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是数学新课导入的利器

2016-11-21谷诗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七巧板分母分数

谷诗新

数学新课的导入是教师在传授数学新知识时,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建立知识联系,进而为解决新问题做心理与知识铺垫的过程。新课导入的好坏,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发挥其形象直观、化静为动、启迪思维、激情引趣等独特优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横生妙趣 以趣导入

从心理学观点看,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和研究某种事物的意向,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形象直观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渗透学习的目的性。这样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绪下带着悬念、带着教者巧设的疑问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先叙述以下内容: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的知识(板书:比),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请同学们观看微视频,用一根绳子在一个人拳头上绕一周,然后量出它的长度,再量出这个人脚的长度,两个长度的比大约是1∶1;测量一个正常人的身高与胸围的长度,得出它们的比大约是2∶1;测量一个人的脚长与他身高长度,这两个长度的比大约是1∶7。

教师接着叙述: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处吗?比如你到商店去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长大后成为一名刑警,在犯罪现场只要发现了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身材的大约高度。还有,人们初学画画时,总画不好人的身体与头部的比例,美术大师们总结出的歌诀是“立七坐五盘三半”。意即人站时身高有七个头长,坐在椅子上有五个头长,而盘腿坐的身高只有三个半头长了。这里实际是用这些有趣、好记的比例,去代替麻烦的尺量。毕竟谁总在身上带着尺啊!这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你想知道什么叫比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比例概念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以后正反比例的教学。因此,比例知识讲授的起始,必须用学生生活中富有情趣的案例,与新知识中的一些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配以形象、具体的画面,给学生较强、较新颖的刺激,既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新知,也有利于教师进行目标导向,使学生在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发挥主动、积极的探索精神。

搭桥过河 间接导入

新课导入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注意一个新的问题,并获得解决新问题的一条途径。数学上的很多问题不是通过对事物简单的认识就能发现的,当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已从感知发展到认识的阶段。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又总是围绕某个问题而展开的。以已有的认识为中介,引导思维做出判断,获得新的认识和新的知识,这就是间接信息导入。间接信息的导入对新课主题的探索具有“激励”和“定向”作用。

搭桥是指知识的铺垫,也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消除学生心理和知识理解障碍的教学过程。间接信息导入的要点是:找出知识铺垫的起点和终点,研究学生新旧知识的内在逻辑与联系。为此,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新课设计的知识,在真正做到居高临下、成竹在胸的前提下,还必须煞费苦心地巧妙设计,才能完成一个非常精彩的知识铺垫过程。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同分母分数的口算题:3/4+1/4;3/7+2/7;3/8+1/8;7/12+1/12;2/5+8/5等题目,让学生说出结果并回答为什么这样计算(因为分母相同,只要把分子相加就行了)。与此同时,幻灯片出示须通分再计算的题(口答):1/2+1/3;2/3+5/6;1/6+4/9;3/4+7/10。

这时,教师提问:“第二题中(通分后再计算的题)分母相不相同?”接着告诉学生,“像第二题中的分数,我们叫它异分母分数。它们该如何计算呢?”教师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如何解决。(教师提示:能否用我们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用动画将圆面积一半的阴影部分的表示方式由1/2变为3/6,将表示圆面积1/3的方式变为2/6,这时学生便豁然开朗,明白了异分母的两个分数通过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后,就可按同分母分数计算了。这时桥已搭好,过河就容易了,新课导入也水到渠成。

本节课,教师用已学过的同分母的分数加法结合动画演示,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减轻了学生的思维阻力。当学生明白通分的意义后,再回到抽象思维上来。此时,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教学就容易得多了。

创设环境 设疑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只要教师适当地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学生定会产生急切的“愿闻其详”的心情。所以,教师从教学开始,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本身就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教师可这样设计灯片:(1)出示:97+( )=100、394+( )=400,1995+( )=2000,3996+( )=40000,让学生认识接近整百、整千的数。(2)出示:327+297,583-305,2135+1004,3684-2997,前两题让学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把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在大屏幕上投影出来,让大家评判);后两题师生共同比赛,老师很快算出并在投影仪上出示答案,引起学生的疑惑,以为老师事先算好答案的。(3)用一张空白纸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在上面写一道与前面相似的算题,结果还是老师比学生算得快。这更加深了学生的疑虑,设疑的时机已经来到。教师这时可以告诉学生:计算这样的题目,老师用了一种简便的算法算出结果,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教师接着板书课题。

借助于投影,我的课堂实现了师生的共同参与。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产生了疑问和惊奇,创设了一定的学习环境,引起了悬念,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新知的氛围,从而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运用比较 激疑导入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适时运用比较激疑,使学生有疑可问。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有趣的动画引入,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学生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利用故事 联想导入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教师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阔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样,我在教学“七巧板”一课时,就利用微视频给他们讲述了关于七巧板由来的故事——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子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外国人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故事讲完后,教师出示各种用七巧板拼成的漂亮的图形,学生就特别感兴趣。

联系生活 建立表象

在引导学生观察,建立表象,激发学生探索规律这方面,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如教学《认识平行》时,先播放录像:学校全景,突出展示外栏杆、足球门、跑道、足球门的侧门。

“在花栏杆这个平面上用两条直线表示两根栏杆,在球门正面用两条直线表示两根立柱,在操场上用两条直线表示跑道线,在球门的侧面用两条直线代表球门的砥柱和支杆。”

“它们都有几条线?”

“两条!”

“都在什么面上?”

“同一平面!”

教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媒体的恰当运用是学生较好地感受到每幅图中两条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为下面研究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打下基础。

又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当学生建立表象后,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以此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相遇问题”时,为给学生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活动抽拉片显示“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也使学生理解了相距、相遇两个概念的含义,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总之,新课导入这一个环节,如果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较好地发挥它独特的感知优势,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就能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知情境,为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认知起点。

(作者单位:江苏建湖县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七巧板分母分数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分数的由来
奇的七巧板
有趣的七巧板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可怕的分数
炫彩七巧板
算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