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2016-11-22孙涛

中文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历史文物中华文化中华

孙涛

摘 要: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文化典籍整理工程”。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承体系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340-01

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意义

1.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的需要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无不凝结着前人的心血、智慧和思想精华,无不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无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无不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几千年始终延续发展,成为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成为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2.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立足时代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的需要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连续的过程,是在既有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是进行文化创造的深厚土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我们要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廓清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认真挖掘提炼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阐发,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光大。当然,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用新的思想、新的精神丰富文化宝库,不断创造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

3.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吸纳融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在与世界文化对话交流中丰富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不同文化尽管有过摩擦、碰撞和冲突,但交流、借鉴和融合始终是发展的主流。一个民族要跟上时代,就必须善于同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广泛交流合作,学习和借鉴外来文明成果,取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当然,学习借鉴不是简单模仿、照抄照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始终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把有益外来文化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打上中华文化烙印,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使中华文化始终立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成要素

1.传者与受者

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现代媒体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者。而传统文化的受者主要是人,其中,青少年是主要群体。受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受到传承内容以及传承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受者文化程度、职业类别等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2.传承内容

传承内容主要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承内容应是其优秀、精华的部分,包括中华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伦理精神、民族艺术、社会制度、知识体系、节日习俗、生活方式等等。

3.传承方式

传承方式是文化传承的形式、方法、工具、手段和策略等的总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方式是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传承方式的结合。主要有民间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媒体传承、场馆传承、文化产业传承等。

4.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主要是指保障文化传承良性运行的制度、法律、政策、措施,以及民间传承机制等方面构成,还包括运行机制、监控与评估体系等内容。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

1.加强保护历史文物

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鲜活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从历史文物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社会风俗、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历史信息。没有历史文物的物质之躯,也就没有传统文化的存在,更谈不上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历史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重大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扩大历史文物管理人员队伍规模,提高其能力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只有这样,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长期具有直观体验的物质对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留第一手资料和基本信息来源。

2.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践行者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践行主体。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全体国人。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为个人的行为自觉,传承体系的建设才有源源不竭的生机和活力。

应该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国民教育的内容之中,夯实学生传统文化的认识基础,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造就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同时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重新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话语和实践指南。只有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体验和践行,使之固化为人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

3.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保障机制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应通过文化立法,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制定和完善文化管理、文化开发、文化创新等一系列政策体系,以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应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法,规范和完善文化管理及文化开发政策。例如通过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法,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各文化主体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和文化规范素养的提升。建立和完善文化管理政策、制度,包括建立、完善诸如政府对文化的行政管理制度,对优秀文化传承人才的培育制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开发利用政策,以及普查、整理、鉴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对传统文化学术研究的政策等,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

猜你喜欢

历史文物中华文化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