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实录与反思
2016-11-22张娟
张娟
【摘要】本文是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总结与反思,是对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方式的一次实践.
【关键词】建构数学;数学实践;课堂竞技
一、基本情况
(一)授课对象
学生系高职一年级学生,数学基础普遍不是很好,但是对新的数学知识较感兴趣.
(二)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为江苏教育出版社《数学》第二册,本课初步介绍生活中几何问题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初步介绍直线的倾斜方向与直线的斜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掌握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计算方法,牢记斜率公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
采用“数形结合”分析斜率的概念,灵活应用斜率公式求解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有条理
地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科学认识问题、认识
世界的态度.
【教学重点】斜率的概念和经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
【教学难点】斜率概念的理解和斜率公式的灵活应用.
二、课堂实录
本节课分为以下:“问题情境—建构数学—数学实践—数学应用—课堂竞技—回顾反思”六个环节来完成.
(一)问题情境
1.确定一条直线;
2. 过一个点有条直线.
【设计意图】复习初中已学知识,有效地加强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以发展.分析学生熟悉的例子,构建新旧知识连接的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建构数学
1.通过学生熟悉的楼梯的不同坡度的问题,自然引出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并通过几何画板演示直线以原点为中心旋转的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
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倾斜角为0°;
其余情况,0°<α<180°.
综上所述,0°≤α<180°.
思考: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倾斜角有什么关系?
坡度(比)=升高量[]水平距离.
2.引导学生通过升高量和水平距离的比值也可以判断出楼梯的坡度,那么把这个问题转化为直线的问题,类似的可以得出直线的倾斜程度,顺势给出斜率的公式,即k=tanα,而根据正切的定义域判断,直线的倾斜角为90°的时候正切值不存在,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的,这名学生比较难把握,所以我设置了“想一想”这个环节:
判断正误:(1)直线的倾斜角为α,则直线的斜率为tanα.
(2)直线的斜率值为tanβ,则它的倾斜角为β.
(3)因为所有直线都有倾斜角,故所有直线都有斜率.
(4)因为平行于y轴的直线斜率不存在,所以平行于y轴的直线的倾斜角不存在.
通过判断四个问题的正误,既加深了对定义的印象,又有了对倾斜角和斜率的深刻理解.但是有时候已知条件不知道倾斜角的度数,只有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怎么判断出直线的斜率呢?我运用Flash的演示,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出求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公式.
(三)数学实践
问题1:如果x1=x2,则直线PQ的斜率怎样?
问题2:对于一条与x轴不垂直的定直线而言,直线的斜率是定值吗?
问题3:求一条直线的斜率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四)数学应用
1.典型例题:证明A(2,3),B(1,-3),C(3,9)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2.强化训练:课后练习
(五)课堂竞技
课堂竞技场的设置体现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题目设置为一星题,二星题,有层次感.
(六)回顾反思
1.归纳小结:
为了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反思自己的探索过程,我让学生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回顾反思(略).
2.课后作业(略).
三、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三个注重:(1)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2)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3)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