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就业导向下高职高专教育的创新改革

2016-11-22李丽

中文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就业导向改革

李丽

摘 要: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类型,它面向社会招收人才,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除了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术。然而市场需求常常变化,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应该清晰自身定位,保证自己及时向社会提供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否则很可能在快速变动的市场下失去方向。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高专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01-01

前言

我国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市场在不断壮大,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一直供不应求。高职高专教育作为以就业为目的教育方式,一直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为人口素质的共同进步、就业率的提高作出贡献。然而不可避免的,在复杂的大环境下,现代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知产生了误区,导致教育发展受到桎梏[1]。本论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职高专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职高专是以就业为目的设立的教育机构,其强调理念知识与实际经验能力都要具备,能在步入社会之时定点投向专业领域上岗。高职高专旨在培养高级技术型、专业技术性人才,除了提升人口素质外还能解决大量的待就业问题。学生看重实际操作能力,这方面的比重对于常规教育来说更大;同时高职高专教育的师资团队也需要“两师”型教师,除了自身专业的身份如建筑设计师、计算机工程师等等,还都需要“教师”这一身份,以便顺利向学员传输理论知识以及专业领域内实际存在的问题[2]。然而中国的高职高专越来越偏向常规教育,看重理念而忽视实际经验,许多院校也为了毕业率而对学员十分不负责,导致学员在校受教育时受到的是不完全教育,毕业后自然无法就业。据上个世纪20年起步,中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得到迅速发展,06年已有1147所院校,招生人数为293万人(超过普通本科招生人数),这恰好体现出我国待教育人口的众多缺口,同时数据表明截止2009年1月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过22%,对于2008年同比大幅度下降。如今的高职高专教育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为自己在市场中找到准确的方向,是高职高专教育需要改革创新的地方。

二、高职高专教育如今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关系着庞大的待教育人群、数量众多的院校、职位空缺的企业、快速发展的经济等等。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它各方面都容易产生问题,其中影响其就业导向的因素有三。

一是对自身概念的混淆。高职高专教育机构成立便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同时满足庞大的市场人才需求。但是许多院校以常规教育为目标,不遵守职教原则,试图提高全面性素质教育和理论知识。这不仅使许多学员无力负担高额学习费用,也是对自身定位的模糊,失去了为就业而教育的目的,导致高职高专教育无法让学员快速就业、又不符合常规教育证明的尴尬局面。

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虽然一些学校通过内部挖潜,培养和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许多学校青年教师比例偏大,教授、副教授比例较低。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这一现状,与培养21世纪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术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将难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3]。

三是教学课程的片面性。高职高专教育讲究动手能力,保证毕业后能快速就业,因此对专业领域内的认知要十分熟悉。而如今的高职高专教育理论课程众多,实践课程却十分稀少,这就导致了尽管就读了高职高专院校,却无法从中吸取对应的实际操作经验,在待就业时对岗位职能陌生、模糊。这不符合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高专教育。

三、如今就业环境下高职高专应该进行改革创新

作为实现就业率的第一大教育机构,高职高专教育的存在必不可少,由于各种原因其未能完全实现本身价值,或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规范完善高职高专的教育系统:

(1)以就业导向为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相应课程,同时设立相应的实习模块,例如学习企业合作,这样既解决了学员的就业问题,也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4]。

(2)完善师资以及物资建设。采取专业针对性的课程学习,在教育实践内让学员能快速吸取实际操作经验与动手能力,丰富自身知识和技能。高度重视高职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挑选愿意担当职教教师的普通高校毕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或校内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接受一至二年的教育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教师资格考核后到高职院校任教;教师职称评审要向“双师型”倾斜,鼓励教师走“双师型”的道路;鼓励社会上有一定理论基础并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到高职院校兼职授课。

(3)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合作。学校可以与特定的企业合作,为其所需人才开设相应课程,将学生的实践操作并入课程之一,提高学员毕业后的就业可能性。

政府应鼓励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而且行业、企业支教助教的行为需要立法保障,凡具备一定规模的行业、企业必须每年接受一定时间的高职院校的实训安排。

(4)端正学员的受教育态度[5]。作为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方式,部分学员却抱着并不正确的态度进行学习,比如打发实践、拿到毕业证,却对之后的安排计划毫无准备。学校应当加強对学员的思想教育,使其以就业为目的进行学习,有着清晰的就业计划,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改变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学校、企业都有益处。学校可以为学生分析时下的市场就业形势,扫清他们心中对于就业的顾虑和迷茫,找准自身的就业方向,为将来就业顺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

科技在不断发展,与其紧密相连的教育问题也随之露出种种问题。作为以就业为目的的最大机构,高职高专教育是关系着人口整体素质、国家就业率、企业发展速度甚至经济增长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于它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每一个都重视,尽量找出相应的方法予以解决。国家制度的改变也是重要元素之一,为整个职业教育证明制度提出完善的规范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旭晴.关于高职高专改革的几点建议[J].考试周刊,2015,(21):13-13.

[2]乔春英,高入秋.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师的角色调整与定位[J].学周刊,2015,(13):20-21.

[3]许劲松.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 ,(21)

[4]时钢,慕金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对策研究[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10):223-223.

[5]张春梅.高职高专教育改革途径探索[J].时代教育,2016,(2):114.

猜你喜欢

就业导向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