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德经典的当代传承
2016-11-21毕新伟
毕新伟
摘 要:新世纪以来一些出版商瞄准传统女学,或重版女教书籍,或出版新编类的女德指导书;相应的,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女德学堂。中国传统女德教育良莠并存,发扬女德传统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掘正能量,培养德才兼备、下慈上孝、勤俭节约的现代女性,有力推动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传统 女德教育 转化
新世纪以来一些出版商瞄准传统女学,或重版女教书籍,或出版新编类的女德指导书;相应的,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女德学堂。舆论界对此有不同的声音,认可与批判、欢迎与抵制相持不下。这种状况可以说喜忧参半,一方面,人们普遍意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需要学习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人们又看到召回的女德教育掺杂了不少应予摒弃的糟粕。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女德教育是传统“女学”的核心,我们该怎样科学认识传统女德教育?
一、衡量传统女德教育的标准
对传统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女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其营养也理应汲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传统女性教育非常重视女性的道德修养,把德性作为修身的根本,并且渗透到日常生活行为之中,能够终生为之守护,这种道德操守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查看历代女学、女教典籍,均把德性修养放在重要位置。刘向《古列女传》看重“母仪”“贤明”者,首先为其立传扬名;班昭《女诫》根据《周礼》“妇学之法”提出“四行”,妇德是检验品行的首要标准。宋若莘、宋若昭《女论语》定立身为第一,“凡为女子,先学立身”;仁孝皇后《内训》也是首谈德性和修身,以修身而成德。这与儒家尽心成性、修辞立诚是一致的,所以班昭相信:“我欲仁,而仁斯至矣。”这就是说只要心里想做仁义的事情,仁义就来到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有和谐、诚信、友善等生活内容,需要道德价值的支持。中国传统女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求仁向善,以德育人,以礼化人。可以说在追求目标上,二者是一致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可以从传统女德教育中汲取养分,不仅有益于个人,而且有益于家庭和社会。
二、对传统女德教育进行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以德性教育为核心形成一套严整的文化体系。今天看来,在这个体系内部存在着良莠混杂的情况,其中“三从四德”“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等阻碍人性正常发展的思想观念,根本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应该坚决予以摒弃。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很好地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只有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性发展”。
对传统女德教育进行创造性转化,需要认真做好两项工作。第一,去除陈旧的形式框框,打破形式主义迷信。有些女德学堂故弄玄虚,要向孔子像行跪拜礼,要唱歌跳舞鞠躬,更有甚者在女德班宣扬“摸手聊病”的迷信行为,这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曲解,其形式有悖于民主和科学精神,必须予以拒斥。第二,去除糟粕性的内容,打破古典主义迷信。传统女德教育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父权专制的糟粕,不能把传统女教典籍当作“圣经”来膜拜。有些女德学堂教导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的思想,完全无视女性的独立人格,这只能助长男性的专制气焰,而使女性甘受奴役。以培养现代淑女为旨归的学堂却教导出了逆来顺受的女奴,未免太荒唐了,这样的学堂必须抵制。
值得警惕的是,有些女德学堂打着传承国学的旗号,拉大旗作虎皮、挂羊头卖狗肉,以经济利益为驱动,不愿认真选择教学内容,传播的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更有甚者,以中央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文件为办学依据,歪曲中央精神,进行政治投机,用以招揽学员,讲授的内容完全不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民主性。对此一定要提高警惕,认清其反现代社会的实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的巨大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女德学堂的出现,客观上有益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任何一个社会,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会找到解决自身现代问题的适当方法。近些年来,由于经济持续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生活方式出现较大变化,人们在伦理、道德、价值和生活规范等方面产生了一些迷茫和困惑,从传统中汲取资源回应现实问题便是一个恰当的选择。那么,如何从传统中汲取合理资源输入到现代文化伦理之中,使现代文化伦理因具有了民族特性而加强了文化伦理的和谐发展能力,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三、发掘传统女德教育中的正能量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集聚了巨大的能量,既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在如何鉴别、汲取传统能量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只有顺应时代要求来发扬传统,才能够更好地去继承传统。从历史上看,传统总是在发展中被继承,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只有与时代相结合,传统才能生生不息,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心理实验证明,正能量能够促使人积极向上,激发人的自信心和生活的动力;正能量具有可感化性、可传递性,使人们更加亲近仁爱与和谐。传统女德文化在德性修养、人格塑造、家庭生活等方面蕴含了诸多正能量,集其要者有以下几点。
第一,德才兼备,以才显德。《女范捷录》阐述了学识技艺和德性的关系,“女子之有德者,固不必有才,而有才者,必贵乎有德”,批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认为才德可以相济,有才识的女性更能通情达理。《女四书》编者王相对此解释道:“有德之才为正用,为治国齐家之道。”也就是说,能显出德性的才识是一种正能量,培养仁爱善良之心,匡正心术不端、投机取巧、伤人利己的败德行为。德与才犹如舟车之两轮,在当今学识技艺日益受到重视的时代,作为现代女性,加强德性修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传统女德教育把修德作为根本,这种优良传统适合在现代社会创造性地继承发扬。
第二,端庄谦逊,下慈上孝。传统女德教育在提倡女性卑弱上存在着性别压制,应予革除;不过,其所教导的“以顺为正”却并非不讲场合、不分青红皂白地要女性表现恭顺,而应解释为谦和,是说在处理事情、待人接物时要以谦和为重,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争端影响和谐。传统女性的生活内容主要围绕家庭来组织,如果待人接物时端庄大方,处理家庭事务时善于化解纠纷,明辨是非,因势利导,这种人格魅力自然会赢得大家的敬重,这就是为什么贤妻、良母、孝顺的媳妇在传统社会特别受到推崇的原因。
传统社会以家族聚居的方式生存繁衍,慈爱孝敬是维持家庭和睦的关键。女性在家庭中具有多种身份,调节各种事务和亲属关系时起到的作用更大,对上能尊敬老人,对下能教育子女,对待地位平等的丈夫能相敬如宾,形成中国传统“家和万事兴”的经验和认识。这种以和、顺、柔为表现形式的女性人格兼有儒家和道家哲学的底蕴,有性别和伦理的基础,不仅有利于家庭和睦,还能推及社会,创造社会性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三,勤俭节约,兴旺家国。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持家的基本方针。《女范捷录》阐述勤俭相辅相成的道理:“勤而不俭,枉劳其身。俭而不勤,甘受其苦。”这不仅是生活持家的方法,还是一种德性的表现,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女性以俭约为美,戒奢侈之欲,能涵养成素朴之优雅、贤淑之性情。《女论语》中说“扬芳誉于诗书,播令名于史册者”,皆为“躬行节俭”的女性。“营家之女,唯勤唯俭”的说法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包含了人生的智慧和道理。
在中国,自古就认为家与国同构,勤俭节约可以推广到整个社会,形成充满正能量的社会风气。《内训》中说:“敦廉俭之风,绝奢丽之质,天下从化。是以海内殷富,闾阎足给焉。”当今社会物质富足,已然达到《内训》中憧憬的社会生活,但是切不要忘记古训,奢靡之风与勤俭之风互相对立,不勤不俭的社会,容易滋生道德问题,容易造成崇尚虚荣、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这才是根本的问题。由此可知,传统女德指导书蕴含的正能量不仅对于现代女性的思想、行为有调节的作用,而且对广大男性的生活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繁荣都有促进的作用。孔子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科学地对待传统女德教育才是真正地发扬传统,使传统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