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语话 命悬码头
2016-11-21李光禄
文/李光禄
民间语话 命悬码头
文/李光禄
可怕的绳子
大连港人习惯说“我是码头工人”。这是广义自称,狭义码头工人是指从事车船作业,在一线倒班的工人。我就曾是一名一线的码头工人。我们把吃苦耐劳称作码头精神,如今我是老码头了,可以说老有精神了。
原大连港寺儿沟码头是油品专用码头,长长伸进海里近200米的栈桥就是我工作的地方。在这里,太阳仿佛从海水里沐浴而出,彩霞格外鲜亮,天海合一,美妙绝伦。
我是1998年进入装卸队的,跟着王启福老师傅做学徒,当时还签了师徒协议。王师傅50多岁,面容略显苍老,一对酒窝变成了刀刻一样的皱纹。我呢,初来乍到,好一阵激动,跟在师傅后面学开阀门,熟悉各种管线,师傅咋干我咋干,然后帮忙打个水买个饭。
王师傅带徒弟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图书材料,就是一边聊天一边讲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涉及最多就是安全。
寺儿沟油品码头是老港区,当时的输油作业主要靠人工接卸软管,所以码头上绳子特别多,有船上的绳子,也有码头上的绳子。船舶缆绳很粗,为方便拖拽,缆绳前面都加一个细小的引绳,起辅助作用,散放在岸上,很容易被忽视。
1980年代,我师傅在带缆作业中有过一次深刻教训。船舶带缆通常是一个桩子带两根缆绳,两根缆绳很重,得一根一根地带入缆桩。那天,我师傅和工友带第一根缆绳的时候,旁边的第二根缆绳突然掉进海里,细小的引绳猛地飞过来,瞬间缠住我师傅的脚脖子。此时,油船正加大马力靠岸收揽,缆绳一收紧,把我师傅拽起,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大的弧线,然后抛进冰冷的海水里。岸上工友大声呼叫船方放缆倒车,并用绳子把师傅拽上岸。师傅会游泳,发现也及时,没有大碍。如果掉在岸壁金属构件上或被轮船挤压,后果不堪设想。
这件事情,师傅跟我讲过无数次,也一遍遍地叮嘱我在栈桥上一定要注意绳子,捆绑绳子也要结实等。讲一次是经验,讲两次是提醒,重复多了,我也麻痹,不当回事了,机械般干着开阀门闭阀门,用绳子捆绑软管的工作。
一秒钟也不能疏忽
2001年冬季,雪后的半夜,天很冷,尽管桥面已除过雪,但北风夹杂的残雪和海浪溅起的水汽仍使工作面发滑。我和师傅正在老港区二栈桥使用软管装船作业。软管在空管状态下是静止的,当作业初来油时,软管在压力冲击下会产生水锤,出现翻滚弹跳。所以,软管与船方连接后,一般会被预留出一大段在岸桥上起缓冲作用。这时,需要用绳子在不同部位捆绑加固,防止软管在压力冲击下因剧烈弹跳而掉入海里。如果不固定牢,旁边人极易被快速弹跳起的粗大软管拖入海里,非常危险。这就是常说的脚下站位很重要。
装卸作业多是倒班,夜半乏困时最易疏忽。那天晚上,师傅正忙别的,就让我捆绑软管上的绳子。按照程序,作业开始时,必须在桥面现场监督巡检,我就跟着师傅,站在岸壁上,等待输油管来油后检查是否正常。
冬天的栈桥没有遮挡物,北风肆虐,我打着哈欠,缩手缩脚的时候,突然猛地被师傅向后拽了一把,一个趔趄,踉跄了几步跌倒在地,回头看到师傅的一双大手还紧紧抓着我的衣服,而刚才我所站地方的胶管耍龙般快速掉入海里一大截。
是我大意了,最后一段绳子没有捆绑结实,导致绳扣松开。再看胶管掉下的地方,正靠近金属栏杆和阀门杆,吓得我走路腿都发颤。
别小瞧安全帽
码头工人上岗必须戴安全帽,不仅要戴,还必须把帽绳紧紧系在脖子上,否则稍有大意就会出事。
某年春季午后,我的一个同事接到通知,要求他去连接输油臂,准备作业。同事懒洋洋地拿起安全帽,扣也没系,往头上一戴就去干活了。输油臂是岸上与船方链接输油的金属管道,固定在岸上,需要码头工人提前上船,使岸壁输接口和船上的法兰口精准吻合,确保不漏油。
操作输油臂需要使用遥控器,操作员上船操作时,会跟着船晃动,稍不留神就会因站立不稳而发出错误指令,造成输油臂失控,碰撞设备和伤人。
那天,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站位不当,遥控器操作出现偏差,原本笨重的输油臂忽然变成灵巧的怪物,猛地冲着同事头部过来。他下意识地躲闪,安全帽突然脱落,加上甲板有残油,脚底一滑,头重重撞到输油管上。好险,差一寸,差一寸就是船上凸出的坚硬钢条,起了个大包,差点儿就是穿颅啊。
老码头精神不丢
2007年7月22日,我们关闭了最后一道阀门,送走了最后一艘油轮。所有油运业务与人员全部迁至相距100公里的大窑湾新建的油品码头。
来到新港,眼前是几座气势如虹,上千米长的大栈桥。栈桥上耸立着高大的输油臂、油气感应器、消防自动报警器,流量、流速、温度表不断变换着数据,四周安装着海洋、潮汐、环境以及调度指挥各种监控设备。港区腹地里更是10万吨级油罐望不到边,这与百年老港寺儿沟相比绝对是“高大上”。
先进设备减轻了体力劳动,但责任更重,要求更高。你必须坚决执行安全规定,不懂就学,尽快适应新环境。如果说老港区是靠师徒间传、帮、带,安全在手上、脚上、头上,大型现代化港口则完全是制度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就连巡回检查都与电脑连接,一目了然。
我们这一代是从老港区搬迁来的,既要把“老码头精神”和安全方面的经验传下去,也要学着与时俱进,掌握现代化的工作方法。
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输油管线发生爆炸后,我更加感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次大火是新中国原油储油爆炸救火难度最大的一次。大火持续燃烧而且散发出刺鼻气味,四处飘落着未燃尽原油积碳颗粒,往日清澈的海水因残油流入而发生大面积污染。万幸没有引起液体化工罐爆炸。
火灾过后,我们的工作就是清除海面残油和消除附着在岸壁上的油污。有的工人被油气熏得恶心,甚至身上出现红疹,坐在小船上连饭都吃不下。这个不舒服,那个再顶上,衣服脏了一套又一套,无法清洗只能丢掉。我们昼夜不停奋战了20余天,终于迎来大灾后第一艘油轮靠港作业。
如今的码头工人更加自觉遵循安全规章,他们的身影已经成为清晨栈桥上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