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高墙”外的“异乡人”——评福特《好兵》

2016-11-21朱华根

剑南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道尔爱德华欧美

□朱华根

“文化高墙”外的“异乡人”——评福特《好兵》

□朱华根

引言:《好兵》是英国现代主义先驱福特的得意之作。长期以来,对于该小说的主题研究尤为引人注目,且集中在文学伦理学、存在主义哲学等领域,但是对于小说中蕴含的欧美文化冲突的主题则较少涉及。因此,本文尝试以后殖民批评理论为研究视角,聚焦于美国人道尔夫妇的“他者视角”,并结合福特个人的生活经历,重点探讨以道尔夫妇代表的美国式希伯来文化与爱德华夫妇为代表的欧洲式古希腊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进而探究福特对于这两种异质文化的融合的文化构建理想。

谈及欧美文化的对峙与融合,我们不得不提及福特的好友、美国著名文化学者亨利·詹姆斯(1843-1916)。由于个人在欧洲和美国多年生活经历和对欧美文化交流融合的关切,他毕生都在探究和创作有关“国际主题”的作品,并开创了世界文学中国际主题小说的先河,因此被誉为“卫冕的文化使者”和“大西洋两岸文化的解释者”。他小说中的“国际主题”可以概括为轻信坦诚、慷慨大方的美国人在老于世故、道貌岸然乃至庸俗势利的欧洲人面前备受歧视、诽谤和愚弄 。一言蔽之,“国际主题”可粗略概括为“美国人的天真碰上欧洲人的世故”。总之,他的“国际主题”实质上是国际文化主题。此外,“国际主题”的内涵随着亨利·詹姆斯的不断探索,也呈现出动态变化,“与时俱进”的特点。

他孜孜不倦的对欧美文化融合的探索自然也影响着好友福特的艺术创作。此外,相较于英国,美国对于福特而言可谓是文学事业的福地,艺术创作的乐园。1926年和1927年他曾两次访美,并获得极大的成功,其文学事业达到了高潮,成为一时“风云文人”。因此,他生平第一次发现“自己被承认为一个人物”。后来,经历事业低谷之后的福特也是在美国得以声名重振,东山再起。因此美国对于福特而言,意义非凡,刻骨铭心。所以他在作品中涉及有关欧美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国际主题”亦是情理之中,不难理解。福特笔下描绘的即是代表着美国商业精神和宗教文化的商人道尔和其带有浓郁“英国情结”的妻子弗洛伦斯开始的一次次欧洲文化探寻之旅,而迎接他们的则是古老而辉煌欧洲文明的继承者爱德华夫妇。两种异质文化在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欧洲相遇,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由于欧美文化存在传统上的差异,因此这两种迥异的文化在相遇和碰撞的过程中,对峙冲突似乎不可避免。根据当时社会文化批评家阿诺德(1822-1888)的理论,他认为美国文化属于希伯来主义的文化模式,即强调道德自律、自我牺牲、遵循服从;而欧洲文化则属于古希腊人文主义,即强调看清事物的美与实质,消除人的无知,侧重“经验”与“审美”。因此,欧美文化冲突的本质是古希腊人文主义与希伯来主义的冲突。

“他者”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兴起的后殖民批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者”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后来逐渐被暗示了边缘、属下、低级、被压迫、被排挤的特点 。而“自我”则不断被赋予自主性、自发性和居高临下的地位。此外,整个欧洲文化有着以逻辑二分法和结构上二项对应为基础的认知系统,这无疑为自我和他者的划分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欧洲(一般意义上)和伦敦(典型意义上)成了世界的中心,而地球上剩余的地区则被看作是边缘地带。不难理解,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文化二元对立观。它潜在地对文化进行等级区分:道尔夫妇所代表的美国文化是弱势文化,是文化领域的他者,而爱德华夫妇所代表的欧洲文化是强势文化,是文化领域的主体。

