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忠魂
2016-11-22崔荣昊
崔荣昊
2016年5月,被被誉为“文物界奥斯卡”的“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公布,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项目成功入选。“丹东一号”是清北洋水师致远舰,当这段深埋海下120余年的悲壮民族记忆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拨动了整个中华大地的神经。就像海军司令员说的那样:我们捞的不是致远舰,是民族魂。
军舰是在战争中诞生的,接受了战争的洗礼。军舰作为战争的产物,曾经在海战舞台上进行过有声有色的表演,演出了无数幕威武雄壮的戏剧。
早期水战——桨帆战船时代
在人类早期水战史上,战船作为陆地延伸的一部分,当距离远时,双方的弓箭手互射箭矢;距离较近时,标枪手投掷标枪;当船只非常接近时,就会进入白刃肉搏战,由重装步兵的刀剑一决胜负。船只在这个时期尽管早就得到了发展和利用,但由于太简陋,风帆还只能作为辅助航行的工具。当要进行作战时就需先行收起,转为用划桨控制。可以说,船只最古老的推进器就是肌肉和风。
三层桨座战船——古希腊大胜波斯
公元前491年,不可一世的波斯王朝派出使节要求各城邦献上“一杯水与一捧土”以示臣服。虽然大部分城邦服软称臣,但强硬的雅典人和斯巴达人却不予理会并将使节处死。为了拔除“眼中钉”,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公元前490年大举进攻希腊,无果。10年后他的儿子薛西斯一世经过周密准备后,气势汹汹地卷土重来。遭遇多次力量悬殊苦战的古希腊人发现,好多士兵并不是死于拼杀,而是掉到水里淹死的,那岂不是只要把敌方的船只弄沉就可以让其丧失战斗力了么?
于是,就在生死存亡之际,古希腊人发明了“三层桨座战船”并广泛使用,改写了水战的历史。三层桨座战船在船头破浪处安装了撞角,被撞击的船会很快漏水而失去战斗力。据近代学者估算,由于桨手分别固定在上中下三层甲板上,“三层桨座战船”的速度远超以往任何一款战舰,较快的船速加上几十吨的船重,产生的动能足以对那个年代的木制船壳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除去撞击之外,“三层桨座战船”还有一种战术:在非常近距离的情况下从对方舰只的侧舷掠过,锋利的船首会像剃刀一样将对方舷外的桨全剃掉。没有了桨,敌方舰只自然也就失去了战斗力。在萨拉米海战中,古希腊联合舰队发挥“三层桨座战船”出色的机动性,采取有利阵形,先斜向冲击,将敌人的长桨划断,使其丧失用桨控制船的能力,随之调转船头,用镶有铜套的船头狠狠冲撞波斯战舰的腹部,令体积大、机动性差的波斯老式挂帆战船叫苦不迭。一番激战后,波斯前锋舰队无奈后撤,又同后面迎风增援的战舰撞成一团。希腊舰队立即四面出击,波斯舰队进退两难,被撞得七零八落,毫无还手之力。这场海战,波斯舰队200多艘战船被击沉,50余艘战船被俘获。薛西斯见大势已去,率部仓皇逃回小亚细亚,波斯王朝也就此走向衰落。
乌鸦吊桥——迦太基遭古罗马逆袭
一种战术的发明会被新一种战术克制,同样拥有速度较快的桨划战船,迦太基人却没有像古希腊人一样笑到最后。因为他们的对手古罗马人扬长避短,通过“乌鸦吊桥”把战船之间的海战变成了步兵之间的陆战。当双方在海上相遇时,迦太基舰队迅速接近古罗马舰队,准备实施冲撞战术,可是在对手的战船上,却出现了一个迦太基人从来没见过的武器——一个10多米长,1米多宽的木制吊桥。它与船舶的桅杆连接在一起,可以利用船首的滑轮随意升降。在吊桥的前端,有一个乌鸦嘴形状的重型铁钩,接近敌船之后,古罗马人放下吊桥,让其牢牢地抓住迦太基舰只,使得迦太基人无法利用较快的船速实施撞击,从而让罗马重装步兵直接冲到敌舰甲板上充分发挥自己肉搏的优势。以往的海战,由于主要用撞击战术,被撞毁的战船大多沉没了,而有了这种新式武器,古罗马人不但可以打败对方,还可俘获敌人的战船。借用“乌鸦嘴”,古罗马人在后来的米莱海战中成功战胜迦太基人,最终称霸西地中海。
大航海时代——火炮的怒吼
看过《加勒比海盗》这部电影的人,大概都对一个景象印象深刻:高高的桅杆、多页风帆、舷侧成排的火炮,在蔚蓝大海中劈波斩浪地航行。
此时的欧洲国家,已经把商业眼光投向了远隔重洋的地方。巨大的风浪和广阔的洋面,要求船只容量大、速度快、续航长、抗风强,还要尽可能减少船上水手的数量,以装载足够多的货物赚取利润,这些显然是划桨战船难以胜任的。就这样,帆船渐渐走入人类的视野。在洋面上,风帆提供了比船桨更可靠的动力,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到了1519年麦哲伦进行人类首次环球航行时,他所使用的船只也都是帆船。海战随之从地中海扩展到了大西洋。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海战史上一只大名鼎鼎的舰队——为护送往返于新大陆的财宝船队,打击抢劫西班牙商船的英国海盗,由西班牙王室下令组建的 “无敌舰队”。 而“无敌舰队”更是将接舷战这一古老战术发展到了顶峰,在130多艘战舰上,有多达1.9万名步兵,水兵则只有8000名。每艘战舰都会配备2位舰长、1位负责航海的海军舰长,1位负责指挥步兵的作战舰长,后者往往具有最高指挥权。为适应接舷作战,这些战舰依旧保留了高大的艏艉楼,为船上的步兵提供堡垒般的掩护,以便在近战中获得优势。尽管当时的火炮技术已经慢慢成熟,射程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无敌舰队”装备的火炮大多数为加农炮,这些射程短、威力大的火炮并非用于远距离炮战,而是作为肉搏战的辅助手段杀伤敌方人员。凭借强大的步兵和凶猛的近战炮火,“无敌舰队”一度令海盗们不敢接近,从而使新大陆掠夺来的财宝可以源源不断运回西班牙。
