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德益:西部荒原的回望

2016-11-21李东海

新疆艺术 2016年2期
关键词:荒原新疆诗人

□ 李东海

在新疆作家和诗人堆里,我认识最早的可能是章德益了。我读他的诗是很早的事了。那时,我常常被他那激情燃烧的西部诗歌所震撼。可是有一天,当我去了他家,竟然看到的是一个如此安静、和善的人。再后来,在几次新疆的诗歌活动里,见到他,更觉得他在人群里,是那样的友善、低调。然而在一次石河子的诗歌协议会上,有关诗歌的艺术表达问题,章德益慷慨陈词,滔滔不绝。这让我对他的认识,更近了一步。这时,我感到章德益是一在人群里很安静,但关系到诗歌理念和精神的时候,他又是一个充满思想和激情的人。

章德益先生部分作品

其实,最让我敬意的是章德益在新边塞诗三剑客中,是唯一坚持至今仍在写诗的诗人,而且他的诗歌越写越好。最近我收到了他发给我的即将出版的新诗集《早年的荒原》的电子版,这让我大为惊讶:在上海的这十七年里,他一首首的诗歌,竟然都是为大西部的新疆写的,而且字字珠玑,首首精致。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作为一个浙江湖州人,家居上海,1964年,他怎么就会义无反顾地来到新疆,来到阿克苏农一师的五团呢?在农一师五团的艰苦劳动,让章德益拿起了笔去写诗,去用诗歌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他还真是依靠诗歌改变了命运。十七年后的1980年,章德益因为诗歌而调进新疆最大的纯文学刊物《新疆文学》(即现在的《西部》)作诗歌编辑。就这样,他又在新疆文联的杂志社和作家协会待了14年的光景。1995年回到了离别30年的上海。

诗人沈苇在章德益的诗集《早年的荒原·序》中说:“对一个孤独的诗人:在新疆,他是孤独的;回到上海,他仍是孤独的。在边地,几乎与新疆的现实生活无关,只用写作建立与它伟大背景的关联;在上海,除了小菜场、散步的街巷,仍与自己的出生地无关,写作上也未与这座城市建立关联。一个孤独的诗人,他的还乡只是一间书房的迁徙,只是诗歌这座孤寂城堡的场景置换……一个返乡的诗人,是随身携带孤寂城堡和语言城池撤离的人。”

沈苇的这种分析和概括,我感到极其到位和准确。我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对于章德益的诗和人,总是发自内心的有一种真诚的敬意。而他《早年的荒原》,似乎是他离开新疆十七年后,对于新疆西部荒原的一次庄严圣神的回望。而他的这种庄严圣神的回望,又是那样情意绵绵,鲜血淋淋。他在上海向西回望时首先看到的是西部苍茫的高原:

幻灭的骑队已消逝于永远的尘土中

一支穿越蜃楼的幽灵大军

已消隐进 层层峰峦的

典籍中

落日依然如 铠甲

静静卸下 血浸的沉重

千山万水间冲天的晚霞

依然悲焚如马鬃

指向 历史的遗踪

只有年年呵 山脚下

怒放的野菊花是一朵朵

汗血马的胚胎 蜷曲于

蓝天的子宫中 梦见

九月的幽香冲天成

满天的怨妇 用万里的寒霜唱出

寥廓的秋梦

只有 年年呵

解甲归田的 磷火

还在更远的荒原里

耕烟 耕尘 耕梦

耕天地之虚呵

耕生死之空

——《中亚高原》

这是章德益心中的西部高原,它“耕烟 耕尘 耕梦/耕天地之虚呵/耕生死之空”它是“幻灭的骑队已消逝于永远的尘土中/一支穿越蜃楼的幽灵大军/已消隐进/层层峰峦的/典籍中”。中亚高原是幻灭的骑队,是幽灵大军;高原的落日是铠甲,是冲天的的晚霞。而怒放的野菊花则是汗血马的胚胎。诗人章德益是一个想象力极高的诗人,特别是在对于西部的想象中,他翱翔的翅膀,会在昆仑山的峰顶回旋俯瞰。在多浪河畔的十六年里,章德益是去过帕米尔的慕士塔格峰的,而天山的托木尔峰就在他的身后。一个心里装着帕米尔,装着天山,装着塔里木河和塔里木盆地的诗人,他在长江的出海口,回望中亚高原,他会怎样去想?特别是在太阳西落的黄昏,西部高原会是什么样子呢?

