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信阳地区蜱虫分布状况调查与研究

2016-11-22张群芝窦会娟郭嘉林

中文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分布信阳研究

张群芝 窦会娟 郭嘉林

摘 要: 目的 探讨信阳地区蜱虫分布特点及其活动规律,为疫区蜱虫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在信阳地区狮河区、光山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商城县自然环境中采用布旗法采集疫区蜱虫标本,体表捡蜱法采集动物寄生蜱虫,对不同自热环境采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信阳地区蜱虫高发季为6-7月份,1月-2月、11月-12月自然环境中没有发现蜱虫,商城县蜱虫分布密度最高,狮河区分布最低,丘陵地区密度明显高于平原地区;结论 在信阳地区蜱虫分布密度呈现明显的地域和时间差异;动物体表寄生蜱虫中放养动物明显高于圈养动物,丘陵草木茂盛地区是蜱虫活动的重要场合。

关键词:信阳 蜱虫 布旗法 分布 研究

中图分类号:R3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54-01

蜱虫俗称草爬子,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我国已记录的蜱虫种类有2科10属119种[1],其中,危害性较大的是硬蜱科,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2010年以来在河南信阳相继有蜱虫叮咬人致死的报道,病人以发热并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中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此症候群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之后在患者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命名为SFTSV。[2]该病毒为新发现病毒,其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与蜱虫的关系及自然疫源性分布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河南信阳地区蜱虫分布进行调查与研究,为该地区进一步探索蜱媒活动规律,开展蜱媒传染性疾病监控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蜱虫采集材料包括标本瓶、防护服、乙醚、镊子及布旗等,布旗采用白色棉布制成,长100cm 宽50cm。蜱虫采集时间自2015年1月起至2015年12月结束,每个月采集一次。

2.方法

2.1游离蜱虫采集 采集地点选取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地区狮河区、光山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商城县的野外丘陵或平地的草地或者灌木丛。采集时间选取2015年1月~12月每月的10号~20号的晴朗天气进行,每次采集时间选择上午的9时~12时。采集方法采用人工布旗法,如果是平整的草地,采用拖旗法采集,如果是灌木丛则手持木杆在灌木丛和杂草上挥动布旗采集。每个生态环境采集2000m,每次拖旗5m左右,将布旗上拖到的蜱虫用镊子捡起放置于50ml无菌保存管中,立即盖紧盖子并做好编号标记,每一样地放入同一保存管。每月的中旬都在选取的采集地区的相似环境中采集标本,并做好记录。

2.2 动物体表寄生蜱虫采集 在信阳市狮河区、光山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商城县每个采集点选取固定的动物作为全年采集对象,采用体表捡蜱法采集蜱虫标本,每个采集点分别选取10只放养的羊、狗、牛和10只圈养的羊、狗、牛共360只动物作为固定采集对象,于每月的10号~20号选取晴朗天气进行。动物体表寄生标本采集采用顺毛法着重观察,寄生蜱虫先用乙醚麻醉后再用镊子捡起放入50 ml无菌保存管中立即盖紧盖子并做好编号标记,同一动物寄生蜱虫放入一个保存管中保存。

二、结果

1.季节分布 2015年1月~12月在河南信阳市狮河区、光山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商城县五个县一个区野外草丛和灌木丛的采集点进行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虫标本,共采集到蜱虫1875只,在12个月份采集中,蜱虫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蜱虫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其中5~7月蜱虫分布密度最高,1月-2月、11月-12月未发现游离蜱虫。观察270只动物共采集到寄生蜱虫902只,其中寄生蜱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6-9月份寄生蜱虫密度最高,1月-3月、11月、12月五个月中未检测到寄生蜱虫,其中狗寄生蜱虫检出348只,羊寄生蜱虫316只,牛寄生蜱虫238只,按体表面积算牛寄生蜱虫密度明显低于狗和羊。902只寄生蜱虫中来自放养动物的659只,圈养动物的243只,蜱虫以长角血蜱为优势品种。蜱虫季节分布密度见表1。

