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6-11-21郭可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郭可

【摘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之一,课程与工程实际具有很紧密的联系,本文从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通过资料员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方案,通过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探索和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设置侧重于培养资料员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知识。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方案。

【关键词】教学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课题项目】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建筑与房地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54-02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作为贯穿工程建设过程的一条重要主线,在工程建设中起着记录建设过程、监控工程质量、实施安全管理、监督及协调建设各参与方的重要作用;是工程建设及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也是对工程进行检查、维护、管理、使用、改建和扩建的原始依据;更是认定事故责任、还原建设过程的重要依据。

鉴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要性,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近年来陆续开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根据资料员岗位的需求进行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资料员的岗位能力,拓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1.课程概述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最初是根据资料员岗位的需求而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资料员的岗位能力,拓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该课程涵盖的专业知识面非常广泛,建筑工程中所有的子专业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资料系统。通过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工作特点分析和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课程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培养资料员岗位能力,还具有对其他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的作用。因此,唯有对此课程进行正确定位,并根据定位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置与设计,才能使该课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通过近年的教学实施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存在相应的问题如下:

(1)理论内容抽象杂乱,实践环节难体现岗位能力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体系通过教材结合规范,配合案例分析和实物图片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随后进行知识能力板块实践,结合相关资料管理软件进行实训,但多数以填表形式为主的实训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在校学生普遍反映理论内容抽象、杂乱、缺乏感性认识,实践环节单一、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毕业生建议增加实践性训练课时,并结合岗位特色调整课程结构及内容。如何将分散、复杂、实操性强的专业知识在有限的课时和条件内传授给学生,是本课程需探索的问题之一。

(2)教学方法待探索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普遍沿用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虽结合相关资料管理软件模拟真实化的工作环境,但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导致毕业生难以快速胜任资料员工作岗位。如何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是本课程需探索的问题之二。

(3)各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对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书面记录,能够反映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技术。《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学习有助于综合应用专科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具有专业知识回顾、总结和加深认识的作用,这是其他课程难以实现的。所以,如何通过课程设置达到串联整个学科知识,使学生完整、系统化地了解与掌握学科的主干及其分支,是本课程需探索的问题之三。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作为一门实用型课程,在课程内容中应注重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知识的培养,通过结合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项目的工作任务,训练学生具备真实环境的工作能力,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化,从而使毕业生无需培训即可上岗,真正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完美对接。

3.课程改革方案内容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探索和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设置侧重于培养资料员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知识。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方案,并按照改革方案编写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及能力考核标准。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梳理

根据用人单位对资料员岗位能力要求情况调研及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基于资料员岗位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强的工作特征,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结构进行梳理,课程内容不应局限于资料管理理论知识传授、表格填报及档案管理实践技能训练。实施改革如下:

①减少纯理论教学比例,部分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中渗透;

②实践部分以真实工程案例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资料的形成与编制为主线,增加施工计划编制实训内容,通过施工图识读、施工技术及方法、施工进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知识点向专业知识面拓展;

③将实训内容划分为几个学习情境,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使教学实践过程与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资料的形成过程保持一致,学生实训过程中逐步掌握工程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和归档的岗位职业能力。

④增加职业素养的培养环节,端正工作态度、树立责任意识,提高学生沟通协调能力,自主学习、分析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未来发展空间。

(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打破原有的较为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基于资料员岗位工作任务,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场景认知等教学方法具体化学习领域,实现理论和实践环节相互渗透。主要改革如下:

①采用真实工程案例结合工程图纸讨论、施工计划编制的案例教学;

②学生分组完成、组内成员按照参建各方进行角色模拟,以真实工作情景促进知识吸收;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具备资料员岗位职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知识运用能力。

(3)各学科衔接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作为贯穿工程建设过程的一条重要主线,建筑工程资料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工程项目的逐步成型过程,其工程资料管理与工程施工是同步的,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各方主题的互相配合和协调。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之一,课程与工程实际具有很紧密的联系,学生毕业后的各个岗位(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工作任务都与工程资料的形成、收集、编制有所关联。所以,课程设置方面通过着重考虑如何使学生实现对土建专业各学科之间、建设行业各岗位之间关系的理解,得以巩固和加深的专业知识,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建筑施工现场的各技术岗位和贴近第一线的管理岗位。部分体现如下:

通过图纸“讨论”和施工计划的“编制”使学生熟悉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学科间承上启下;对工程资料的“填写”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巩固、拓展和思考;通过对工程资料“收集、整编”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于工程中施工依据、施工控制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结论

通过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借以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为载体,根据资料综合反映多专业、多岗位、多单位的相关性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土建类高职毕业生能够适应建筑施工现场的技术岗位和贴近第一线的管理岗位。同时,也相应提高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及分析的能力。

针对资料员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培养文档的分类和管理能力、施工过程中事件的记录能力、资料的整理装订能力和施工图的阅读能力等,通过对工程资料中对试验检验,方案编审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等工作的记录和反映,培养或进一步巩固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建设行业通用能力。使毕业生无需培训即可上岗,缩短其适应时间,促使学生更快地在工作岗位中进行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芳.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教育,2015(5)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