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源与姚燮的交游

2016-11-22李姣玲

剑南文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交游魏源师友

□李姣玲

魏源与姚燮的交游

□李姣玲

魏源(1794-185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改革家、政治家、文学家,是鸦片战争时期湖南人才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魏源长于政治,同时亦尚友,一生交游甚广。他少时于金潭故宅所题的厅柱联“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即可见尚友端倪,此后在他的求学、求仕、为宦生涯中更是把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仅据李柏荣的《魏源师友记》(岳麓书社出版,1983年)收录的师友姓名就达227人之多。这些人或为幕主师友,如贺长龄、陶澍等;或为学政之交,如龚自珍、林则徐等,或为诗游友人,如陈沆、邓显鹤等。众多师友对魏源思想的日臻丰富完善、对其理论付诸实践以及对魏源作品的完备与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与魏源交游的师友中,有一位是不能不提到的,他就是被谭献称为“浙东一巨匠”(《复堂日记》)的姚燮。在《魏源师友记》中李柏荣先生并未把姚燮收录进去,但实际上,魏源与他的交往颇为密切,相互影响,并留有书信及诗歌赠答往来。考证梳理魏源与姚燮的交游,可以更全面的研究魏源。

一、姚燮其人

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复庄、大梅山民等,浙江镇海人。姚燮多才多艺,工诗词骈文,善绘画,精戏曲小说,通音律,于经史、舆地、释道等领域亦有建树,声名远播,谭献称之为“浙东一巨匠”,诗词创作尤为突出,时人对其诗歌颇多嘉誉,称恩泽称其为“李杜再世,定当把臂入林”(《复庄诗问》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姚燮著作等身,其中如 《疏影楼词》《复庄诗问》《复庄骈俪文榷》《复庄骈俪文榷二编》《今乐考证》《读红楼梦纲领》等在当时即产生了广泛影响。姚燮虽然文名远播,但仕进之路却相当坎坷,自道光十四年(1834)8月姚燮第四次参加乡试中举后,此后的十年间,他公车四上,颠沛南北,却屡屡下第,直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第五次应进士第失败,姚燮才绝意仕进。也就是在屡上京师的十年间,姚燮接触到了一个更为广泛的思想、文化圈子,体验了比在浙江时远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在京师这个政治、文化中心,姚燮结识了潘德舆、张际亮、汤鹏、魏源等一大批当时文坛的主流人物。姚燮与他们的交游、酬唱往来,不止使自己的诗文创作水平得到提升,同时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尤其以魏源为首的经世文人对姚燮的思想影响更大。时代思潮的冲击、师友的濡染加上现实生活的磨砺,姚燮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真正成熟的艺术风格,成长为鸦片战争诗潮中的中坚人物,在近代文学史上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魏源与姚燮交游考证

魏源比姚燮年长十一岁,两人结识较晚。因为较为相似的际遇,使得二人较为相得。以下以时间为线索来梳理两人的交游过程。

魏源与姚燮的相识应起于道光十五年(1835),这一年,魏源四十二岁,应礼部试,未中。同年,姚燮首次赴京应会试第,在京寓编修徐宝善家壶园。在京期间,与潘德舆、黄爵滋、张际亮等人先后结识,与魏源的结识也应该始于此。道光二十四年姚燮所写《曹户部楙坚席上醉后长歌赠魏源,兼示汤郎中》(《复庄诗问》卷二十七)诗云:“朅来走我长安都,旧交零落新交无。临川为我致名姓,狂喜不觉容节粗”追忆与魏源结识经过。诗中“临川”即李宗翰,可知魏源与姚燮,系于姚燮某次进京考试时,由于李宗翰的介绍而相识。因李宗翰既在湖南学政时识魏源,又曾典浙江乡试而识姚燮,故代致二人姓名而相识。

