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为何加班

2016-11-22黄硕旻

就业与保障 2016年9期
关键词:初创文化工作

黄硕旻

我们为何加班

黄硕旻

2015年10月,英国媒体曾在全球范围内做过一次关于工作时长的调查。他们发现,中国人的年平均工作时间在2000到2200小时之间,超过了美国的1790小时、英国的1600小时、日本的1719个小时。对于许多中国的雇员来说,工作时间长,正在成为他们新的生活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缩小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加班加点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说,中国的劳动者们普遍经历过加班的洗礼,加班也从最初的劳动行为上升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才会滋生出“加班文化”呢?不妨和记者来一探究竟。

时代需求的产物

发源自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农业文明时期。在农业时代,人们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依靠的是气候条件和土壤的质量,收成的多少更多的是依靠天时地利。劳动生产不需要加班,也没有严格的制度来进行考核,农耕文明实质上是由许多独立的家庭经济体组成,主要以实现自给自足为目的。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更高效的生产工具开始出现,产品的数量开始增加。富余产品的出现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反过来推动了对商品的需求。在这个循环下,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家庭作坊式的经济体开始出现。对于产品品质优良的作坊来说,在同样的工作效率下,订单的增多意味着需要加班赶工,加班开始在中国的劳动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发轫继而走向世界,中国也在跌跌撞撞中被卷入这股浪潮。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许多外资工厂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由于生产能力和品质控制能力的巨大差异,家庭作坊受到工厂的冲击而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开始进入工厂,劳动形式也从最初的独立个体发展为团体组织的模式。劳动的规章制度随之逐步完善,工作时长和生产数量成为衡量劳动收益的重要指标。对于雇主来说,当自身的产品需求旺盛的时候,往往需要雇员加班加点进行生产活动。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经济走上了复兴之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无法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加班加点地生产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那个年代的报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工人们加班加点地工作,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指标。

经济全球化成为加班文化的助燃剂。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许多中国企业开始将目光延伸出去,寻找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对于优秀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需要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生产目标,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不得不成倍增加,这也导致员工无法在规定的8小时法定工作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加班成为无奈的选择。

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由于通讯方式的改变,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提升。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想要抢占先机就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市场的变化,这使得许多脑力工作者也加入到加班一族的行列之中。与此同时,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使得许多人在休息时间也笼罩在可能加班的氛围中。

社会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事业成功的价值取向一直存在于主流文化之中,许多人的观念中都或多或少地认为“为工作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是一种值得赞扬的行为。随着这样的事例越来越多,这种思想的感染能力也越来越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那些越是能力出众、工作成绩突出的员工,由于自身的成就,往往越能够接受这种观念,自觉地为了工作放弃休息时间,放弃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

除此之外,在对先进员工进行表彰时,他们的宣传事迹中总少不了“加班加点地工作”。在这些实例中,他们往往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放弃休息时间,甚至靠意志力来对抗病痛也要坚守岗位。随着他们的事迹被广泛流传,加班也从模范人物的个人选择被升华成了一种奉献精神、一种价值观。

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影响力、社会舆论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主流的社会舆论中,对于“为工作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这一观点高度赞扬,这使得这种“加班潜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无法逆转。在这个“潜规则”之下,过度加班的氛围开始在各行各业弥漫开来,形成了一种“加班文化”,而文化的作用,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认知,使人们减少对文化合理性的质疑与抱怨。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还催生出了另外一种现象——有些人的加班并不是因为有工作需要完成,更多的只是一场表演。在他们的思维之中,由于受到“加班文化”的影响,上司通常喜欢那些勤劳工作、主动加班完成任务的员工。于是乎,这些人会选择在临近下班的时候作出一副加班的架势来,然后在下班之后仍然留在自己的位置上装作忙碌的样子。实质上,在下班之后,他们不过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干着各种私事来消磨时光。而他们中的一部分则是把工作的主次顺序颠倒,在正常的上班时间内消磨时光,然后在加班的时间内才动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在中国的企业文化中,领导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使得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喜欢过度地猜测领导的意图,这也使得“陪太子读书”式的加班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现象——到了下班时间,员工正要离开,发现领导还在工作岗位上忙碌着,这时候深受领导文化影响的员工往往会被动地选择加班。

自我选择的结果

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中,许多到大城市打拼最终获得成功的例子刺激着渴望成功的人们,高收入、良好的发展前景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特别是随着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城市的不断发展,它们对于外来人员的吸引力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类似“北漂一族”的人们开始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谋求一份工作。

