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同传的简约策略研究

2016-11-21唐琦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译员汉英口译

唐琦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教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汉英同传的简约策略研究

唐琦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教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汉英同传面临时间紧迫的挑战,被公认为难度极高的语际转换活动。合理地运用简约策略,可使译文清晰简洁,利于听众接受,同时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文章结合同传认知负荷模型,证明简约策略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并选取部分典型案例探讨该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如意译、省略、简化句式、概括等,期待为汉英同传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供些许启示。

汉英同传;认知负荷模型;简约策略

同声传译,简称同传,因其高效性而广泛地运用于国际会议等场合。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和句式结构上千差万别,前者由于具有大量缩略成分、很少直接表明逻辑和语法关系等原因,信息密度常大于后者,给口译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不少译员力求译文简洁,以减轻自身的脑力负担。法国口译专家Gile提出的同传认知负荷模型(the Effort Model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重点研究了译员在工作过程中大脑注意力的分配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本文将结合该理论探讨简约策略在汉英同传中的重要性,并探索该策略具体的实现方法。

1 基于认知负荷模型的简约策略

同传要求译员在听辨源语言的同时,几乎同步用目的语口头翻译出讲话人的意思。无论是学生译员,还是身经百战的专业译员,在进行这一难度极高的语际转换活动时,都会出现错译、漏译等失误[1]。为了找到口译时出现困难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Gile提出了同传认知负荷模型。

图1 同传认知负荷模型示意图

Gile将译员在同传过程中的脑力活动概括为SI=L+P+M+C,即同声传译(SI)的过程包含三项基本任务——听力分析(L),短时记忆(M)和语言产出(P),此外,还需要协调平衡三者(C)[1]。见图1。

听力分析是译员以理解为目的的脑力活动,包括通过耳朵接受源语言的声波,到辨认出字词,再到最终确认发言人的思想内容;短时记忆指从听见讲话人所说的信息到用目的语产出的这段时间内,竭力将信息暂时存储在大脑里,在此过程中,译员会筛选信息并尽快解码,但也有可能遗忘短时储存的信息;语言产出表示获得源语言信息后,理解并重组内容,准备译文直至最后输出目的语;另外,将注意力合理分配给各项任务会耗费协调精力。

以该模型为基础,Gile又提出,同传对译员处理能力的总需求(TR)是对上述四项任务处理需求的总和,可用以下公式表示:TR=LR+MR+PR+CR[1]。其中,LR表示对听力分析能力的需求,MR指对短时记忆能力的需求,PR是对语言产出能力的需求,CR代表对协调能力的需求。这些工作并非算术意义上的相加,而是动态地相互配合。要想顺利完成同传,译员可以利用的总体脑力加工能量(TA)不得小于总体处理能力需求(TR),并且每一项任务的处理能力都不得低于所对应的单项任务需求,即TR≤TA,LR≤LA,MR≤MA,PR≤PA,CR≤CA[1]。在实际情况下,译员要随时调整对各项任务的注意力分配。

简约策略指的是将注意力主要放在语言的内在含义上,不受制于源语言的结构,省略部分只起形式作用的赘词,通过浓缩大意等方法用简洁的语言呈现出讲话者话语的内核[2]。合理地将简约策略应用到汉英同传中,可有效避免或减少认知负荷模型揭示的负面效应,不仅便于应对时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能减轻用于输出的脑力负荷,腾出更大的处理空间给其他工作,保存更多的精力来迎接源源不断的新信息。

2 简约策略在汉英同传中的应用

汉语包含很多信息量丰富的浓缩语,譬如各种成语、典故、简称及一些中国特有的概念。笔译中有时可以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准确地表达信息,又传播了中国文化。然而,过长的译文并不能满足同传的需要。此外一些汉语表达在词汇和语义上喜欢重复,也没有必要全部译成英文,而是应当正确地使用简约策略。除了适用于对词汇的处理,这一策略也可运用到句段的翻译上,使译文更加流畅、重点突出,同时提升译员的理解和记忆效率。

2.1 意译

曾有译员把“胸有成竹”直接译为“to have a bamboo in one’s mind”,这样的译法让来自西方的听众一头雾水。该成语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作品中的一句话“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原指在画竹之前应当在脑海中构思好竹子的形象,后用来表示做事之前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谋划。竹子原产自中国等东方国家,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长久以来已渗透到我们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之相关的诗句和成语很多。但它在西方人眼里并没有如此强烈的文化色彩,仅仅直译不利于他们的理解。考虑到时间紧迫,我们不妨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译出上述的比喻意义,即to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在汉英同传中,不只对于成语和典故,还有一些概念模糊的缩略语,我们也常常采取意译出实质的办法。像“三从四德”一词随着时间的发展,具体指代什么,如今不少人都说不完整,只知道它是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在道德、行为上遵从各种规范。在同传中,不需要将它翻译完整,直接译为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s,就足以传递讲话者的意图[3]。这样的意译可使译员在语言产出上节省精力,从而更好地处理听力分析和短时记忆等认知工作。此外,处理后的译文信息重点也更为突出。

2.2 省略

汉语习惯用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词语和语义上多有重复,常用来加强说话人的语气。但英语的词汇和结构却不像汉语经得起重复,若照直译出,只会显得臃肿。作为汉英同传译员,我们应当尽量删除这些冗余的信息,省略意义不大的词句。

(1)省略相同用词。

例1:有了一大笔钱,她就会去买高档的化妆品、高档的衣服、高档的鞋,她还要给弟弟的生意投资。

译文:With plenty of money,she would buy high-grade cosmetics,clothes and shoes and even invest in her brother's business.

