价菜单,让学生自主选择3-5项准备参与评价,内容来自课程和学生生活。如向二年级学生提供一份预设的第二学期期末评价表,成绩满分为5颗星,评价菜单内容包括:与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进步;通过一件作品、一个小故事或现场展示,说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展示课桌椅,介绍爱护课桌椅的经验;打扫教室;讲述自己为班级做过的事情;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的小物件;展示自己种植的小植物与观察日记;介绍家乡特产,为一种家乡特产设计广告;唱国歌;介绍一处祖国的风景名胜等共十项内容。

这份评价菜单就像导航仪,为儿童的课程学习指明了方向。儿童学习到相关课程时就格外投入,有的行动贯穿整个学期,如种植小植物、爱护课桌椅等,学习效果特别好。

2.选择评价方式

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多元的,评价方式也是多样的、综合的。我们采用“1+X”的形式,“1”指书面考试,以了解课程目标中知识性要求的达成程度,“X”指作品展评、情境对话和操作实践等,儿童可以选择一项,也可以选择多项,甚至自创评价方式;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学自由组合完成,甚至还可以邀请老师或者家长配合完成。于是,品德课程评价俨然成了学生展示课程学习成果的舞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方式彻底改变了评价在儿童心目中的传统印象,促进儿童主动提升品德素养,真正让课程生活成为童年的快乐时光。

3.选择评价时间

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完全从实际出发,将课程评价贯穿在整个学期。书面考核一般安排在期末,其他项目的考核时间由儿童自己申报确定。这样,既减轻了评价工作全部集中在期末的压力,师生可以从容地完成评价,又能经常面对面交流想法,更好地促进了课程学习。如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小物件,学生往往一完成作品就让老师评价,迫不及待地想得到老师的肯定,享受创意生活带来的乐趣。

二、以教材为索引——课程评价有依据

教材是德育理论专家与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是实现课程目标最重要的依托,也是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主张以教材为索引,让儿童通过与教材的深度对话,经历同构与异构的过程,促进道德生命的成长。考查方式主要有四种。

1.书面考核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是传承德育经典和人类文明精髓,内容十分丰富,很多内容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书面考核,以了解课程目标中相关要求的达成度。书面考核应尽量简单易行又充满情趣,如选择、判断、连线、涂色等,也可以设计一两道开放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经历课程评价,梳理习得的道德智慧,切忌把本课程书面考试等同于语文、数学考试,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

2.作品分享

学生缺乏个性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其实,很多创意作品都能展示儿童的所思所想,促进个性发展。我们应尽最大努力,为儿童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满足儿童表达智慧的愿望。新教材中将有很多内容可以通过作品来呈现。如二年级下册有一课是《生活需要小创意》。教师可以组织儿童独立或合作完成创意作品,在教室里展览,由教师和学生进行投票,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和最佳合作奖。这个成绩就作为本课程学生期末评价依据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伙伴之间智慧互补、经验分享、同构共建、合作创造,生成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这个过程是一种课程评价,更好地帮助学生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

3.情境对话

新教材主张让儿童通过情境问题逐步提升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照应教材编写意图,创设典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逐步形成自发的、内在的德性。如四年级下册有《大众传媒》一课,评价时,可组织新闻发布会,交流新闻,畅谈热点,分享观点。情境评价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完全没有其他学科考试的紧张心理,在分享、互动、争论、合作中建构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4.操作实践

2014年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专门开辟了“实践园”版块,旨在引领儿童通过实践感悟生活,生成道德智慧。陶行知先生认为,认识来源于行动,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从经验里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认同以“会游泳”为评价指标,不做“纸上谈兵”。如一年级上册《好牙伴我一生》(要求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四年级上册《自救自护》和五年级上册《认识地图》等,都适合通过实践操作来评价。

三、以生活为归宿——课程评价有方向

新教材在直面生活问题、指向修身养性、渗透人生智慧的风格上更加鲜明。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每个学生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从而实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目标。笔者认为,生活力即生存的能力和智慧。以生活力作为教育评价标准,是为学生终生负责。

1.在日常生活中评价

新教材更加注重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强调在不同生活场域中反复提倡与训练。我们完全可以把儿童本学期的实际生活作为考核内容,选择本学期课程中若干典型的学习主题,通过多元评价活动,了解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获得的情感体验、形成的生活态度、养成的行为习惯、习得的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以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生活力的丰富和提升。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有《遵守规则》一课。期末,我们将学生本学期遵守规则的情况记录作为本课程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以引领儿童更好地实践所学内容,及时调整和改变生活方式,形成规则意识,提升道德生命的质量。

2.在活动中评价

新教材呈现和引领新的学习方式,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渗透在各个主题活动之中,引领儿童动脑动手,培养儿童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主题活动是儿童展示各种才能、加速社会化进程的极好平台。如我们在全校开展“每月一辩”活动。每学期初,根据课程和儿童的实际生活选择辩论主题,按年级公布,学生自主申报参加“每月一辩”活动,全年级学生现场观看,评选出“优秀辩手”。选手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辩论中展示得淋漓尽致,这既是在过有意义的课程生活,又是一种参与课程评价的形式。

综上所述,实施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使儿童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人,教师应是引导者和服务者,他们要能搭建有选择、有依据、有方向的分享平台,促进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新教材融合儿童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刚柔并济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破次元
融椅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