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网络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2016-11-22张嘉丰
张嘉丰
[摘 要]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 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职业教育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的观念。网络技术平台的应用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大程度的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主要针对职业教育中网络技术平台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主要讨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网络课程;应用
一、职业教育中网络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通信及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迅猛収展起来。网络教育和人才培养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戓略任务。在学校的信息化中,网络建设是最前沿、最基础的部分。网络教育做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发化。提高效率是企业搞信息化的最根本目的。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范围和深度逐渐发生巨大发化。在我国,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工作也已经开展多年。职业教育在整个教学行业中占有比较特殊的地位。据调查显示,2007年,随着政策侧重点的转移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市场的热点也在发生剧烈的迁移。高教市场需求放缓,普教市场增长平缓,职教市场崛起在即。因此,职业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近两年来,由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网络教学是个十分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国家充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只有全面展开教育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进步。网络应用于教学,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主体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发展中的现代教育和自身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网络教育提供的平台,实现对教学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利用校园网、internet,让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开展学习,充分体现网络教育的优点。
二、网络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网络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网络通讯技术所具有的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即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先决条件,建构主义是网络课程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网络课程及其特点
网络课程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基于网络资源与环境的课程教学,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的特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网络课程应用的理论基础,在网络课程环境下“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主题—合作式”教学模式、“专题—网课式”教学模式等可真正有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网络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教学的目的由传授知识转向训练技能;
2.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
3.教学的核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4.教学的媒体由黑板、教材转向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资源;
5.教学过程与方式由教师讲授转向师生交互与学生协作。
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平台应该由三个系统组成:教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权限认证等教务管理功能;网络教学子系统:提供一系列的网络教学支持工具,如多媒体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作业、交流工具等等;教学资源管理:以学科为单位,集中管理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文本、规频、音频、图形、劢画等)、优秀作品、测验试题、典型案例、文献资料等等。
四、基于网络课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网络课程的应用改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不管采用哪种网络课程教学模式都会实现以下转变:教学的目的由传授知识转向培训技能;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学的核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学的媒体由黑板、教材转向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教学过程与方式由教师讲授转向师生交互与学生协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试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基于网络课程的“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类整合模式主要适用于课堂讲授型教学之中,多数课程的理论教学都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来完成。
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如下:(1)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2)指导学生观察情境,提出问题并发表;(3)在数字化学习资源所展示的学习情境中,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探索性操作实践,从中发现事物的特征和规律;(4)借助信息加工工具进行意义建构;(5)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得反馈信息。
2.基于网络课程的“主题—合作式”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需要校园网络环境来支持,主要试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教学之中,课程主要内容通过网络以主题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合作教学模式来完成。
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具有实际价值的学习主题;(2)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并确定学习主题,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3)组织合作学习小组;(4)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网上教学课件、资源目录、网址、资料收集方法及途径;(5)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6)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合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辨论、设计、问题解决、角色扮演等);(7)形成作品,要求学生用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报告的形式可以是文本、电子文档、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8)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3.基于网络课程的“专题—网课式”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在校园网及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课程的某些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借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根据课程学习需要,将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从主干教学中分离出来,作为研究专题供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研究;(2)教师提供网络课程,并提供研究专题,对学生学习提出目标要求,以及提供学习资源、辅助学习工具、网上协商论坛、网上自我测评;(3)学生或学习小组浏览专题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4)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并完成自我测评;(5)学生完成作业或作品(电子文档、网页等),并进行展示;(6)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或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4.基于网络课程的“远程—协作式”教学模式
这类模式主要适于因特网环境。这类教学模式主要是各地的学员,围绕相应题目,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制作网页、网页社区论坛、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相互交流,发表意见,总结体会等。主要应用于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或用在校际之间的学习交流。
参考文献:
[1]邓晶.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01.
[2]赵军.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分析[J].科技资讯.2014.06.
[3]田淑波.浅谈“互联网+”时代下的职业教育改革[J].职教研究.201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