原文中“高档的”出现了三次,考虑到英语避免无效的重复,在笔译中我们经过推敲,不难找到三个不同的英语形容词分别与“化妆品”、“衣服”和“鞋”搭配。但是同传不允许我们借助词典等工具字斟句酌,所以笔者赞同在此处只用一个“highgrade”。该词常位于英语名词前,表示“优质的、高级的”,可以用来修饰本例中的三个名词。

(2)省略范畴词。

例2:他们听说了这些村民家里的困难情况后,马上下定决心要加快减贫的步伐。

译文:They heard about the family difficulties of these villagers and immediately resolved to accelerate poverty reduction.

中文有各种各样表示范畴的名词,像“方式”、“局面”、“性质”、“精神”等,汉译英时可以将整个名词词组处理成英语抽象名词。上例中的“情况”和“步伐”都无具体含义,在口译中被省去,只翻译出置于它们前面的名词,避免了画蛇添足,减小了译员用于记忆和语言产出的认知负荷。

(3)省略意义不大的修饰语。

例3: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

译文:The Chinese nation made historic contributions to creating peace.

例中的修饰词“伟大的”和“历史性”在意义上有所重叠,但是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读起来很有气势,强调了中华民族所做贡献的重要性。然而若用“great”和“historic”分别将两个汉语形容词都译出,在英文中就显得不合逻辑,因为前者的含义已涵盖在后者里。中文有不少华而不实的修饰语,以形容词和副词居多,类似的说法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成功解决”、“适度调整”等等,译员在翻译时都要避免拗口、累赘的表达,以节约宝贵的时间和处理能力。

2.3 简化句式

汉语特有一些具备强调功能的句式,而在汉英同传中,译员应当选择相对精炼易懂的形式。本节重点以“让”字句和“……的是……”这两种句式为例展开。

例4:是什么让你感到如此诧异?

译文:What surprised you?

“surprise”作为动词时,本身就具有“使某人吃惊”之意,在该例中引导动词加宾语的结构,比字字对应翻译成“make you feel so surprised”的结构要简练得多。汉语中的“让”字句常含有“致使”之意,译成英文时,并不需要出现“make”一词。英语中有一部分及物动词具有“致使”的意义,如delight,upset和amaze等。处理类似的句子时,译员如上例所示借助这些动词就可以表达被强调的谓语的含义。

在汉英同传中需要简化的句式还有“……的是……”强调句,用简单句翻译即可。

例5:鲁尼现在所需要的是再多做一些训练。

译文:Rooney needs more practice.

套用原文的语序和结构,该例在笔译中可用名词性从句“What Rooney needs”来充当主语,后跟系动词加表语的结构“is doing more practice”。但在同传中,迫于时间的巨大压力,直接在主语后面用及物动词加上宾语,也可传达原意。

汉语的同一种概念,英语也许有多种句式可以表达,但在同传中往往选用较简洁易懂的形式,凸显主要信息点,保证多重口译任务的顺利进行。

2.4 概括

口译的目的主要是传递意思,译员不必过分纠结于细节,而是应当对字词和结构这些符号进行提炼和处理,再尽量完整、准确地表达说话人的意思[4]。特别是当发言人速度很快,译员跟不上节奏时,只能做概括性地翻译。

例6: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录音机等等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

译文:In the 1980s,electrical appliances such as fridges and TVs entered people’s lives in China.

该例提及了四类常见的家用电器。若发言人语速较快,同传译员记忆负荷过大,难以跟上其语速,这时只列出部分物品名称,而用“electrical appliances”(家用电器)这一通称概括其余物品也不失为一种补救措施,因为简洁的译出语并未遗漏源语中的重要内容,还为译员保留了精力,以应对接下来源源不断的信息。

例7: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

译文: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re also changing as never before…China needs the world more than ever before to develop itself and vice versa.

本例第二句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包含的两个分句结构对称,听上去一气呵成、颇有气势。译员的翻译却并未使用类似的结构,而是用vice versa来高度概括了后一个分句。英语单词有不少都包含多音节,为了表达一个语义,常常要发好几个音节,照字面进行汉英同传十分不划算。vice versa这一来源于拉丁文的词组已广泛地运用于英语,尤其是口语,表示反之亦然的意思,在本例中用作概括性地翻译,一方面节约时间,另一方面符合英文不喜欢拖沓的表达习惯。

3 结语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其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各种国际会议、论坛、访谈等场合都需要汉英同传。市场对译员需求量增大的同时,对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笔者关于同传特点和认知负荷模型的介绍可以看出简约策略的必要性、可行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简洁是同传的生命,译员应恰当地运用该策略,借助意译、省略、简化、概括等手法来实现听、析、记、译等多项任务的和谐统一,提高口译效率和准确度。本研究既为汉英同传实践提供了具体建议,也为从认知角度进行口译理论研究带来了一点参考。

[1]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Revised Ed.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157-170.

[2]李巧文.论现场口译的临场机智与应变策略[J].科教文汇,2012(13):143-144.

[3]李长栓.汉英同声传译中应注意用词简洁[J].中国翻译,1996(6):23-25.

[4]白秋梅.汉英同声传译中的理解与信息的有效传递[J].中国科技翻译,2013(2):16-19.

[责任编辑:余义兵]

H315

A

1674-1102(2016)04-0117-03

10.13420/j.cnki.jczu.2016.04.032

2015-11-20

唐琦(1989-),女,安徽池州人,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教育系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译员汉英口译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