而魏源在1835年应试未中后,写《下第过旧阿县题壁》,云“杜默江东来痛哭,鲁戈不挽斜阳还”、“闻客江南山最青,载侬往看吴山色”,回江苏扬州买园一处,名曰絜园,一度绝意科场,直至道光二十四年才又下场,而1841年姚燮曾特地前往浙江会晤魏源,可知两人早于此前结识,由此可知魏源与姚燮的相识应始于道光十五年。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此年又有进士试,然姚燮未赴。春寓宁波,曾去镇海金鸡山扫祖父墓。二月后裕谦主持浙江军事,魏源亦在裕谦军中“随员”,姚燮往访,魏源已经离开浙江,未能会晤。魏源《走笔送姚梅伯燮归四明》诗云:“年来东海扬鲸鳍,万家荡析无安逵。…仆亦从戎东海媚,翁州普屿狎魅夔。”又云:“君来访我我已违,不逢海澨逢燕圻。”(《古微堂诗稿》)姚燮《曹户部懋坚席上醉后长歌赠魏源,兼示汤郎中》诗:“忆昔红夷寇东浙,吾乡六县多亡逋。万营压江守鸡隘,大树尽与兵者芜。城头旗帜动落日,君来立马千踌躇。早知狼藉不可整,纷纷肉辈难为徒。”所写内容可以互证,当时魏源亲临抗英前线。鸦片战争中,魏源目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以其爱国主义激情,从事抗英活动。由于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爱国志士报效无门,故所写诗文多为抨击清政府、抵抗外辱的悲愤之作。姚燮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两三年间写下四百多首诗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关于战争的。在为数如此众多的诗作中,作者通过纪事、抒情、写人、咏物等各种题材和体裁,对战时的社会做了广泛层面的描写,使之呈现出复式的、立体的效果,表达了被侵略人们内心的愤怒,如《闻定海城陷五章》《捉夫谣》《兵巡街》等。而魏源在1842年完成了《海国图志》五十卷本,积极寻找富强御辱的道路,同时还写下《寰海十一首》《寰海后十首》《秋兴十章》《秋兴后十首》等爱国诗作。诗歌指责时弊,哀叹民瘼,也表达了抵抗外辱的决心。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久违科场的魏源因为生计告匮不得不重返科场,中会试第十九名,却因诗卷稿模糊,罚停殿试一年。《邵阳魏府君事略》:“甲辰,中式礼部会试第十九名。乙巳,补行殿试,第三甲,奉旨赐同进士出身。”与此同时,姚燮也于年初北上,参加会试,结果又报罢,此后遂绝意仕进。会试后,魏源、姚燮参加了曹楙坚宴后姚燮写诗 《曹户部楙坚席上醉后长歌赠魏源,兼示汤郎中》以示对魏源的钦佩与留恋:“眼中得我魏夫子,博采宏议成巨书。挈提纲纬究沿变,持绳表墨安能逾?…若论聚散亦常事,道路所托明且殊。”六月南归,汤鹏、魏源等饯别于北京城东酒楼。魏源《走笔送姚梅伯燮归四明》、《与梅伯书》作于此次宴会前后。《与梅伯书》云:“梅伯仁兄大人左右:小诗奉饯,即祈示正。…明早送伟师处,并取李芸舫太守信之也。陈世兄来信并附阅,即颂行祺。海秋字均送上查收。弟魏源顿首。”其中“小诗奉饯”中小诗即指《走笔送姚梅伯燮归四明》。后姚燮在《扬州寄汤海秋郎中书》中追忆:“自与足下别,河行五十余日抵清河,已夏末秋始矣。…而惟足下与魏君默深不以遳脃者视仆。一日不相见,非简招即乘至。食必与食,闻必与闻。时无旦暮,不间形影。…及闻仆将南下,而足下与魏君置酒城东之楼,为仆饮饯。维时溽暑未甚,小雨洒尘。…逮乎欲别,且复握手徘徊,深辞要约,去即千里,重为半晌之留;挚语无多,可下千斛之泪。足下与魏君其所周章仆者乎若是!自今追想,心骨俱镌。时不再易,恍如隔世。(《复庄骈俪文榷二编》卷四,页14-18)。”此信情真意切,诚挚动人,可见三人感情至深。姚燮于还乡途中,还屡次作诗怀念汤鹏、魏源,如《舟中怀都门故人诗三十绝句》,其中就有怀魏源诗一首,盛赞魏源“拥书作壁恣纵横,划掌河源九派清。近代文章如画虎,悔将一第徇狂名”(《复庄诗问》卷二十八)。后又作《寄汤鹏、魏源》诗表思念之情。

京师一别之后,姚燮寓居家乡,往来于江浙,醉心写作,尤其埋头于戏曲史的探讨和戏曲小说等俗文学的创作及点评,终成“浙东一巨匠”。而魏源踏上短暂的仕途,继续实践他社会改革的理想。魏源在蹒跚与徘徊中走过崎岖的宦途,也在良苦与执着中完成生命的追求,最终皈依净业,手订生平著述,完结生命与思想的旅程,成为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政治家、文学家。

总之,考证梳理魏源与姚燮的交游,即可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研究魏源与姚燮,也能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道光诗坛的方方面面以及那个风起云涌时代的思潮。

(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魏源酬唱赠答诗与道咸诗坛研究”(15JD54);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1C1147)

猜你喜欢

交游魏源师友
《体育师友》稿约简则
探索英语学科“和谐互助”教学模式
再高几厘米就会倒塌
柳诒徵与镇江名流交游略考
浅谈刘禹锡交游与创作之间的具体联系
顾梦游与方文交游考论
魏源:一片冰心在玉壶
清代辽东诗人戴亨交游考
重视师友评价,促进高效互助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