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名不出河北的王志林
2016-11-22范增良
□范增良
赏析名不出河北的王志林
□范增良
时光飞逝,岁月匆匆,转眼间王志林先生已逝世多年。王志林先生的弃世令人扼腕。没有征兆,没有铺垫,一如他的为人,总是静悄悄的,说话,静悄悄的,走路,静悄悄的,就连他的笑声,也需要用眼去看,而不是听。
如今画家成千上万,把矜持淡漠视为一种个性的却不是很多,王志林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画家。
王志林先生是河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现为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王志林老师没有教过我,但我早有耳闻,他素有“河北花鸟第一笔”之称。我是2011年入学的,王老师零九年就去世了,因为敬慕王老师,为不能作为其学生,为不能请教而遗憾,为王老师突然离世而惋惜。今有幸借助这个机会,向读者和朋友介绍一下王老师。王志林,一九四零年出生于河北省滦县,早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后结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在天津
美术学院深造。师从孙奇峰、俞致贞、田世光等著名画家,深得诸先生的笔墨神韵。历四十年潜心研习,笔耕不辍,孜孜以求,强化笔墨节奏,极尽轻重、浓淡、干湿、虚实对比之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画风及艺术个性。曾任河北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王老师为人特别的低调,虽有河北花鸟第一笔之称,但其生前身后也名不出河北,我对王老师的了解还是通过我院的张俊来教授,崔德喜老师还有高勇院长了解的,尤其是崔老,他和王老师亲如发小,两个人做同事很多年,高勇老师以前是王志林的学生,所以也对王老师了解很多。我这些资料的收集还主要是对一些老教师的请教来获得的,因为我也没见过王老师,只有从王老师的同事,家人,朋友那了解。网上对王老师的资料也少的可怜,即使这样,我更应该把这位名不出河北的画家介绍给读者。
听老教师们讲,王老师善于观察生活,即使在寒冬腊月,王老师依旧会骑着老式的自行车,脖子上挂着望远镜,去凤凰山啊,大城山啊,唐山的一些公园去观察鸟的动态,鸟的形状,鸟的种类,甚至学习鸟 的声音;还有,每当在学校里老师开会的时候,时间还不到,或是人还没来齐的时候,即使王老师手里拿着报纸,他也会勾勾点点的画起来,足见王老师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对做研究的认真,对绘画的那份执着。观王老师的画便知道王老师的为人,王老师笔下的花鸟生动传神,富有灵性,这是老师细致入微观察生活的体现,王老师的题款一般很简单,仅仅是穷款而已,往往题志林俩字,可以看出他为人的低调,性格上的沉默寡言。特别是涉及到某个具体的人或事,他一般是不太表明态度的。我理解,这是他为人的谨慎,有时也能感觉到他骨子里的孤傲。王志林老师也不总是不苟言笑,有时他也幽默,听崔老讲,王老师画多话少,讲话地道的唐山味,“嗯,中。”
王志林老师是一位真挚热爱传统书画艺术的好画家、真画家,他一生精于写意花鸟画,大量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上发表,并有多件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和入编大型画册。一九八六年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大幅作品《板栗雉鸡图》受到省政府褒奖。志林先生是一个品格清高,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正因为如此,我想,在他的眼里,一定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王志林老师在唐山花鸟画领域的造诣是很高的,我很喜欢他的作品,我做这个课题一是缅怀这位老画家,二是想引起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这位被称为“河北花鸟第一笔”之称的大画家,网上,资料上对他的描述实在是太少了,也难怪,王老师是位特别低调,简单,矜持淡漠的画家,有人这样评价王老师,“画多话少的王志林”。
王志林老师走了,但是他留下了丰厚的艺术成就,这就是艺术家不同于常人之处吧,常人走了,慢慢的就会被人遗忘,而艺术家的生命可以借助他的艺术长处,甚至永存。我不知道王老师身后有多少作品存世,但是我知道他的花鸟画,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至少在唐山,至今仍令人敬仰。王志林老师生前低调,不事张扬,但他对艺术境界的追求与刻意,却执着而昂扬,他把个性的张扬,演绎在艺术的审美张力之中,把生命的活力与价值,融入在一幅幅精美华丽、意境深远的艺术作品中。
有人说,如果王志林走出唐山、走出河北,他可能就会有一个更大的平台,他的艺术成就可能会更大,话又说回来,哪有那么多如果。我认为,即使王志林老师名不出河北,但他的艺术造诣和艺术成就还是极高的。如果有人误会我说这句话有感情色彩,那他是真的错了,我相信,明眼人会从王老师的一笔一墨中,从他对艺术的追求中看出王志林是位真画家。
(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