大英帝国在海外的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意味着宗主国和殖民地间必然的文化对抗和相互影响。道尔夫妇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与爱德华夫妇所代表的欧洲文化相遇并对峙交锋,且集中爆破在道尔的妻子弗洛伦斯与爱德华的婚外情上。单纯朴实的道尔被出身名门望族、举止高贵、道貌岸然的爱德华所蒙蔽,笃定地认为他就是集熙德和罗英格林等古代传说中的英雄骑士的品质于一身的当代骑士。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欺骗九年的道尔才恍然大悟:道貌岸然的爱德华原来是自己妻子的情夫,眠花宿柳、毫无底线的浪荡子。在爱德华眼中,道尔一直被看作是“帝国主义知识建构下的新英格兰他者”,被以殖民者的眼光来审视和建构。而对于来自原殖民地的情妇弗洛伦斯,由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意识已然渗透进帝国军官爱德华的意识深处,爱德华并对他者——弗洛伦斯进行权威性解剖和他者文化建构,将她理想化和去主体化。因此,爱德华才肆无忌惮地跨越婚姻和友谊的界限,从好友道尔的手中争夺已婚女性弗洛伦斯的所有权,而道尔则不得不经历一场不幸的婚姻和友谊遭背叛的洗礼。而外表高贵典雅、美丽大方的贵妇人利奥诺拉最终被证实是高傲自负、庸俗堕落的恶毒妇。在“这个天底下顶顶傲慢”的利奥诺拉看来,道尔夫妇比她脚下的地毯强不了多少。总之,道尔夫妇经历着双重身份危机。道尔夫妇似乎被挡在欧洲森严且难以逾越的“文化高墙”之外。

然道,欧美这两种异质且不平等的文化只能对峙冲突,二元对立?我们不妨先试着假设欧美文化存在沟通、和解并融合的可能性。因此,本文试从欧美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探究,以资借鉴。首先,从必要性来说,19世纪可以被认为是欧美文化冲突较为明显的时期,二者相互对峙交锋,互不相容,可谓两败俱伤。两种文化各有利弊,方可扬长避短。欧洲文化以“经验”与“审美”声名远播,美国文化以道德自律和自由精神著称于世。爱德华家族所代表的是19世纪末日渐式微的欧洲贵族文化,虽然外表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实则道德沦丧,徒有虚名。因此,彼时正走向没落的欧洲文化不能缺少美国新生力量的补充。同理,道尔所代表的稍显浅薄粗鄙的美国文化自然需要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欧洲文明的熏陶和滋润。

其次,就可能性而言,欧美文化融合似乎是大概率事件。首先,欧美文化可谓同根同源,联系紧密,“美国文化最早是欧洲文化的产物,美国文学也是欧洲文学的一根支脉”。其次,亨利·詹姆斯对于欧美文化融合的毕生探索功不可没。源于对美国文化匮乏的不满和对欧洲文明的认同,他结合阿诺德的文化整合理论,并对当时盛极一时的爱默生个人主义思潮进行反拨,对欧美文化融合进行了长达一生的孜孜不倦的有益探索。再次,从欧洲文化角度来看,阿偌德认为,“英国文化传统中具有美国式希伯来文化的道德内涵”,“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以讲究道德而著名”,因此欧美文化具备沟通和和解的“共同语言”;就美国文化而言,最能代表美国主流文化的实业家道尔夫妇也并非明智未开,愚昧落后。与亨利詹姆斯笔下的美国同胞相比,道尔夫妇显然更文明开化,弗洛伦斯甚至可谓知书达理,博学多才。不仅如此,他们二人似乎还具备察言观色、理智清醒的判断能力。譬如,道尔认为欧洲人“太文雅”。这个“太”字显然表明他对欧洲人的举止行为抱有审慎的态度。弗洛伦斯甚至指出“利奥诺拉的话不像淑女的谈吐”。

然而,由于欧美文化传统上的差异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欧美文化融合的文化理想似乎难以实现,遥不可及。美国人道尔虽凭借经济上的优势买下布兰肖,却始终被英国体面社会拒之门外,成为欧洲“文化高墙”外的“异乡人”、“文化流浪者”。弗洛伦斯试图嫁给英国贵族爱德华,入主布兰肖,最终美梦难圆、客死异乡,俨然是欧洲文化朝圣路上的失意者。正如亨利詹姆斯所说:我们都是环境的产物,森严的高墙把我们分开。道尔夫妇的欧洲文化朝圣和文化融合之旅均以失败告终,因此我们似乎可以管窥福特的欧美文化融合的文化建构理想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道尔爱德华欧美
从欧美到埃及,赏方尖碑
《剪刀手爱德华》(海报)
“人性”在童话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的体现
大侦探福尔摩斯3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4
你总要爱一个人,也总有一个人爱你
亚欧美港口燃油价格
亚欧美港口燃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