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2016-11-21梅竟妍

环球市场 2016年11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转型国有企业

梅竟妍

南开大学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梅竟妍

南开大学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非常关键的阶段,因此需要加强对于其的研究。在研究时,需要结合着当前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自上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以渐进式的方式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理论与实践均证明,这种模式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休克疗法式的激进型市场化转型具备非常大的优越性。有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模式趋势应该是 “调控式市场经济体制”。以此为基础,国有企业改革也经历了计划向市场的转变,未来的市场改革趋势将是以“调控式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指导原则,同时在国有企业当中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因素,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改革局面。

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前景

对于中国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总结,素来是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热门和焦点。完善高效的经济体制是保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其体制改革也要以性质为出发点。中国一直强调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以在经济制度的改革中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转型将成为关键。

本文回顾了中国从计划到市场的经济体制转型历程,并且对中国将来的经济体制发展方向做出了阐述。最后,文章指出了一些经营当中的弊端,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改革路径。

1.转型模式及未来发展方向

1.1转型模式

新中国自建立以来的60余年发展历程中,曾经经历过两次大的经济制度变革。第一次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则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展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第一次经济制度改革中,中国主要走的是苏联模式。一方面是处于显示社会主义阵营的归属和优越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建设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完全成功,经济百废待兴一片混乱,国际上的政治局面也较为动荡,因此需要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在急需的地方,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经济落后的局面,改善了经济条件,这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历史必然性。

而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开始暴露,比如无法充分调动劳动积极性、决策失误过多、市场反应不灵敏等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将注意力放在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上,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当时的转型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法,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法,也就是从基础较为薄弱的农村起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后再逐步向城市推进。对于这两种经济模式,国际经济社会一致看好苏联模式,他们认为市场经济应当以产权为基础,而中国经济则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因此中国的模式不仅不能推动进步,反而可能会引发各种矛盾。

可事实上,中国经济通过这种改革方式保持了高速增长,相反那些激进式转型的国家则大多面临重重困境,因此这样的现实可以说给予了那些西方经济学家以重重的一击。国内的许多学者通过回顾这些年的经济改革历程和所获得的丰硕成果,阐述了中国这种改革模式成功的必然性。

1.2中国经济体制发展方向

上文提到,我国曾经推行的渐进式转型,并非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在对世界形势和我国国情作出判断之后,既照顾到了我国的公有制地位,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吸纳了西方经济体制结构的综合体制的合理要素——市场经济体制。事实上,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以及计划调节不完善也正好从侧面说明了建立调控式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所谓调控式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把固有经济制度中的权力进行稀释,但是一定要保证在民主和法治的监督之下,而且要保证其落实于经济生活当中。其中,调控式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法治思维统领下的市场体制,在这种体制当中市场占据着主要地位。它通过法治思维将民主法治不断完善,确定出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所有权,以保证其对占有权等公共机构的绝对控制。在这个过程当中,调控是总体性和纲领性的,也就是所有权的主体对所有企业的指导性调控,以期获得最大收益。在这个方面,市场体现出了其优越性,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调控起到补充和制约作用。调控和市场两个要素在法治的基础上完成有机统一,从整体上控制着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当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十分牢固,但是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正在逐渐提升地位和比例。

2.国有企业在经济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历程

经历过了漫长的变革之后,即使非公有企业群体逐渐成为了市场化运作的核心,市场经济体制所占有的比重也有所提升,但是毕竟他们只是我国经济体制当中的一小部分,起到主要作用的还是由国家控制的国有企业。但是,由于国家经济处于转型期,因此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一定的脆弱性,在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之中,计划和市场二者存在一定的冲突。

一方面,根据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的绝对主导,而且一定能够反映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这样就既能够契合着国家的计划,又能够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利处;另外,国有企业的大部分经济行为都属于准市场性行为,也就是说它既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又遵从政府安排,通常难以对产权界定清楚,同时也存在来自行政上的压力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影响,这也就使得国企没有办法完全走入市场,同时也就无法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操作。这种准市场行为决定了其弊端:

首先,初期,国有企业按照行政来系统来对自己进行分割,这就使得每个行业内的每个下属部门、或者是企业外的不同行业都自成体系,这就严重阻碍了行业与行业之间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专业高效的协作,大幅降低了生产效率。

