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二万户”工房,抹不去的记忆

2016-11-22周明

上海房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工房木地板杨浦区

文/周明

上海“二万户”工房,抹不去的记忆

文/周明

位于上海市区东北角的杨浦区长白一村176-204号共12排住房,是上海最后一批“二万户”工房。随着2016年7月5日360户居民的全部搬离,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批建造的工人住宅,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将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但“二万户”工房留给老一辈人的深刻记忆,却永远也抹不去。

“二万户”工房是上世纪50年代初由政府建造的二层坡屋顶、砖木结构职工住宅,坡屋顶错落有致, 瓦粉墙,楼上楼下各有五间朝南的木地板房间,底楼有公用厨房和卫生间。每幢楼住有10户家庭,当时共建造了2000幢,可供2万户职工家庭居住,“二万户”因此而得名。1953年落成的“二万户”工房,主要分布在当时工业集中的普陀、杨浦、徐汇、长宁等区,如曹杨新村、天山一村、日

一村、长白新村、凤城新村等。住房最早分配对象是厂里的劳模和先进生产者。据说“二万户”建筑原型仿照苏联集体农庄的住房,每户家庭享用单间房和公用厨卫,虽谈不上奢华,但新村街道明亮整洁,绿树环绕,粉墙木地板的砖瓦楼房水电、厨卫设施俱全,这样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对刚从滚地垄、破草棚搬入新房的职工家庭来说,无疑有一种翻身做主人的幸福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万户”工房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居住需求。首先是住房面积小、不成套。“二万户”的房型分两种:大间20平方米、小间15平方米。为解决居住困难,上世纪70年代房管部门将其统一扩建变成大间29平方米,小间24平方米。住房没有起居和卧室之分,几户家庭合用厨卫,显然与当代人的居住习惯不符。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房屋私搭违建严重,居住环境也越来越糟。其次是房屋结构损坏严重。“二万户”建筑是砖木结构二层楼房,由于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白蚁侵袭和房屋维修保养的缺失,房屋结构存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木地板更是隔声性能差、渗漏严重。再者是低密度住宅土地利用率不高。在土地稀缺的上海大都市,“二万户”工房占据了中心城区大片宝贵的土地,土地有效利用率低,更没有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因此,从1985年起,普陀区曹杨新村的“二万户”工房被逐步拆除改造。从2002年起,杨浦区的“二万户”工房也迎来了最大规模的拆除。“二万户”项目改造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高楼林立、环境优雅的商品房小区。“二万户”工房被征收拆迁,“二万户”中的居民家庭又一次迎来了“翻身”改善居住条件的机会。

搬迁了,多少年的老邻居要各奔东西了。长白一村“二万户”居民6月21日自掏腰包,在老房子的空地上办起了“百家宴”,共叙邻里情,同洒离别泪。“二万户”工房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至少曾为三代人遮风避雨,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情结:老一辈职工,他们是邻居也是同一家工厂的同事;他们的孩子从小一起长大,也是同一所学校的同学;邻居里哪家有困难,大家齐心协力出手相助;哪家锅灶上烧了好吃的,都不忘与左邻右舍来分享;共同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用数不清的“上海制造”,支撑起了共和国经济的脊梁。当然,再好的邻居,有时为了公用部位的使用也免不了会有磕磕绊绊,但在邻居“老娘舅”的劝说下很快就能化解矛盾,重归于好。“二万户”工房亲密无间、亲如一家的邻里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它有一种质朴的美,承载了一份厚重的集体记忆,值得我们去保留,去记忆,去发扬光大。

据悉,作为上海12个城市更新项目之一,杨浦区228地块长白一村176-204号的12排“二万户”将不予以拆除,修缮后将再加以利用。这一片“二万户”工房如同上海的花园洋房和石库门弄堂一样,将作为上海的历史见证和历史建筑得到保留和保护,让后人了解上海的历史和变迁,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举措啊!

(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

猜你喜欢

工房木地板杨浦区
蝴蝶观察日记
木地板防潮小妙招
杨浦区提前实现十三五水面积指标
清洁木地板的注意事项
新动工房
周爷工房台座设计
周爷工房台座设计
周爷工房台座设计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软木地板有望进入市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