茓子
2016-11-22梁尚端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6年10期
梁尚端
茓子是用高粱秆、芦苇等的篾儿编成的狭长的席子,可以围起来囤粮食,也作踅子。囤是用竹篾、荆条、稻草编成的或用席箔等围成的盛粮食的器具。
用茓子储藏粮食,效果较好,上有囤盖,下有囤底,不但防雨防潮,还通风透光,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应用最广泛的储粮器具,几乎家家都有,村村都用。使用茓子储粮,临时性较多,最长不超过一年左右,或随时消费,或将粮食外运,或倒入其他仓库,经常遭受日晒雨淋的茓子,很容易朽坏。随着囤内粮食的减少,茓子可一卷卷摘下,卷起堆放一侧,来年粮多时再使用。
过去民间储存粮食,因家境不同,有三个等级或三种形式:
小家小户:用芦苇茓子、竹茓子、荆条、簸箕,还有泥巴兑麦糠自制成土缸,用来盛小麦、玉米、绿豆、芝麻、红薯干等。
中等家庭:用自身较轻的木材制作成方形木仓,像蒸笼一样,一格一格,每格左右两侧有手柄,二人相抬,上端有盖,下端有底。
大户人家:有仓房。如仓房南向,就用一尺有余、直径约半尺宽的坚瓷木材东西方向竖在地面,摆成5行,上面钉上檩条,另在与檩条相反方向搁上楼板,约2寸厚,板板相交处有偏缝,使之严丝合缝,一来防潮,二来不漏子粒。
以上这些民间储存粮食的形式,尽管各有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贵其重而储之,惧其霉而藏之,防之以潮,备之以来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高粱或芦苇产区,农村多善于编茓子。有的生产队为发展集体经济,还把编茓子办成小作坊,成为一个副业摊儿,抽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