黄昏的高原/如一个迅速崩溃的/巨大王朝 迸溢出/悲壮的/血光/熔金的云朵是被遣散的/诸侯 熔金的远山是被解散的/联邦 熔金的落日是被暮色引渡的/荆冠之王/一列从地平线上凶猛出鞘的/火车 是/冒烟的荆轲/行刺进/鲜血四溅的/夕阳/八百里篡位的/夜色 静静登基在我/一盏/油灯上

——《黄昏的高原》

这首《黃昏的高原》更让我们吃惊于他对西部的想象力了:黄昏的高原如“迅速崩溃的王朝”,熔金的云朵是“遣散的诸侯”,熔金的远山是被“解散的联邦”,熔金的落日是被“暮色引渡的荆冠之王”,而那凶猛出鞘的火车,成为“冒烟的荆轲,刺进了鲜血四溅的夕阳”。章德益是一个瘦弱孤独的男人,可是在诗歌意境的酝酿和诗歌意象的想象中,他则是一个高大雄武,来去从容的西部汉子。他在诗歌语言的提炼上,在对西部意象的概括上,在对诗歌结构的构思和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上,都有一种得天独厚的天才。你从他外观,是无法对他的人与诗歌做一和谐平衡的对比的。但也许是诗人章德益外表的瘦弱、内在神情的安静,才使他内心拥有了活跃、强大的想象力。西部的时空,可以在他大脑里无穷地变幻,古今中外的故事,可以在他的脑海里无限地延伸。章德益是一个拥有极强想象力的诗人,他还是一个阅读量极大的诗人。想象力和他的阅读量,成为他比翼双飞的翅膀,所以他会比西部其他的诗人飞得更高更远。他还有一首《西域高原》诗,把他在上海对于西域新疆的怀念和回望,写到了极致:

中亚天下/灵魂曾驻节于西北高原/早年的梦是云朵的使馆区/驻扎有诗的使节与梦的驿马/小小白发的旌节为谁扬起/又为谁飘下/山脚下的霜菊年年递上我/远年的辞呈/马蹄窝印早为我/签发出三千只候鸟东归的/翅膀我去过我归来/时空无名生死无名/惟渴望用晚年的一行冷凛之诗/接近中亚上空生与死的海拔

这像一个圣徒的晚祷,又像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对母亲尽情吐露的心语,吐心吐肺,声嘶力竭。“惟渴望用晚年的一行 冷凛之诗/接近 中亚上空生与死的海拔”,诗人章德益对于新疆故土的思念,对于他三十年生活、写作和工作的西部高原所怀有的感情,是那样的真挚、淳朴和炽热。诗,是情至深至烈的火花,是激情燃烧的火焰。章德益把他从上海来到新疆,然后又从新疆回到上海的情由,在《西域高原》一诗里道的清清楚楚,也想的清清楚楚:“我去过 我归来/时空无名 生死无名”。虽然“山脚下的霜菊年年递上我/远年的辞呈 马蹄窝印早为我/签发出 三千只 候鸟东归的/翅膀”,可他在西部新疆这一来,就是三十多年的光阴啊!那马蹄窝印早为他签发出的三千只候鸟东归的翅膀,为什么没有更早地让他飞回上海?那远年的辞呈为什么没有让他更早地动身?我想是他西部诗歌的梦,还没做完;他在西部锤炼诗歌意象的钢炉,还没停炉熄火。当他1995年离开新疆回到上海,这一走又是17年的光景。人就是这样,对于一个地方的适应和热爱,是时间缠磨出的。初来乍到,你会不适应,你会在习惯和生活上抵触拒绝。然而在时间的盘磨下,你开始接受,开始适应,开始习惯;而对先前已经习惯和接受的,又开始不习惯,不接受。我想诗人章德益在上海的这17年也会是这样的。

因此他回到上海不久,就开始思念新疆这个“家乡”了。这种思念,在他那开始酿造成一种“乡愁”,而这种乡愁被他酿造的还成为通体散发的月光之异香,一滴一滴地斟进字缝,斟进纸纹,斟进梦境里,由此,他写下了《酿》。他把自己这种候鸟式的迁徙,比作一场牌局的博弈,他在《牌局》一诗中说:

