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软件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构建研究

2016-11-21孙仁鹏陈容华

职教通讯 2016年27期
关键词:软件技术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孙仁鹏,陈容华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软件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构建研究

孙仁鹏,陈容华

为了使软件技术专业中职教育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提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构建:(1)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主要现状和问题;(2)提出衔接对策;(3)从分段分模块衔接、知识、技能、素质衔接、核心技术能力衔接、中高职教师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4)给出中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联合培养的课程体系衔接案例。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软件技术专业;综合职业能力

从2010年开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联合培养和对口单招,在此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培养经验。通过近几年的人才培养,发现一个共性问题:中职生在大一的专业学习情况明显优于高考生,但是后续潜力不足,在学科竞赛、实践创新项目研究等综合型创新型实践方面明显处于弱势,升本率也偏低。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也指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它所强调的是一种能够应对环境变化的关键能力,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1]因此,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构建为例进行探讨,以期促进中高职课程协调发展。

一、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主要现状

(一)职业素质课程薄弱

职业教育长期强调专业的实践能力,容易忽视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课程目标是立足通用素质,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的通用职业能力,包含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四个层面。计算机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而许多中职学校轻职业素质培养,重动手能力训练,忽视数学和英语学习,导致学生难以适应更高层次专业岗位的学习和学历层次的提升。

(二)专业课程各自为阵

中高职各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长期缺乏交流和互动,高职不了解中职,中职也不了解高职,这种局面往往导致课程设置冗余和杂乱。中职教了高职部分,高职教了中职部分,课程和课程内容衔接缺失,各自左兼右顾,可能造成课程内容和深度超出学生承受范围,或者课程发展水平滞后,使中高职各自的本职教学目标和内容难以更好完成。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对策

(一)中高职专业“联姻”

只有充分发挥全国、省级示范高职品牌专业优势,与中职院校进行专业“联姻”,才能有效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各省市可以逐步推进中高职的“3+3”分段联合培养项目,3年在中职培养,3年在高职培养,以便于专业对口交流、相互研讨,统筹制定知识、技术和素质专业课程体系。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

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保障,也是营造课程衔接良好氛围的必要条件。

1.制定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现职业技能衔接。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中高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分别应考取的证书体系。通过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规范和衔接,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调整和衔接,形成能力递进课程体系和简单到复杂的课程内容,构建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应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2.制定夯实中职职业素质课程的制度。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职阶段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学习,规定中职需加强数学、英语等素质课程的学习,培养良好习惯。

3.依据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对于同一门或同一类课程,明确中职和高职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是课程衔接的困难和挑战,需在主管部门组织下,由中高职沟通和协商,共同制定,并充分给予教师话语权。

4.依据课程标准,共同建立衔接的教学案例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5.规范中职和高职在课程衔接中的各自职责和权力,从政策和资金上积极支持参与课程衔接并取得成效的教师。

6.对于中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等重要衔接部分,主管部门负责邀请行业工程师、权威专家全程指导,以弥补课程衔接的不足,缩短衔接进程。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构建

(一)分段分模块衔接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合理开展顺序应当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为依据,其课程体系设计首先应当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水平划分人才培养阶段。[2]依据中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岗位要求,明确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综合评估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同时兼顾计算机类专业和软件技术的两大主流技术平台——Java和.Net,模块化课程体系,分段分模块统一设计中高职的课程体系。中职阶段加强数学、英语等职业素养课程及专业基础技术技能课程学习,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奠定基础;高职阶段依据技术平台,加强某一个专业方向的程序编码和设计能力培养。

(二)知识、技能、素质衔接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着力点是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衔接。[3]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分析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明确工作任务,优化中高职课程体系结构和调整课程内容,形成层次递进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衔接。可以按专业知识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来组建和衔接课程,理清课程关系和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适应高一层次的学习和发展,不能片面强调技能或技术的训练,要统筹考虑知识、技术和素质的培养,加强岗位群所需基础课程和核心能力课程建设。对于需要数学和英语基础、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软件工程能力的软件技术专业来说,更是如此。

(三)核心技术能力衔接

实践表明,学科本位课程的学习,不适合职业教育。应依据培养的岗位和方向,统筹明确中高职的核心技术能力,特别是数学思维能力和软件编程基础能力,关注核心技术能力的衔接和培养。核心技术能力衔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顺利适应工作岗位,而且可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过渡和向更高技术岗位迁移。中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显然是编程能力,包括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能力和数据库程序设计能力。

(四)中高职教师衔接

教师是课程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中高职教师需不断加强交流和合作,包括共同研讨课程体系、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协同开发课程、相互听课等,以实现课程和课程内容衔接、教学活动衔接,从而促进中职学生更好地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当然,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首先要为教师合作建立相关平台,使其定期开展交流,解决课程衔接中的具体问题,完善沟通机制。

(五)课程体系衔接案例

中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衔接,既要体现“岗位主导、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职业性,又要体现软件技术专业中职教育对高职教育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要求中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编程能力,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学校经多次与中职学校研讨和沟通,最终确定java平台软件技术专业网站开发方向衔接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既要依据网站前台开发、网站后台开发、数据库开发、程序员岗位的职业需求,又要考虑岗位层次级别所带来的课程和课程内容的衔接,同时,需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软件开发岗位的迁移以及职业的发展性。

表1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案例

综上所述,本文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探索了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问题,并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为高职院校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软件实用技术人才提供了借鉴。

[1]王超英.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4):205-206.

[2]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 (3):139-141.

[3]祝成林.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着力点:知识、技能、素质[J].职教论坛,2014(3):69-71.

[责任编辑盛艳]

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软件实用人才中职-高职-本科‘分段进阶’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JSJG374)

孙仁鹏,男,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教育;陈容华,男,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项目开发与管理、计算机图形学。

G712

A

1674-7747(2016)27-0005-03

猜你喜欢

软件技术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UGNX软件技术在农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软件技术的组合逻辑电路模型分析与实现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