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与时间的较量

2016-11-21

第一财经 2016年44期
关键词:贾跃亭小米

我大概不会忘记,2016年11月中旬这一期杂志是如何在各种嘈杂的讨论中制作完成的。美国大选远胜《纸牌屋》的剧情逆转,以及围绕乐视的口诛笔伐,极具娱乐精神的互联网舆论氛围能将任何一个细节迅速放大。

对于“PPT公司”乐视的质疑其实长期存在。在乐视控股CEO贾跃亭11月6日发布全员信,并主动曝光两万字专访之后,乐视股价持续下跌,各种讨伐文章不断。显然,无论资本市场还是媒体行业,对乐视保持长期观察和研究的人不在少数。但此前,没多少观察者找到合适的机会将质疑公开。

打破缄默的机会是贾跃亭主动给出的。他的反思切中了要害:“乐视扩张太快,导致资金风险放大,组织问题不断暴露。”不过,这并未使乐视摆脱被动局面,该付出的代价总要付出。

乐视的扩张有多快?发布不到两年的乐视汽车已烧掉一百多亿元,乐视一年新增员工超过5000名,这约等于腾讯公司2009年的员工总数,也相当于近年来IBM及英特尔公司全球裁员的规模。贾跃亭令人称奇的融资能力仍无法满足乐视生态七大业务的扩张需求。这家快速扩张的公司与资本市场的预期相博弈的故事,进入了一个决战期。

但扩张过快绝非个别现象。本期封面故事的主角小米公司同样是超越传统发展速度的公司的典型。

今年,小米销量下滑,市占率缩水,以及品牌价值受损,少有人想起,这家被视为手机业颠覆者的公司成立不过6年。小米在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分别完成3轮融资,估值一度高达450亿美元,2014年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其全球化进程也在同时期地展开。相比之下,上一代本土公司联想是在成立22年之后的2006年方才开始大规模海外扩张。除了反传统的扩张方式,小米还通过投资搭建“生态系统”,前两年高速扩张时,小米平均15天就会投资一家公司。

对于新一代公司而言,走入速度的误区并非偶然。不可否认它们在早期创办时在商业模式上另辟蹊径,例如小米确实以互联网渠道规避了过重的线下拓展成本。尽管现在来看,这种规避是短期的。作为一家手机制造商,它难以规避制造业的规则与传统。只是在公众预期被哄抬之后,小米在成为实验性商业符号的同时,也进入了毫无经验可借鉴的发展状态。

这是一个无人区,但并非“禁区”。公司治理以及既定行业规范,对资本市场及公众预期的管理,均有迹可循。但成长过快的公司打乱了原有的发展序列,管理者通常预料不到风险在何时隐藏,又在哪里爆发。在加速的商业时代,它们更可能采取的做法是在危机爆发时及时处理,并于事后补救。

任何商业活动都是一场和时间的较量,而人们对时间的体验明显加快了。经典管理书籍倡导的治理观念遭遇了空前挑战,却并未失效。曾在21世纪初期风靡中国商界的《基业长青》选取的18家公司,创立时间被严格限制在1950年之前,它们无不经历了从创新企业到守成企业的转型。有着神童式IP效应的小米,需要缩小内在节奏与发展规律之间的落差,才能在更颠簸的路上持续成长。

猜你喜欢

贾跃亭小米
乐视网、贾跃亭 被处“天价罚单”
杜小米的夏天
贾跃亭,你还欠A股一个重要承诺没有兑现
读《幸福的小米啦:小米啦发脾气》有感
可爱的小米
懒洋洋的兔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