黄昏边塞

山河如牌局在夕晖与枯草间

纵横

落日掷出一张

辉煌的红桃以万古的血光

俯瞰苍生

一只黑隼一张上帝甩出的

黑桃老K蹲踞在

岩石上

锋利而无声

天空中秘密洗牌的秋风与星河呵

大地上秘密洗牌的牧群与蹄声

远天的寒雁如一颗孤独的骰子

被一声长唳掷进苍穹

只有我小小的油灯呵

是血的红桃

是诗的王牌与梦的底牌呵

无声地掷进黑暗

赢了一瞬

输了永恒

——《牌局》

在新疆与上海,在西部高原与华东平原,一个瘦弱的诗人,在命运的牌局中,他要与上帝博弈。虽然上帝甩出的一张黑桃老K,蹲踞在岩石上锋利而无声。可诗人这盏小小的油灯,是血的红桃;是诗的王牌与梦的底牌,他不怕输了这次牌局!从东到西,他为的是诗;从西到东,他写的还是诗。他是这场牌局的最后赢家。谁会这样大胆?谁会这样胸有成竹?只有诗人。因为这场牌局的王牌和底牌,都是诗歌。虽然他是这场牌局的赢家,然而对于“家乡”的思念和乡愁,会像秋风梳过他的头颅:

秋风梳过我/颅顶时/几声蛩鸣是几颗/折断的/梳齿/床边的月光都是我/梳落的白发 蜷曲着/唐诗的风姿/秋风梳过我 内心时/遥远荒原里几块墓碑/是我/梳落的/断齿/长长的雁行飞翔成长长的/梳柄 苍茫风烟中/落日是谁的旧容?/荒烟是谁的白发?/枯草是谁的鬓角?磷火是谁的短髭?

——《梳》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峡两岸的乡愁,西部诗人章德益的乡愁是上海与新疆的乡愁。这种乡愁,像发酵的酒麹,年久愈浓。新疆毕竟是他从十八岁青春年华,走过知天命的三十年生活旅程的地方,是他萌生诗歌意念,走进诗歌怀抱,登上诗歌殿堂的圣地。新疆给予了他大地的辽阔,草原的苍绿,沙漠的无垠,河流的悠长,山脉的高俊;他给予了新疆无限的深情,思念的忧伤和诗歌的美丽。所以当他荣获2012年《西部》杂志第二届西部文学奖时,他在答谢辞中这样说:

时间真快,一别新疆回到上海已十七年了。

对于我来说,遥远的西域大地已真正成为了我的梦中山河。

经常还写诗,但对于眼前的上海毫无兴趣,笔之所落依然是遥远的新疆,遥远的西域与遥远的梦中山河。

那是我曾经生活了三十余年的地方,那是我早年诗歌灵感初萌的地方,那也应该是我余生诗歌最后落脚的地方。

喜欢诗,一生都喜欢诗,一生都对诗没有任何诗之外的非分之想。只要生活着,只要还能思考,只要还能写作,就会一直坚持着写,慢慢地写,努力地写。而且只写所谓的西部诗。

于诗之外,我还有何求?

写诗带给我的快乐与满足非其他事物所能代替。

在此,我要感谢《西部》杂志这次给我的获奖的荣誉。那是对我的鼓励与鞭策。

更要感谢我背后隐藏着的伟大的西部山河,是她给予我如此伟大的背景,绚丽的色彩,磅礴的气势与永在的气象。给了我写诗的热情与动力。一个渺小的诗人也因为有此伟大依托的存在而信心百倍。

我当时在代他宣读这段答谢词时,心中悠然而生一种诗人的纯净和豪迈。他多么真实、纯洁地表达着他对新疆三十年的感情,也多么激动、热烈地表达着他对新疆十七年的怀念和向往。他把西域大地看作是他的“梦中山河”,是他诗歌“初萌的地方”,还是他诗歌“落脚的地方”。他对新疆的思念和乡愁,被八千里的铁轨连接,这八千里的铁轨像一条东去西来的拉链,那小小的“寒蛩是秘密的拉锁头”,藏在西部的深草间。