2.环境分布 六个采集点中,商城县生态环境中蜱虫密度最高共采集到蜱虫638只,狮河区密度最低共采集到蜱虫93只。草丛中共采集蜱虫1187只,灌木丛中共采集蜱虫688只,两种生态环境中蜱虫密度有一定差别,应该与环境中植被密度有一定关系。寄生蜱虫密度分布与自然环境一致,商城县动物体表寄生蜱虫分布密度最高,共检出273只,狮河区动物体表寄生蜱虫分布密度最低,共采集到蜱虫61只。

3.蜱虫种类分布 自然环境中人工布旗法所采集的1875只游离蜱虫,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动体表捡蜱所采集902只寄生蜱虫中长角血蜱为绝对优势品种,有少量的微小牛蜱、血红扇头蜱和残缘璃眼蜱。

三、讨论

蜱虫是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蜱媒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随着气候变暖,蜱虫的数量和分布范围都会发生变化[4]。2008年以来,在河南省信阳地区以商城县为重点发生了以蜱虫叮咬人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疾病的事件,感染对象有明显的蜱虫叮咬史,多为常在田间务农的居民,发病季节集中在蜱虫活动频繁的6月到8月。通过本研究发现河南信阳不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蜱虫分布,在六个采集点中,蜱虫分布密度有一定差异,其中以商城县、光山县密度最大,商城县,光山县以丘陵为主,植被丰富,密度较大,蜱虫分布与植被密度应成相关性。在本次调查中,游离蜱虫密度比较大的月份为5-7月,7月下旬以后蜱虫密度开始减少,可能与信阳地区气候变化有关,信阳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带,7月-8月该地区降雨量较多,经常是连续多天持续下雨,湿度较大,影响到蜱虫的正常生态活动,导致本次调查草地和灌木丛等外环境的捕蜱数量锐减,这也可能是蜱虫在信阳地区的正常活动规律。本调查发现经常在野外活动的动物体表蜱虫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圈养动物,不排除部分寄生蜱虫来源于自然环境中的游离蜱虫。有相关文献记录,河南省蜱虫种类有3属4种,分别为长角血蜱、微小牛蜱、血红扇头蜱和残缘璃眼蜱。[5-6]本研究中所采集的蜱虫绝对优势品种为长角血蜱,与刘洋、陆宝麟等人的研究相一致。

四、结论

本研究对河南信阳地区蜱虫自然环境和时间分布调研显示,蜱虫在信阳地区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随温度升高而呈现消长5-7月份是蜱虫分布的高峰期,蜱虫密度与自然环境中植被密度成相关性,丘陵地区植被茂盛,是蜱虫滋生的主要环境。放养动物寄生蜱虫密度明显大于圈养动物体表蜱虫密度,不排除部分寄生蜱虫来源于游离蜱虫,有研究已经证明蜱虫是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有相关性[7],因此探讨蜱虫的分布与活动规律,加强易感人群野外工作的防护,做好疫区防蜱叮咬及蜱虫叮咬后处理知识的教育,避免蜱虫侵袭,减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的发病率,对保护疫区居民生命及健康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俊伟,王环宇等 中国蜱传病原体分析研究概况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10(23)445-448

[2]单军, 唐震等 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核酸检测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14):2686-2689

[3]刘起勇 气候变化对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影响[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3,19( 1) :1-7

[4]张凤顺,刘晓鹏等 本溪市地区蜱虫种群分布时空动态调查[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5,21(5):515-519

[5]刘洋,黄学勇,燕华等 河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区蜱类分布及媒介携带新尼亚病毒状况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6):500-3

[6]陆宝麟,吴厚永 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52-713

[7]王黎源,杨震东等 长角血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调查及基因特征分析[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9(7):629-632

作者简介:张群芝, 女,汉族,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 研究方向 :医学生物学。

猜你喜欢

分布信阳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
28例医疗纠纷起诉案件特点分析
信阳茶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