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复仇文学的辩证思考

2016-11-21杜思倩

剑南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正义矛盾文学

□杜思倩

中西方复仇文学的辩证思考

□杜思倩

一、中西方复仇文学关于正义的辩证思考

复仇,在人类文化中是一种共有的文化现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与社会背景中,其原因和复仇的内容也会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在西方文学当中,所谓对正义的讴歌,往往都是通过非正义体现出来的。例如对于骑士精神的信奉,融合了中世纪的色彩以及文学加工后的理想构筑。英国民间的罗宾汉谣曲有34首,而18世纪的《艾凡赫》最终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罗宾汉形象。该作品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朽,以此作为讴歌正面形象的素材。高尔基曾说,罗宾汉的侠义行为真正地使其成为了人民的宠儿以及贫苦阶层的捍卫者。

对于正义精神的描述,在西方文学中早已经有明确的定义:为了将掠夺的本能抑制住,人类不仅走过抑制和消灭复仇的道路,还走过更多的道路。这种本能自然而然地驱使了人们建立正义观念,这种正义观念是为复仇的抑制而做预备。那么通过这种理论我们可以感受到,产出不义,从本质上就是一种正义的体现,而复仇则是向不义的一方挑战,这和正义是挂钩的。

在中国,自古有就家国一体的说法,中国传统的地方结构以及国家的功能理念之间相互渗透,尤其在公、私方面的理解,使得人们对正义的理解和西方有着明显的差距。中国古代中体现正义就是国家的正义,它也会受到民间伦理的束缚,所谓体现正义,就是通过抵挡和毁灭非正义的一方而完成的。

但是在中国古代,人们更加重视的是“私义”。例如水浒英雄中的团体道德,未必就是我们社会大众所理解的公义。如梁山好汉杀人,很多时候都是滥杀无辜,却因为自己的兄弟被杀而要求血债血偿,这种正义从根本上来看,也是不通情理的。但是,中国古代讲究的是宗法制伦理文化,重视亲友关系,这样的做法普遍会得到社会的同情,甚至一些执法者也会因为这种理由为犯罪者减刑。

二、中西方复仇文学的文学使命

在中国的复仇文学中,我们重视刻画人物的统一性,人物本身承载着性格和行动一致的特点,成为某个观念的符号。例如,在《赵氏孤儿》里,矛盾集中体现在程婴和屠岸贾之间,一个代表着忠,一个代表着奸。而程婴为了承受着赵家所托,还割舍了自己的骨肉,又背上了不忠不义的名声。而那名赵氏孤儿,当听到自己的父母是死于自己的养父之手后,立马成全了忠孝,对于养父20多年的养育之恩完全抛之脑后,这种道德与理想的载体,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对于人格塑造的感染力。可见,中国复仇文学中也有对人物内心波动的交待,但是由于中国审美观点的含蓄性,讲究“留白”和点到即止,对人物性格的这一侧面交待较少。

而西方文学却明显对人物的性格刻画出了一种思辨的态度,描写人物时,更多是注重到人物不同的角度。所以,西方的复仇文学的矛盾不仅体现在人物和人物表面的矛盾,同时还有人物内心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说成就了西方文学作品的重心,例如《哈姆雷特》著名的“延迟问题”就为人所诟病,他为什么迟迟不肯动手去为父报仇,这在中国的复仇文学中似乎很难讲得通。尽管中西复仇主题文学都有漫长的历史与广泛的影响,但其间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从叙事结构上看,中国的复仇主题文学作品比较明快,一般是恶人或恶势力侵犯了主角、主角的家族或主角所在的阵营并得逞,主角长期隐忍,不忘复仇,积蓄力量或寻找时机,终于惩罚了恶人或恶势力,大仇得雪。而西方的复仇主题文学作品则复杂得多,往往表现的是主角在复仇中面临着亲情、爱情等的艰难选择,甚至陷于伦理的困境。

结语:中西方的复仇文学,虽然在文学主题上都阐述着正义向非正义一方的挑战,但是也彰显出了中国与西方民族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中国文化有着明显的宗法制道德束缚,而西方则明显体现出了中世纪的色彩。中国的复仇故事作为一种情结的载体,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文学的使命感,都体现了对善良和正义的渴望。而西方文学,则更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健。中西复仇主题文学的种种差异正是由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美学理念所决定的,而这种差异仍然在今天的社会中延续着,值得我们关注与思索。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正义矛盾文学
用正义书写文化自信
我们需要文学
延平区推动婚姻家庭 矛盾纠纷化解
矛盾的我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