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江淮热土,醉心瓜菜研究——访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其安

2016-11-21长江蔬菜杂志社刘婷

长江蔬菜 2016年20期
关键词:瓜菜菜农安徽省

长江蔬菜杂志社 刘婷

坚守江淮热土,醉心瓜菜研究——访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其安

长江蔬菜杂志社刘婷

张其安 男,中共党员,研究生,1962年生,安徽肥西人,原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所长,现任安徽省农科院土肥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中国园艺学会茄子分会、安徽省园艺学会、中国园艺学会长江蔬菜协会、安徽省蔬菜协会等学术团体的常务理事;安徽科技学院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受聘《长江蔬菜》、《安徽农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编委和《中国瓜菜》常务编委。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书籍10余部;发表科普文章近千篇。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安徽省突出中青年专家”、“安徽省先进科普工作者”、“首届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合芜蚌创新人才奖”,1次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次享受“省政府津贴”。

安徽承南启北,东联江浙、西接中原、南毗江西、北连山东,山地平原遍南北,长江淮河奔流过;境内山河秀丽、人文荟萃、稻香鱼肥、江河密布;巢湖横卧江淮,素有长江下游、淮河两岸“鱼米之乡”的美誉。

许是这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魅力才让李太白留下“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感叹。年过五旬的张其安同样痴迷眷念,竟不愿意偷得半日清闲,醉心田园间,汗洒科研中,说是为江淮百姓也好,亦或是为蔬菜产业发展也罢,他自由驰骋基地菜园,摆弄瓜菜果叶的惬意,不为功名利禄,不求大富大贵,只为坚守江淮这片热土,更为陪伴寂寞山头的农民。

前进的动力,是矢志不渝的热爱

掰起手指头算一算,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张其安从事瓜菜新品种选育与成果开发工作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无怨无悔,乐此不疲。当问到为何选择农业,为何能三十年如一日的专注瓜菜科研工作时,他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农民较为贫困,每每看到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就会觉得心塞,为他们无力改变贫困现实而心塞,为他们努力拼搏辛勤耕耘却依然贫困而心塞,最后下定决心在万千行业中选择蔬菜行业,并矢志不渝地一路坚持走到今天。”

现代瓜菜产业虽然发展快速,却仍然存在很多的难题,解决瓜菜产业发展难题既是菜农关心的热点,也是蔬菜专家科研的重点。安徽省瓜菜年播种面积虽然在100万hm2以上,位居全国前十位,瓜菜总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30%以上,但瓜菜产业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严重阻碍瓜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说番茄,我国气候资源配置多样,具有发展番茄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十分适合喜温性番茄作物生产,早春的大棚设施栽培,夏季的高山种植,本可实现周年生产,周年供应,但是果实耐贮运性差,货架期短;采收期集中,效益起伏不稳;偏重早熟栽培;植株早衰现象普遍;外观大小不一,果实整齐度差;市场开拓滞后,产品外销乏力;连作栽培普遍,病害发生趋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番茄产业的发展。

菜农之忧,亦是张其安之忧,为了解决番茄种植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张其安带领其科研团队一头扎入科研研究,废寝忘食地埋头苦研,心无旁骛地努力探索,最后终于将科研成果凝聚成一本为菜农所懂、为菜农所用的书——《番茄亩产万元关键技术问答》,该书在番茄市场调查、种植番茄应具备的常识、棚室的建造、棚室环境控制、番茄品种和选用、育苗技术、日光温室栽培、塑料大棚、露地栽培、樱桃番茄栽培、病虫害的防治以及高效益种植模式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供广大菜农参考。“病人之病,忧人之忧”是他贴切的写照,不求功名利禄,但求菜农脱贫致富。

科研的热情,是梦驻瓜菜的执着

梦想,就像一粒种子,散播在“心灵”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可以开花结果。假如没有梦想,就像生活在荒凉的大漠,冷冷清清,没有活力。张其安的梦就是蔬菜梦、富农梦,这种驻扎心灵的梦让他对科研充满热情,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正是这种梦驻瓜菜的执着,让他成功育成小型西瓜、番茄、辣椒等60多个新品种(组合),并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河北、河南、广西、云南等二十多个省市区累计推广培育优质多抗西瓜专用型系列品种、番茄系列品种、皖椒系列品种以及特色瓜菜系列品种94.73万hm2;研究总结出小型西瓜、番茄、辣椒、茄子、安徽乌菜等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20余项,使农民累计净增收60.16亿元,其中在安徽省累计推广42.55多万hm2,为农民增加效益31.16亿元。