把 八千里铁轨缝紧成一条

东去的拉链

小小的寒蛩是秘密的拉锁头

藏在 西部的

深草间

是谁一拉

大地上划过一道

黑铁列车的

火焰 苍茫中拉开的

高山阔水呵 谁能从车轮下取出

太阳的伤口 谁能从车轮底取回

辗碎的流年

——《拉链》

这显然是诗人的切肤之感。30年东去西往的列车,踏碎了诗人多少的日月年华,吹白了诗人多少的望乡华发?诗人说,八千里铁轨缝紧成一条拉链,东去西回成诗人人生的旅途。

因此诗人怔怔地发问:“谁能从车轮下取出/太阳的伤口/谁能从车轮底取回/辗碎的流年?”这是岁月的伤痛,也是岁月的财富。当代西部诗歌,没有人能比过章德益诗歌的粗犷、豪迈和辽阔,也没有人能比过章德益诗歌的细腻、精致和辽远。

怀乡让诗人的意念产生幻觉,诗人把九月的一颗露水,两朵苇花,三句雁叫,当做回乡的盘缠,他要在梦中回乡:

九月 一颗露水 二朵苇花与

三句雁叫构成我乡梦中

回家的盘缠它们兑换来的秋色购得

一朵小小秋云的 车票

遥远大地上明月的检票口

剪落乡泪 留下梦乡

九月呵 酒杯是最小的月台

枕头是最小的车站

磷火是最瘦的旅人

落叶是最小的行李箱

汹涌的月光夜夜把我的梦床

浇铸成 飞翔的车厢

我窗外小小的秋虫是 最幽秘的火车头

鼾声是 自助的 汽笛

多少年辗转反侧于乡梦中呵

左卧是江南 右睡是新疆

——《梦中归乡》

章德益的回乡梦,被他诗歌想象的翅膀所飞临,被他思乡的真情所抵达。沈苇在章德益的诗序中还说:“1995年,他从新疆回到了上海。这一别,很快就十几年了,他也再没回过新疆。这种“一去不返”,除了性情使然,主要是身体原因:视力极差、血压不稳。十六年的沙漠团场生活,“垦荒,打柴,种地,放牧,又间断干过文工团创作员与代课老师的工作。加上煤油灯下长期的阅读、写作,身体的损耗是文字无法还原和叙述的。回上海后,他不再出远门了。”诗人章德益在离开新疆后,我一直没能见到他。虽然这几年由于《西部》诗歌栏目编选他的诗,或在我编选《新疆新世纪汉语诗歌精品选》时,我跟他通过几次电话,从电话里听到他对新疆的眷恋,对诗歌的热情,再就是在《星星》诗刊等看到他那依然刚健的诗歌外,真没见过他这17年的变化。沈苇从上海回来说,章德益老师这几年老了,头发白的厉害。这让我吃惊,我也能想象到他在离开新疆的这17年里,由于对西部高原的思念,对新疆大地的怀念,特别是对新疆友人的挂念,让他的头发比别人白的更快。

早年的西部荒原,一直在诗人的心头盘亘如山,又萦绕似梦,重重地压在诗人17年的心上。他能把这一思念,写成一本四千行的诗集——《早年的荒原》,这也就是诗人章德益了。前年,《西部》杂志评选第二届西部文学奖,他的组诗《早年的荒原》以全票获得诗歌奖。《西部》杂志对于他的授奖词是这样写的:

章德益是西部大荒中圣徒般的苦吟者,是视诗歌为“尘世宗教”和性命攸关的诗人,昌耀式的决绝和猛烈在他那里转化为长期的缄默和游离,以此保有心灵的清净和精神的孤傲。诗风之陡峭,意象之瑰丽,主题之专一,用力之生猛,都是章德益诗歌可见的艺术特征,也是“荒原想象”的一个典范。《早年的荒原》将对生活、对生命的认知托体于西部边地日常生活的事物,用想象的神来之笔赋予习以为常的事物奇幻之相、厚重之意,抒发作者对心之所属的西部荒原魂牵梦绕的难舍情怀。这是对个人记忆的书写、救赎、留存,同时唤醒一代人珍贵的集体记忆。章德益移居海上十七载,心在新疆,写的还是新疆。此刻,他不在荣誉的现场,却一直就在我们身旁

