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阅读教学选点切入法

2016-11-21李书武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于勒菲利普文题

李书武

设计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流程时,从哪个角度选“点”,用什么方法“切入”,是颇费思量的事情。因为能否有效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能否让阅读教学如行云流水般轻快、如水到渠成般自如,都与准确地选“点”和恰当地“切入”有关。由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不同,选点切入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一、剖析文题法

剖析文题法是借分析文题切入阅读教学的方法。阅读教学中,教师从剖析文题入手,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所述之事,明确文章的主要人物,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领悟文章的思想主旨。

下面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和册数)的教学为例具体说明。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比较贴近儿童生活的叙事性散文。文章借“我”和同伴爬悬崖的一次经历,描述了“我”儿时人生中一次重大转折——一个身体孱弱、生性怯懦的儿童,在父亲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下,勇敢地迈出了人生关键的一步,从而受到启发,自信自强。文章题目不仅表明了爬悬崖的过程,更表明了全文的主题: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所要到达的地方。

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剖析这个文题,以切入教学:从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大致可以判断,整个事件分两步。那么,这两步分别指的是整个事件中的哪一步?作者由此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这样切入能够直奔中心(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以点带面(“点”指重点句子;“面”指篇章、结构、主题)、以果溯因(“果”是身居石架、进退两难;“因”是身体孱弱、生性怯懦)、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便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又利于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

二、一线串珠法

一线串珠法是借用文章的线索切入阅读教学的方法。文章的线索通常表现为文章不同段落中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文章的线索可以是人物,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可以是事情,如莫怀戚的《散步》以“散步”为线索叙写亲情;可以是物品,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作为文章线索;可以是地点,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转换来展现童年时两种不同的生活;可以是时间,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以“中举前”和“中举后”范进的“天地之别”来嘲讽封建科举制度;可以是感情,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以“难忘”的情感为线,回忆蔡老师的七件小事。教学时,教师紧紧扣住文章的“线索”,可以串起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旨要义探究等阅读教学的“珠”。

下面以《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为例具体说明。

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编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文章通过儿时与保姆长妈妈在一起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真挚怀念。尤其是结尾两段的直抒胸臆,其情也感人,其爱也感人。教学这篇文章,从写作的角度出发,教学目标应定位在使学生懂得叙事散文以事写人、详略得当和记叙中恰当地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上。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角度出发,教学的重点是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发现和挖掘“小人物”身上的人性之美、质朴之美;理解作者对弱者的关爱、对生活的感念和感恩心理,是一种大善大爱。

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贯穿全文,教师可以紧紧抓住“感情”这条线,由“最讨厌”“不耐烦”到“敬意”串起三个故事,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中三次提到“我”对长妈妈的“敬意”的含义。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够比较自然地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自主探究;二是容易理解以事写人、详略得当和在叙事中恰当地议论抒情的表现手法,有利于读写结合;三是通过对长妈妈性格特点和作者感情变化的分析,有机渗透品德教育,有利于文道统一。

三、称谓变化法

称谓变化法是指借用人(物)的称呼(或评价)变化来切入阅读教学的方法。人(物)的称呼(或评价)变化反映了称呼人(物)和被称呼人(物)的经济变化、社会地位变化、亲疏关系变化等,能鲜明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形象地展示社会现象。抓住称谓变化深入分析,能举重若轻地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编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通过菲利普一家由讨厌、怨恨于勒,到听说于勒发财了喜欢、崇敬于勒,在于勒贫困潦倒时又遗弃他的故事,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家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了菲利普夫妇的贪婪吝啬、嫌贫爱富。人物称谓多变是这篇小说的显著特点。当于勒花光自己应得的遗产并占用了菲利普的那一部分时,他们称之为“混蛋”“无赖”;当于勒被迫出走、在海外赚了点钱时,他们立即对于勒寄以厚望,视之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甚至每个星期天都去海滩等候于勒回来;当发现于勒不仅没有成为富翁,反而沦落为卖牡蛎的小贩时,菲利普夫妇的市侩面目暴露无遗,连善良的约瑟夫出于同情多给了于勒十个铜子也遭到克拉丽丝的斥骂,“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流氓!”教学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抓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谓变化”切入: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称呼于勒的?为什么这样称呼他,并对他做出了怎样的相应的行为?这样切入能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称谓的变化及其变化的依据,充分认识到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的丑恶嘴脸,进而深深感悟到金钱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冷漠、势利的关系。

人教版教材中许多经典名篇都可以采用这种“称谓变化法”来切入教学。比如,鲁迅的《故乡》中,闰土对“我”的称谓从“迅哥儿”到“老爷”,表明“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的称谓从“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癞虾蟆”“尖嘴猴腮”到“文曲星”“贤婿老爷”“姑老爷”,辛辣地讥讽了胡屠户的趋炎附势;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对“狗”的称谓从“野畜生”到“名贵的、纯种的狗”,又从“下贱胚子”到“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直至“还不赖、怪伶俐的”,形象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的“善变”。

四、美点导读法

美点导读法就是借助美文的“美点”切入阅读教学的方法。美文的“美点”很多,如魏巍《我的老师》的叙事详略美,冰心《谈生命》的生命比喻美,莫怀戚《散步》的三代亲情美,安徒生《丑小鸭》的坚持奋斗美,刘成章《安塞腰鼓》的语言气势美等。从这些“美点”切入阅读教学,通过“感悟美”这一途径,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

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玲珑剔透、意境幽美。入选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春》,富有构思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美点导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感悟。

第一步,着眼结构,赏析文章的构思之美。《春》构思缜密精巧,行文流畅自然。如,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情感变化和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浑然一体;春来春去首尾照应,盼春、绘春、赞春一脉相承;写春草不忘草地上的孩子,写春花有蜜蜂相称,写春风有鸟鸣和牧童的笛声,写春雨有静默的村庄和雨中的人们。赏析这种构思之美,切忌零打碎敲,应纵观全局、整体把握:①放声朗读本文的开头和结尾,想一想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盼春和赞春,总起和总结)②快速浏览二至七段,说说三至七段分别描绘了什么?第二段和三至七段从结构上看是什么关系?(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总写和分写。)

第二步,着眼朗读,赏析文章的意境之美。《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营造出一种温馨迷人的意境之美。这种意境之美是作者通过大量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以及短句长句交错、虚实结合、动静相宜等手法营造出来的。这种特点的语言特别适合朗读,这种意境之美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感受。教师可以提出以下朗读要求,引导学生朗读感受:①轻、慢,突出安静和平的氛围;②轻、稍快,亲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③由快到慢,结尾轻缓,突出惬意舒畅之感。

第三步,着眼内容,赏析文章的情感之美。情动于内而形于外。正因为作者贮满了对春天、对自然、对人生的热爱,才创作出这样充满诗意的作品。因此,《春》的结构美、音乐美、意境美、诗意美都来自于作者的情感之美。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呢?教师可以从内容上选点,用两个问题切入:作者对春天、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结尾部分由春天写到春天的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这又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研读文章的结尾,说说作者希望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和人生?

阅读教学的选点切入法还有很多,如细读关键字法、谚语激趣法等,在此不再赘述。

(作者单位:宜城市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于勒菲利普文题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天津护理》2020 年第28 卷文题索引
《中成药》2019年第41卷第1~12期(总第472~483期)总目次 文题分类索引
自己的歌
《中成药》2017年第39卷第1~12期(总第448~459期)总目次文题分类索引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大笨熊巴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