为帮助菜民解决瓜菜生产中存在的优质多抗专用型品种少、生产技术不配套等难题,以张其安为首的专家团队自2011年以来,在瓜菜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模式、集约化育苗技术等方面不断进行试验、实践,最终培育了茄果类蔬菜、西甜瓜、十字花科蔬菜、水生蔬菜等新品种150份左右(通过省级鉴定),其中小型西瓜品种由原先的1个发展到近10个,番茄品种也由原先的5个扩展到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中小棚设施栽培的辣椒新品种7个,均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

这些新品种具有耐低温弱光、耐湿、耐贮运、兼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的优良性状,而光有好的品种还不够,还必须有配套的种植技术和模式。为此团队改变过去以爬地栽培模式为主,每667 hm2定植密度为600~700株的传统模式,研发出植株吊蔓、吊秧栽培技术,提高了大棚的空间利用率,每667 m2定植密度可达1 000~1 200株,与爬地栽培技术相比,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效益提高了30%。

张其安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

成功的背后,是默默坚守的团队

俗话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包拳力千斤。”张其安成功的背后是和他一起“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的蔬菜育种团队。该团队主要从事茄果类、瓜类、十字花科等蔬菜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生理生态、集约化育苗等相关研究。他谈起自己的团队,满脸都是骄傲,团队成立于1999年,现有骨干成员25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博士3人,硕士15人,其中6人担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分会副会长和常务理事,10多人曾获“江淮十大女杰”、“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等20多项殊荣。他说“算一算,这个团队成立有17年了,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相依相扶,为同一个梦想,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奋斗,一起刻苦钻研,一起共创科研的硕果,一起用微薄之力支撑一片瓜菜的天空。”

除了精英荟萃的科研智囊团队,他们还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设施设备,依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试验站、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试验站、农业部华东地区蔬菜科学观测试验站、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士工作站、园艺作物与生理生态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辣椒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为蔬菜作物育种技术和品种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精英智囊团为核心,以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设施设备为基础,张其安的团队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安徽省科技攻关等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3 000多万元;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获国家专利3项,国家鉴定品种3个,省级鉴(认)定品种70多个;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0多项,出版著作10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团队被评为“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安徽省三八红旗集体”。

坚守的源泉,是服务菜农的赤忱

从事瓜菜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33年,始终追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百姓家”,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古人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道出了农业耕作的辛苦,谈到务农很多人都避之不及,而张其安愿意放下身上所有的荣誉和架势,通过三下乡、阳光培训、现场会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深入农村第一线为农村良种普及、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进行培训指导。一年有250天以上在田间指导瓜菜种植,三十多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只为坚守心中的梦。

2008年出现特大雪灾,大雪压垮了大棚,冻蔫了蔬菜植株,农户损失惨重。张其安不顾大雪封路,天寒地冻,第一时间到达受灾现场,了解灾情,现场指挥,开展救灾工作,并积极向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提供减灾救灾技术方案,帮助农民开展生产自救。虽不能改变受灾的现状,但是至少可以挽回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所以他坚持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是菜农需要,他都会义不容辞地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菜农出谋划策,分忧解难。

当问到菜农未来的出路在哪里,蔬菜产业该如何发展的时候,张其安说:“当前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劳动力成本高、质量安全风险、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等制约因素,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蔬菜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蔬菜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蔬菜产业,培养新型的农民发展蔬菜产业,才能最终达到提高蔬菜产业机械化、土地资源利用产出率、蔬菜产业效益和竞争力最大化的最终目标。”

10.3865/j.issn.1001-3547.2016.20.001

猜你喜欢

瓜菜菜农安徽省
成长相册
『新帮手』让菜农采收省时又省力
春季大风频繁 菜农这样防范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神秘的湘西菜农
在禀赋优势与扬长避短上“合围”——海南热带瓜菜产业赢取市场竞争力的建议
露水露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