章德益与杨牧先生

章德益与文艺家们在一起

这一评价的恰如其分,名至实属,是《西部》杂志,从《新疆文学》《中国西部文学》到《西部》这多年来对他的悉心体认。也是我本人,一个诗人,一个他的学生,一个诗评者对他的体认。新边塞诗的三剑客中,周涛、杨牧,都没有在诗歌上像他这样矢志不移地坚持到现在。他在诗歌,在西部诗上所投入的心血和情感,是我们今天在新疆的这些诗人无一能够相比的。章德益是一个至情至义的人,他在工作、生活和感情上,是不会辜负于他人的。他在上海对于西部高原的回望,对于新疆雪域的思念,对于博格达峰的远眺,自然会升华成一行行灿烂的诗句,涌流出他的笔端。西部“领兵北伐的春草”,“月光下雪白的马鬃”,甚至“啃碎的春雷”,都会成为他诗歌的诗眼,在静夜里寻找诗歌的门窗。诗歌也没有辜负章德益。时至今日,章德益的诗歌依然炉火纯青,勇似老当益壮的黄忠。章德益诗歌中那丰富的意象,厚重的生活底蕴,让我惊讶。他在《数学》的短诗中会如此“加减乘除”地换算出人生的真谛:

有一种 类似于数学公式的

雁阵 在黄昏

精于计算 秋霜与白发间的

方程 把一个异乡人的泪

省略成 小数点

在暮色的 浩大黑板上

板书 长唳的边声

有一种 类似于数学运算的

诡异黄昏 在荒原

大漠加上孤烟 是否等于一首唐诗

暮色减去落日 是否等于一盏油灯

四舍五入的远山正把一点孤骑

进位成 山川的总和

大地是实数 旧梦是虚数

正负相峙的生与死 平衡着一生

他还能在四月的春风里酝酿诗歌的春情,抑制一个男人躁动的心绪。他是在诗歌的音域里放情的歌王,他是在诗歌的海洋里游弋的海豚,他是在诗歌想象的蓝天上飞翔的雄鹰。这不是我语言的狂躁,这是章德益诗歌本身所拥有的魅力。他对诗歌灵感的捕捉,他对诗歌意象的选择,他对诗歌主题的构思,他对诗歌意境的营造,都有我们不可比拟的优势。请看他《四月》的短诗:

四月 天空的卧榻上/睡满 登基的风暴/睡满 淫威的风暴/风暴的初夜权呵/每一缕炊烟都是细腰的女子/每一只野蝶都是 浓妆的女子/满地的野花都是/亡国的女子呀 被劫持到/天上/而我的油灯乃是一名/流落人间的 贵族女子/有着落花的血型与/夕阳的贞操/世袭的光芒高贵于/浑沌的年月/一滴墨水里古典的/青裙呵 依旧逶迤着/诗性的光芒

诗人的贞操,是属于诗歌语言的洁净和诗歌思想的坚守。诗人只出卖劳动,而绝不出卖语言和思想。无论是登基的风暴,还是淫威的风暴,诗人的“油灯乃是一名/流落人间的贵族女子/有着落花的血型与/夕阳的贞操”,不屈服于权贵,也不听命于文霸。诗歌的历史,自有诗歌的本质自然书写。所以就是在那“浑沌的年月/一滴墨水里古典的/青裙呵 依旧逶迤着/诗性的光芒”。诗人章德益在自己近五十年的诗歌之路上,走过崎岖坎坷,走过艰难险阻,他看到了诗性的光芒,看到了诗人的辉煌。章德益是属于那种一条路走到底的人,他不是属于那种固执己见的人,而是属于那种认准自己要走的路,会排除千难万险向前走的人。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孤单、困苦、艰辛而放弃诗歌的写作。他在《冬夜写作》一诗里写到:

在冬夜 我看见

一个字搂紧自己的笔画取暖

一行诗搂紧自己的修辞取暖

一盏灯搂紧自己的光芒取暖

一滴血搂紧自己的伤口取暖

·······

在冬夜

我看见 一个缓慢自焚的人

搂紧自己一点点

残存的诗

取暖

章德益(左)和贾平凹(右)