此外,由于固有的计划经济思维,很多企业在具体的经营操作和战略管理上存在很大的保守性,缺乏与时俱进的市场理念,因此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效益的提升。

最后,当前的国有企业依然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在某些领域处于垄断地位,而且有着国家政策优惠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长期拥有着超额垄断利润,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原则。

由于上述原因,就迫使国有企业必须考虑如何计划与市场在当今体制当中所占的比例。事实上,国企改革已经由来已久,最早从98年到03年的中小企业改革,到03年之后的针对国有大型企业的第二组改革,早已将其本质和整体布局彻底改变——国有企业基本上告别中小企业层面,全部进入大企业层面;而原来的中小企业层面空缺则主要有一些民营企业来弥补。因此笔者认为,在下个阶段的改革应当以国有大企业为主。

3.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笔者以为,国企改革已经进入关键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考虑到体制转型的背景,要以市场经济体制为指导,对国企进行有效调节,也要将市场的运行规律和制约因素考虑在内。笔者认为,对于国有企业主要的改革思路应当谨慎地进行思考,主要还是应当以完善现有权力为核心。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地归还劳动者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根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占有权行使机制来制定出总体的发展规划,这同时涵盖了生产资料的进一步增值与技术的进步,同时还要以人为本,注意到企业员工的待遇和素质提升。

市场的因素制约主要体现在同行业不同地区、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国企之间的竞争,他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自由往往会互相竞争。前者是因为不同占有权机构与各企业的经营权行使者,在指导性的规范下逐渐展开,并且把人财物力都放在亟需发展的行业上;而后者与前者不同,它主要是占有权机构依照着当前职工专业技能的提升情况,同时辅之以公共价值数量等指标,然后再制定出相关的计划,进一步确定发展规模。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种路径和模式来完成改革:

3.1功能型国有大企业

当前,我国的功能型的大型国有企业,主要分为以下三类:首先是基础设施和产品供给型企业,其次是国家重要资源的开发企业,最后就是最为重要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企业。这些国家大型企业同其他常规企业有所不同,自身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国家使命以及社会职责,同时也需要对一些资源环境和社会功能负责。这也就决定着这些企业经常会和市场利益发生冲突,这就要求国家和政府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但是同时,这些关键性的企业由于自身性质,因此天然存在着严重的垄断性和排他性,因此必须要依靠着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升为关键的国有企业权力体系,才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占有权行使机构,行驶对企业经营者自下而上的监督和控制。当然,除了劳动者占有权,还必须辅之以适当的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监管和行业性的社会监督,譬如一些价格控制、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安排等,从而保证这些企业能够更好地为民众和社会服务。

3.2竞争型国有大企业

在竞争型的企业领域当中,就不是国有企业一家独霸,而是民营和国有共同竞争,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各企业优胜劣汰、各自公平竞争的局面。而且国企和民营共同发展也是我国经济建设最终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继续推动产权多元化,进一步扩大资金流量。具体的方法是可以将国有企业在尽可能地在境内或者境外及时上市,然后通过上市引入国外的大量资本,同时吸引他们规范成熟的市场资本运作方式和经验,从而以国有体制为依托和基础,完成对这些企业的市场化改造;

其次,需要将当前的大型国企权力体系框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等到完善该框架之后,就需要充分地分离占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优化升级委托关系,这样就能有大幅提升战略决策的合理性;此外,也要强化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最后,就是要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来推进企业之间的收购和兼并,或者从企业内部发起重组。总之就是要将社会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利用起来,优胜劣汰,将资源更加合理地进行分配。

4.结束语

国有企业当前应当构建出这样一个格局:中下企业层完全由民营企业带领,且具有非常大的领导力和排他力,国有企业无法轻易进入;在某些特定功能领域,要以国有企业为主,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竞争性领域当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存,相互竞争,平等对抗,优胜劣汰,对中国经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马迪.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J]. 改革与战略, 2013, 29(07):45-47.

[2]李培林. 转型背景下的社会体制变革[J]. 求是, 2013(15):45-47.

[3]靳涛.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政府经济“权力”变迁的博弈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02(03):5-8.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转型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