但在与海盗头子德雷克为首的英国舰队交手时,英国战舰总是与西班牙战舰保持一定距离,用舷侧炮远程炮击,根本不给西班牙步兵登舰的机会,这种“风筝战术”让“无敌舰队”无所适从。最终,“无敌舰队”覆灭,打破了西班牙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得英国成为新兴的海上霸主。盛行了几千年的接舷作战走向尽头,火炮的使用替代了接舷作战,人类自此开启了海上作战的新模式。
内燃机时代——钢铁怪兽
笔者认为从19世纪初诞生的第一艘蒸汽轮船,到现在航行于整个大洋的军舰,甚至航空母舰,都是属于内燃机的时代,此时的航行终于摆脱了人力和天气的桎梏,即使逆着狂风骇浪依然可以快速前进。
钢铁——冰冷却强力的支撑
把钢铁应用到军舰上是军舰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革命。古代战船,无论是中国的或外国的,均是用木材作为造船材料的,是一种木结构船。木质战船制造方便,但是不坚固,在战斗中易撞坏,在风浪中航行易折断。把钢铁用到军舰上是造舰材料的一个革命,曾经遇到过许多的阻碍。有人说“铁船重,跑不快”,而事实却是钢铁造的军舰比同样大小的木船来得轻。那是因为钢铁坚固,船壳板可以做得薄,所以铁壳船反而比木壳船轻巧。也有人说:“铁壳船要是被炮弹命中了,铁壳破裂会伤人。”事实上,军舰的要害部分装上了钢铁装甲,能防止炮弹轰击。要是在舰体内部装上双层底,船仓里用水密隔壁分开,即使军舰被炮弹击中也不会沉没。事实胜于雄辩,钢铁建造的军舰不仅跑得快,走得远,而且坚固耐用,能经受住炮火和海洋上大风大浪的考验。这样,钢铁成了主要造舰材料。昔日的木结构战船最终让位于铁壳船。
推进器决斗——明轮VS.螺旋桨
军舰发展史上的第二个突破是动力装置。古代战船用人力和风力作动力,摇橹、划桨和木帆是主要推进工具。然而当内燃机成为推进军舰的前进动力时,就需要新的推进工具。动力的革命必然会带来推进工具的变革。于是在划桨、摇橹的基础上,就出现了明轮推进器。在明轮的转轮外周装有叶片,装在船舷或船尾,由机器来带动。有了明轮,机器的动力就能转换成为船舶前进的动力。早期的蒸汽机船上,差不多都装着明轮推进器。明轮并不是一种完善的推进工具,它在风浪中航行,效率低,而且露在水面的部分在海战中容易损坏。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研究了新的推进工具。19世纪中叶,螺旋推进器使用到船舶上,它重量轻、效率高、结构简单,又安置于水下,能得到良好的保护,适合于各种机动船舶。但是,螺旋桨的这些优点,开始并没有被人们普遍认识,所以当时还未能取代明轮推进器。1845年,英国海军组织了一场有趣的比赛。两艘动力相当的船舶:一艘是用螺旋桨推进的轻型巡洋舰“响尾蛇”号,另一艘是用明轮推进的蒸汽轮船“爱里克托”号。两艘船的尾部系上钢索,船头朝相反方向,两艘船都往前开,看谁拉动谁,以决定哪种推进器效率高,产生的推力大。比赛结束,巡洋舰“响尾蛇”号获得了胜利,它把装有明轮推进器的蒸汽轮船倒拉了过来。这场精彩的比赛,证明了螺旋桨推进器效率高,发出的推力大。尽管这样,保守的英国海军还是不肯在所有的军舰上装上螺旋桨。后来,英俄两国在克里米亚发生了海战,帝俄的大炮轻易地击毁了英国军舰上的明轮推进器,使得这些军舰几乎瘫痪。血的教训,才使英国海军清醒过来。从此,英国才在军舰上采用螺旋桨。其他各国的海军,也吸取了英国海军的教训,纷纷采用螺旋桨作为军舰的主要推进工具。
1894年,在遥远的东方,一场铁与血的碰撞爆发在黄海海面上,致远舰在日舰围攻下多处受创,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舰长)下令冲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敌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管内鱼雷爆炸沉没,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用生命捍卫了海军军威。此时的军舰因为焊接技术还未成熟,军舰都采用铆接,当遭受炮火轰击时,铆接处就容易崩裂。动力采用燃煤锅炉驱动蒸汽机再带动螺旋桨,这也是为什么照片中这个时期的军舰航行时都有高大的烟囱冒出滚滚的黑烟。但武器系统已经开始多样化了,除了大口径主炮外,还有速射炮、机关炮,并已经开始装配鱼雷了,但当时的鱼雷性能还太差。
用钢铁建造军舰,采用机器动力,用螺旋桨推进,这三大变革,使军舰变了模样。军舰愈造愈大,武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军舰也随着战争的需求变种产生了潜艇、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扫雷舰、猎潜艇、鱼雷艇、导弹艇等。其实只通过命名我们也就大体知道每种军舰的作用了。至于未来的军舰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不可思议,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