这是我读到的他最凄然的一首诗歌。一种悲壮里面,充满了凄苦和坚守。这是他给自己的“自画像”,也是给自己写的墓志铭。读着这样的诗句,我有潸然泪下的感觉。情到深处泪自流,诗到深处必动人。诗歌怎样才能打动我们?诗歌怎样才能走出困境?许多人都在诗外,寻找突破的途径。从章德益的诗歌里,我感到今天的诗歌,依然要回到诗歌的文本,从真情、从意象、从意境、从高贵的诗歌精神寻找未来的大道。最后我还想吟诵章德益的《在远方》:

远方在

古老的鹰翅下

狼烟们都到古边塞诗里

考古去了

烽火台是

被侯鸟们一翼一翼煽灭的

黑烟斗 一匹一匹的汗血马都蒸发到了

天上 化成千古流传的

血色古谣

远方在

古老的鹰翅下

雪峰的光

是汉代以来的祭烛

犹在灿烧

大漠与孤烟 还在构思王维的名篇

秋寒与明月 还在结晶李白的银霜

每一轮落日 都是出塞的汉将军

骑着千山万水

发出的灿烂 仰啸

章德益诗歌中那丰富的意象、厚重的底蕴和排山倒海的想象,让我惊讶和敬佩。多少年来,由于他对西部的痴情,对诗歌的忠贞,对艺术规律的执着,对甘于清苦的坚守,西部的荒原,茫茫的大漠,辽阔的草原,绵延的高山,纷纷化入他回望西部荒原的诗篇。他在《爱诗》一文中这样说:

65岁了,还在写诗,仅仅是因为对诗的深爱。这种爱始于遥远的青春年代,始于遥远的塔里木边疆农场,一个坐落于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小小的农业连队……我在那里一呆就是16年,从19岁一直到35岁……那时,我常常在油灯下,在地头,在床铺边,甚至在膝盖上阅读或写作。那种简陋,随便的写作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西部荒原,给了他诗歌创作的灵感,也给了他特立独行的诗歌精神。他在上海多久,这种钙质的精神都会存留在他的骨髓。清贫、淳朴、宏阔、高贵,成为章德益诗歌创作的本色。而西域荒原的景象,则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调。他的这本《早年的荒原》的诗集,是他对30年新疆生活的咀嚼,也是他对西部荒原的回望,一个人在65岁仍在用诗歌讴歌他所生活的厚土荒原,用一个人最后的热情,在执着地热爱那片热土蓝天,他的心灵,一定有着坚不可摧的信念。西部的山河,属于诗人,诗人章德益也自然地属于西部的荒原。他曾说:

对于我来说,遥远的西域大地已真正成了我的梦中山河。

常常想起那些遥远的旧地名:塔里木,阿克苏,喀拉玉尔滚,阳霞,昭苏,托克逊,和静,巴里坤,干沟,那拉提,轮台等等。这些旧地名如珠玑般在我舌尖上闪耀,也如遥远的马蹄声在我灵魂中回荡。

他的诗友晓静说:“《早年的荒原》这组诗每首都很短,最长的也在二十行以内,但读起来却异常丰厚,这是一种功力,也是一种欲说还休以少胜多的境界。这使我们相信,岁月是一种财富,对人对诗都无例外。”

章德益早年的诗歌,对西部昆仑、天山、大漠的书写,是一种浪漫高蹈的激情写作,特别是对于大漠野火的抒情,表达了章德益自身心灵深处的那种燃烧的渴望,这种意念从他的笔端,幻化出一种绮丽的色彩。在此,我不准备去谈他的早年之作,只是我看到了他今天的西部诗歌与早年诗歌的巨大变化。但他今天诗歌在意象上的内化和高远,让我感到了西部诗歌的奥妙所在。章德益是用自己的心血,溶化了西部大自然的神韵。

是啊,遥远的西域大地,是诗人真正的梦中山河,也是我们这些在新疆依然坚持诗歌写作者的梦中山河。新疆的诗人,会被远在上海的诗人章德益那一首首精粹美妙的诗歌所感动和振奋的。也会从他诗歌意象、诗歌意境和诗歌精神中汲取亮丽的光芒。

(本文图片由李东海提供)

猜你喜欢

荒原新疆诗人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新疆多怪
难忘雪漫荒原夜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