选择这三大城市工作生活,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实际的生存压力。每个城市所拥有的资源总量有限,而来此追逐梦想的人群却没有停歇的势头。当城市的供应能力和人们需求的数量不能匹配的时候,人们的生存压力也随之而来。物价的飞涨成为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和类似的一线城市生存的人们所无法逃避的问题。笔者的一位在北京打拼的朋友表示,想要在北京生存下去,并且实现买房、结婚等等人生目标,就需要让自己的薪资始终处于一个上涨的势头上。而对于很多人来说,除了积累工作经验进行跳槽来提高薪资之外,短期内能够实现收入增长的更加合理的办法就是加班。

除了生活消费的物质压力之外,快节奏的工作也让加班成为常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在一线城市之中,重工业和轻工业企业在集体外迁,第三产业成为这些城市大力发展的重点。而随着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流通速度不断加快,也为第三产业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市场的开拓带来更多的业务和商机,想要在整个大环境中占得先机,自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一些行业,特别是在当下最火爆的互联网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性使得产品更迭的周期更加短暂,这使得从业人员不得不通过加班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全球化的进程还带来了一些跨国公司在国内的落地生根。由于不同部门之间分工不同,完成一个大型的项目通常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由于时差的关系,员工们想要与国外的同事进行沟通和合作,往往需要通过加班来完成。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在大城市打拼的人选择加班的原因竟然是“不愿意提早回家”。“一个人来上海打拼,下班回家之后面对着空空荡荡的房子,还不如留在公司加班。”在上海打拼的小刘说道。而像小刘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类人往往单身,或者因为一些原因租住在单位的宿舍中。对于他们来说,下班之后找不到去处,还不如在单位加班来得自在。

实现价值的挑战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初创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生长起来。对于新生代的求职者来说,是否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并不是最重要的,更能吸引他们的是创业的兴奋,是从无到有的成就感。

在这些公司里面,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自愿加班的员工。对于他们来说,工作不仅仅是维持生活的手段,更是自己的乐趣所在,还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除此之外,和同事们一同协作工作,强化了大家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这让他们热衷于加班。

而绝大多数的初创公司在成立之初都没有丰厚的资金。资金的限制让这些公司在招聘人员的时候没有办法一次性招聘非常多的人手。作为初创公司的一员,小柳常常从早上9点忙到晚上9点,中午休息时间用完午餐就在单位里架起折叠床休息。每天超长的工作时间成为小柳生活的常态。面对采访,小柳坦言:“来到公司的时候就有过加班的心理准备。我们来这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有非常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但是人手不足的现状只能让每个人都身兼数职。”

不过,公司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对加班的员工进行补偿。例如给加班到很迟的员工提供宵夜,为员工提供休息的铺位,一些资金相对充裕的公司还会提供一些娱乐设施来让员工放松身心。

即使如此,中国初创公司的加班机制还是要比其他国家的同行们严苛。在国内,绝大部分的科技初创公司,它们初期的商业模式并不是基于它们产品无可复制的独特性,而是通过学习模仿其他公司的成功模式来进行尝试。这就导致了这些初创公司想要拥有自己的竞争力,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开发自己的潜力:一个是速度,另外一个则是成本。

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初创企业选择在大城市落户:一方面是因为人口众多,潜在的市场容量巨大;另一方面,则是大城市的信息交流频繁,机会众多,同时政策的扶持相对较为完善,各种孵化园、创意园的低价场地,也为它们节省了一部分开支。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大城市的用人成本要远远高于二三线城市,所以,它们只能通过减少人员来实现节约成本。

而更重要的是速度。对于科技初创公司来说,在国内的环境下,一个优秀的创意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才能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抢得先机。与此同时,模仿者的出现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事项。往往自己的APP刚刚在手机的应用商城出现,模仿者就紧随而来。只有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赋予APP更多的新功能,才能抓住用户的眼球。

说一千道一万,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当你以低成本和高速度去参与竞争,那么就只有一种文化能够成功——那就是每天24小时、一周7天、一年365天都拼命工作。而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些奔走在创业道路上的人们自觉地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用他们的行动书写着自己的未来。

猜你喜欢

初创文化工作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不工作,爽飞了?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
和初创企业做朋友
初创公司如何捍卫商标权
选工作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