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23岁的青年当北大教授
2016-11-22祁文斌
□ 祁文斌
让23岁的青年当北大教授
□ 祁文斌
1916年,时年23岁的“落魄才子”梁漱溟的长文《究元决疑论》被上海《东方杂志》连载,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并深得蔡元培赏识。隆冬的一天,梁漱溟应邀拜访刚刚上任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二人落座后,没等梁漱溟发问,蔡元培就开门见山地说:“你的大作《究元决疑论》我拜读过了,有胆识,有立论,见解独到。我想请你来北大教授印度哲学,这件事你考虑一下,行吗?”
蔡元培的话让梁漱溟十分意外和惶恐,因为论学历,梁漱溟只是一个“中专生”,他过去多次报考北大都没能考取,最后进入了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论年龄,他只有23岁,北大有些学生比他的年纪都大。沉默了好一会儿,梁漱溟说:“我才疏学浅,蔡先生美意委我重任,我怕担不起这副担子。我仅仅是近几年埋头自学,只不过初涉佛典,于此外的印度哲学实无所知。”
会面结束,蔡元培强调:“我邀你来北大任教的主意已定,希望你考虑好再做决定。我的看法是,一座大学,学生自然是来深造的,先生又何尝不是?对一个大学教师的要求,要讲学历、资历,也要讲学问、本领,更重要的是真学问、真本领!全而专,固然好,不全而有一技之专,在一个方面有真学问、真本领,为何不可在这个方面为人师?不会还可以再学,再深造嘛!”
梁漱溟被深深打动,终于受聘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勤学敬业的梁漱溟果然不负厚望,卓有成效地在北大工作了7年,颇受好评。这位“最后的儒家”的成长、壮大与蔡元培开阔的眼界、宽厚的胸襟一脉相承。
开放、包容、坦诚是蔡元培革故鼎新的教育之道,也是他特立独行的交往之道!
(摘自《演讲与口才》2015年第20期)
成竹在胸的蔡元培当即反问道:“那么你知道有谁能教印度哲学吗?”梁漱溟说不知道,蔡元培接着说:“我们亦没有寻到真能教印度哲学的人。我相信你能,还是你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