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用新理念组织数学教学
2016-11-22张洪军
张洪军
[摘 要]本文通过学习情境的设置,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形成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应用这种数学教学的新理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以期获得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在数学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有意识地自觉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本文就如何创设数学学习情景,用新理念组织教学,作一些探讨。
1.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优化师生、生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的教学之法,关键的开巧之术,乃在于教师能‘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特点和使之容易乐于接受这一要求,使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动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科学美的感受,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数学课往往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模仿练习,然后布置作业,测验讲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形式单调死板而感到乏味,甚至感到厌恶。虽然数学知识本身也是枯燥的,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却是相当的丰富多彩。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用别开生面的课堂情趣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持久性。
2.寓教于乐,通过讲故事、多媒体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教师应当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恰当穿插有关生动的数学趣题、典故以及数学谜语,巧设悬念。如讲“锡拉和锡塔”的故事,黄金分割,高斯的故事等等。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时,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你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一个五分的硬币测出月亮离我们有多远?这种悬念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学生能积极思考,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课堂,给死板、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魅力。在几何教学中,我一般是遵循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一切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常规的课堂教学和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既新颖又自然。屏幕上生动有趣的画图,特别是动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直观、形象和动态的图象的演示过程,则给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插上了形象和想象的翅膀。
3.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贵有疑。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数学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例如在每一节课的开头,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或几个有趣的问题,设障置疑,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满足学生需要,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如果把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应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到数学其实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情景,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如初中的统计初步这一章,给出了一批数据,让学生去算平均数、方差、标准差,这样学生感到很枯燥,我改为让学生调查每位学生每月的零花钱,每十位学生为一个调查组,然后,再算一下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相互比较。再如让学生计算全校教师的应交薪金税各为多少?存1000元,一年后扣去利息税,可得本息多少?等等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便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5.创设成功体验的情境,实施激励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使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发挥达80%至90%,而缺乏激励则只能发挥其潜力的20%至30%。心理学家还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准确回答一个问题,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筛选正确的信息,领悟概念,理解定理,最终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教师再适时地做出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正如爱默生所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学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感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感能力。因为“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
在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