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去地产化”的发展期待
2016-11-22王玉光
王玉光
众多房企“去地产化”的更名、转型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微观折射。
如
果不出意外,2016年中国将诞生3家年度销售额超过3000亿元的房地产企业,行业集中度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更名潮”也在席卷整个房地产行业。
从K2改名石榴集团,到京投、恒大、雅居乐、远洋地产等上市房企纷纷去掉旧名中的“地产”二字,与“大象”共舞的房企们正在转向多元化业务布局。
“地产+金融”、“地产+科技”、“地产+服务”……经历了高增速、高利润的中国房企正在实施新一轮升级转型。
在经济新常态之下,依靠发展积累、破解发展难题,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每个行业都在思考的重要命题。而一直被“污名化”房地产业也站在了十字路口。
“大象”身边的生存
据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201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当年销售额增速达到19.4%,高于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的14.4%,市场份额则提高1.5个百分点至36.7%。而行业前10强企业销售额接近百强企业销售额的一半,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的16.3%。
房企进入“大象”时代,资本横行、财大气粗,强者恒强。而众多与“大象”共舞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步履愈发艰难。
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早在几年前就发现,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拿地的房地产企业,“始终就是那么几家”。
同时,众多中小房企黯然离场。据全联房地产商会副会长、山水文园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李辙预测,未来十年中国最多只能剩下1000家房地产公司。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数据,地产黄金十年鼎盛时期,中国房企数量曾一度接近9万家。
近年来,伴随房价地价飙升、限购限贷调控周期性震荡,大多数中小型项目公司、小微型皮包公司销声匿迹。除了“大象”愈加强壮,则是创新型公司率先突围,引领行业进行转型探索。
一个例子是在“大象”云集的北京,曾有一家叫做华美地产的代理销售公司。企业老板出身“北漂”,2001年前后在方庄等地发街头小广告、替开发商卖楼起家。彼时,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企业。
及至2007年,当街头广告成为常见推广模式的时候,早已完成原始积累的华美地产拒绝了高盛等国际知名投行包装其上市的诱惑,进军房地产开发。
这家总习惯用K2、V7等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给项目命名的公司,很快就在房地产营销方面显现出了专长:低价拿地、快速开发、降价销售。凭此稔熟于胸的快周转套路,该公司从名不见经传迅速打入北京楼市销售前五名,让京城同行记住了神秘的公司名字——K2地产。
如今K2地产资产规模已超400亿元,且2015年已完成150亿元年度销售额,但在众多房企“大象”面前,它经常被“蔑视”。
2016年9月,K2地产曾在南京市场拍地。虽然10块地交了70亿元保证金,但无一收获。
就在这场土地拍卖会结束后的第三天,以限购限贷为主基调的“9.30房地产调控”新政就悄然而至,全国20余座房地产市场过热城市齐刷刷亮起了红灯。
在K2地产公司总裁桑春华看来,当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面粉贵过面包、调控周期性出现的时候,传统的拿地、盖房、卖楼的开发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尤其是对于日渐被边缘化的中小型房企而言,“转型”似乎已成别无选择的选择。
转型期待
11月1日,K2地产召开品牌焕新发布会,公司正式更名为石榴集团。同时宣布公司业务由原有单一的地产业务扩展至“科技+金融+地产”三大板块,并通过跨界开展创新型业务。
据桑春华介绍,这种转型的原因是他一直坚信,在资产泡沫大背景下,“创业和股权投资是唯一能够跑赢时代的两个通道”。
目前,石榴集团在科技和金融板块已初步完成布局:集团旗下竹海科技以创新、创业服务为基础,先后运营了Foundry Club(中美合作跨境加速平台)、中以跨境众创空间等科技孵化项目,并在硅谷、波士顿和慕尼黑等科技发达城市建立了海外创新中心;集团旗下的沃克邦基金则陆续投资了包括互联网、智能硬件、3D打印、动力电池、先进制造、医疗健康、南极磷虾捕捞、海洋工程等领域50多家高科技企业。
就在石榴集团更名不久前,京投、恒大、雅居乐、远洋地产等多家上市房企亦纷纷进入“更名季”,颇为默契地淡去旧名中的“地产”二字,转型向多元化业务布局。
此前亦有报道称,A股136家房企中已有15家房企停牌筹划重大事项,部分房企公布的重大事项预案显示,多数均为转型事宜。
众多房企“去地产化”的更名、转型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微观折射。在中国旧有的发展模式中,房地产绑架经济久遭诟病。
在不少人看来,房地产是一个巨大的吸金池,吸干了实体经济的血液、造成产业空心化;房地产助长了国民的投机心态,腐蚀了企业家精神,如此等等。这个曾经被视为中国经济支柱、拉动上下游50余个相关产业的火车头,现在却被不少人视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换的包袱和阻力。
事实上,在经济稳增长的基调下,房地产业仍将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将在推动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从目前房地产行业对GDP贡献角度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例近15%,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较大。且房地产业衍生的增值服务发展空间较大,行业转型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房地产行业变化也将深度影响建筑、建材、装修等上下游产业发展,间接对整体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带动。
同时,“十三五”期间,预计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累计新增城镇人口8700万人。而2016-2020年间,住宅拆迁改造需求也将达到29.33亿平方米,占总体住房需求的34.4%。这样,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主体需求规模仍然较大,它仍然是影响巨大的关键行业。
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在经历了10余年爆发式黄金增长期后,中国房地产企业手中积聚了大量的资金财富。但是如何将这笔沉淀的房地产财富转化为反哺社会生产力的财富,进而也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既是众多房企的转型课题,也是整个国家的改革课题。
众多“石榴君”的去房地产化试验,或许可资宏观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