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与旧诗关系的再发现
——谈谈罗小凤的诗歌研究
2016-11-22谢冕
○谢冕
新诗与旧诗关系的再发现
——谈谈罗小凤的诗歌研究
○谢冕
今年是中国新诗诞生一百周年。在这一百年里,新诗一路磕磕绊绊走到现在,已经形成新的传统。中国诗歌还有一个传统是用文言文写的旧诗。新诗初期是宣称与旧诗决裂的,是在高喊“破坏”的声音中一路走过来的。但经过一百年的发展,现在新诗与旧诗已经和解了。在这个语境下研究新诗与旧诗传统的关系,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青年学者罗小凤这些年一直潜心研究新诗与旧诗的关系,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著有《1930年代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晚唐诗热现象研究——以“再发现派”为例》等系统研究新诗与旧诗之关系的专著及系列相关文章,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小凤是一位创作、评论和学术研究同时并举的发展较为全面的年轻学者,是据我所知中国诗歌研究领域最先的“80后”教授,迄今她已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上发表百余篇文章(其中《文学评论》占了两篇,这在“80后”学者中是很难得的),出版专著三部,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并多次获省部级奖,同时发表了为数众多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是“80后”中成绩突出的优秀者。
小凤的文章,一般都能从现代汉诗的实际问题出发,就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与理论话题做比较深入的探讨,总试图有自己的“发现”与表述。譬如她在《被遮蔽的承传——“五四”时期新诗与传统的关系》一文中重新审视了“五四”时期新诗与传统的关系,学界一直认为新诗与传统是“断裂”的,小凤对此做出了批驳与细致阐述,她认为:“新诗从未真正与传统决裂过,外在的断裂不过是特定历史阶段采取的文化策略与姿态,断裂的暂时性、局部性与外在性并未截断新诗与传统的内在关联,新诗创作、诗学观等依然不自觉地承传着古典诗歌传统。内在的承传虽然处于被遮蔽的隐性状态,但这股潜流无疑对新诗当时和后来以至未来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显然是大胆、创新的独特发现,这或许是这篇文章发表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的关键原因。而在《1930年代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一书中,小凤更是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即认为古典诗传统不是一笔财产或一座房子,是无法继承的,因而新诗无法继承传统,只能重新阐释、重新认识与再发现传统。大家都知道,以往关于新诗与旧诗传统关系的研究,论证的主要是新诗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继承还是断裂,或者梳理新诗与旧诗传统之间的承续脉络,或者探讨新诗如何继承旧诗传统,其实都属于探讨二者之间是否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范畴。因此,小凤的观点无疑为重新认识新诗与传统的关系实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小凤关于传统只能再认识与再发现的观点来源于艾略特的传统观。1917年,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传统是具有广泛得多的意义的东西。它不是继承得到的。”这篇文章对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一直以来学界对此关注不多,当代诗人、学者臧棣、王家新、冷霜等做过一些探讨,论证出新诗与传统之间是一种“重新阐释”与“重新发现”的关系,触及了新诗与传统的关系实质,但他们没有更系统、深入的阐述。小凤则在此理论基础上重新审视上世纪30年代诗坛上的“晚唐诗热”现象,指出废名、何其芳、卞之琳、林庚、吴兴华、朱英诞、南星等一批诗人在集体性地回望传统之际,对古典诗传统形成了“再认识”和“再发现”。小凤对这两个概念作出了学理性的界定:“所谓‘再认识’,是指诗人们携带其所属的特定历史时代的眼光与审美需求,或是携带他们所遭遇的诗歌问题,或是在已有诗歌经验的基础上,回望古典诗传统时重新阐释、理解传统。”“所谓‘再发现’,是指诗人们以‘再认识’的姿态对古典诗传统进行重新阐释时,重新发现了传统中的一些优秀质素,这些‘重新发现’的质素形成了对传统新的认识和发现,重新调整了传统的秩序和面貌,从而形成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同时又启示了新诗自身的建构,确立了新诗自身特质,并启示了新诗的发展路向,由此新诗与古典诗传统之间形成多元互动互进的关系。”由此,小凤分析,1930年代的诗人们携带他们所属时代的眼光、美学需求、新诗建设的问题与经验重新阐释和理解古典诗传统,对传统进行“再认识”。于此基础上,诗人们对古典诗传统有了“再发现”,即重新发现了古典诗传统中未被之前的诗人们发现或重视的一些优秀质素,这些被“再发现”的优秀质素重新调整了传统的秩序和面貌,形成了“传统”的新面貌与新秩序,从而形成了对古典诗歌传统的再发现;而这些优秀质素正是他们自身在建设新诗时所需要的基本质素,于是也形成了他们对新诗自身的发现,启发了新诗的发展路向,既呈现了新诗与古典诗传统之间的关系实质,也呈现了二者之间多元互动互进的关系状态。
在对新诗与古典诗传统的关系研究中,小凤还有一个观点是颇为新颖的,即她所指称的“诗言感觉”。在中国诗论中,“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两个基本范畴,但小凤却从“晚唐诗热”现象中废名、何其芳、卞之琳、林庚、金克木、朱英诞等一批诗人的创作上,发现了他们对“感觉”的重视。他们重新发现了“感觉”对于诗的重要性:认为“感觉”是诗之为诗、一时代之诗区别于另一时代之诗的关键质素,他们改写了“诗言志”“诗缘情”为主导的古典诗传统秩序,发现了“诗言志”“诗缘情”两种学说之外的另一种诗歌理论,形成了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这是之前的学界未曾有人发现过、阐述过的。
小凤的研究除了观点新颖外,论述也十分详实。如她在《1930年代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一书中,不仅全面梳理了新诗对古典诗传统再发现的内容,而且仔细分析了废名、林庚、卞之琳、何其芳等诗人创作的诗歌中对“再发现”的传统质素的实践与发挥。该书中,小凤主要从“诗是诗”“诗言感觉”、想象、诗歌语言、暗示、韵律与节奏等方面进行论述,这正是实现诗歌艺术魅力的关键因素。20世纪30年代的诗人们正是重新发现了古典诗传统的这些优秀质素,并运用于自身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才构筑出了1930年代这一诗歌的“黄金时代”。这种深入细致的探究显然“在探索三十年代中国新诗的深化和发展这一命题上打开了新的学术空间”(张清华评语)。
总而言之,小凤以发展的视角观照新诗与传统的衔接点,由此发现了新诗在传统文化浸润中不断创新的倾向,对新诗与传统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认识、重新发现,对旧诗传统形成了再发现,这使我们对于“三十年代”诗歌的发展状貌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对中国新诗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传统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新诗与传统的关系是一个值得不断研究的学术命题,希望小凤以及更多的年轻学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对此作出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