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斯·希伯: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2016-11-21王友

大江南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大青山沂蒙汉斯

□王友

汉斯·希伯: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王友

山东临沂市的华东烈士陵园里,安葬着一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汉斯·希伯,墓碑上镌刻着:“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2014年8月,汉斯·希伯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

1897年6月13日,汉斯·希伯出生在奥匈帝国的克拉科夫(今属波兰)。早年在德国上大学期间,他加入德国共产党。希伯通晓英、德、俄、波兰和中国5国文字,对穷苦大众充满了同情,用手中的笔为百姓代言,揭露执政当局的黑暗,很快成为美国太平洋学会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汉斯·希伯不是他的原名。抗战期间,他以医务工作者的身份作掩护时,新四军卫生部长沈其震给其改名为“汉斯·希伯”。

向世界报道中国革命

汉斯·希伯很早就向往中国,北伐战争时他来到广州,在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做了一名编译。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批屠杀共产党人,他愤然辞职返回欧洲。1928年2月,希伯在柏林以“亚细亚人”为笔名,用德文出版了《从广州到上海:1925年—1927年》一书,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的国情和革命斗争,赢得了许多正义人士的关注和同情。

“九一八”事变后,希伯告别了新婚才两个月的妻子卢·秋迪,再次来到上海。不久,他的妻子秋迪也追随丈夫来到上海。在上海,希伯与国际友人史沫特莱、马海德等组织了“国际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国际时事和中国的形势。此后的5年间,希伯在美国《太平洋事务》和《亚细亚杂志》、德国《世界舞台》、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中国和远东问题的文章,成为世界著名的政论家。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希伯不顾个人安危,到敌后抗日根据地考察。1938年春,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安排,希伯穿过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毛泽东亲切接见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情况。希伯还采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以及后方机关的干部、群众。1939年春,希伯以美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事务》月刊记者的身份,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等从上海出发,由新四军卫生部长沈其震陪同到了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进行采访。在云岭,他见到了周恩来副主席和叶挺军长,采访了项英、陈毅等一批抗战将士。

1941年1月,国民党军队悍然发动了皖南事变。希伯闻讯后义愤填膺,先后在《美亚评论》上发表《叶挺将军传》《中国的内部磨擦有利于日本》等文,揭露国民党军队袭击新四军、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罪行,尖锐指出皖南事变的发生使“中央政府完成了日本军队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即消灭了长江以南在南京和芜湖一带的新四军成功地建立起来并正在坚持的游击根据地”。5月,希伯与夫人秋迪化装成医生和护士,由上海乘船来到新四军苏北抗日根据地,见到了刘少奇、陈毅、粟裕等新四军领导人。苏北抗日军民的抗战热忱,使他深受感动。他终日紧张地工作着,访问、出席集会、演说、撰写稿件,大量的战地报道陆续发往国外,向世界如实报道新四军发动群众、团结抗日的感人事迹。他在《长江三角洲的游击战争》中写道,“新四军通过同装备精良的敌人作战,依靠宣传群众和关心群众的利益,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不论是穷人或富人,都信任新四军。”其间,他还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一部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国际国内引起巨大反响,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赢得了赞誉。

反“扫荡”中成为真正的战士

为更多、更快、更好地把山东抗日军民的斗争事迹报道给全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山东敌后抗战的真实情景,希伯决心到山东抗日根据地采访。

1941年9月12日,希伯在八路军、新四军和老百姓的掩护下,由苏北抗日根据地到达八路军115师师部驻地滨海区蛟龙湾。9月25日,山东抗日根据地机关报《大众日报》以《德籍作家希伯到鲁南,各界筹备欢迎》为题刊登消息,“在抗战后,外国记者来鲁南,还是以希伯先生为第一”。10月4日傍晚,在滨海丛林中,山东党政军民各界为希伯举行隆重的欢迎会。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等领导出席欢迎会并致辞,希伯在欢迎会上激动地说:“谁要想真正地了解今天的中国,真正地了解中国人民是怎样英勇地同敌人艰苦搏斗,就必须亲身到中国的敌后来。”

希伯在滨海区住了一个多月,经常白天采访,晚上写作。住在他周围的人们,常常听到他的打字机“嗒嗒”的响声,直到深夜。在这里,他先后写出了通讯《在日本占领区的旅行》和长篇报告《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奋斗》等。作为踏入沂蒙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位西方记者,希伯以其卓越的政治敏锐感和生动的文笔,客观地描述了八路军的抗日活动。他的一系列文章在欧美报刊上发表后,引起了外国读者对敌后抗日军民的极大关注。

1941年10月,侵华日军为消灭山东八路军、彻底摧毁沂蒙抗日根据地,纠集5万多日伪军对沂蒙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这次“合围”的中心区是沂水、临沂、费县、蒙阴之间的中心地区。为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八路军115师领导机关决定从滨海区北上,挺进到沂蒙山区开展反“扫荡”。反“扫荡”期间,115师和山东分局领导为确保希伯夫妇的安全,提出让前来探望丈夫的秋迪女士提前回上海,并让秋迪劝说希伯一同回去。希伯同意让妻子秋迪回上海,但自己坚决留下来。

秋迪走后,敌人开始大举侵犯沂蒙抗日根据地,沂蒙的形势日趋险恶,对八路军来说,已无前方和后方可分。希伯穿着八路军的军装,跟着115师的一个梯队在群山中和敌人“推磨”。一天深夜,希伯跟随部队冒着冷风,趟过冰冷的沂河,突破敌人严密封锁的沂河平原,于次日清晨到达了逶迤起伏的蒙山脚下。

在血与火的沂蒙反“扫荡”中,希伯很快就适应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生活,学会了射击,也学会了利用地形地物,熟悉了行军规则和夜间的联络信号,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八路军战士。战斗中,子弹常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但他依然沉着地观察战斗情景。有时敌人被打得狼狈逃窜,他便纵情大笑。行军、战斗间隙,他又奋笔疾书。晚上到了宿营地,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忙于写作。于是,《反“扫荡”日记》等大量生动描写八路军反“扫荡”的通讯和特写在打字机不知疲倦的“哒哒”声中诞生了。

勇士血染大青山

1941年11月29日,反“扫荡”中,抗大一分校移驻到费东县大青山(今属费县)西侧的大古台一带。115师和山东纵队在发起绿云山战斗时,为免受损失,让一些后方机关也转移到大青山地区。当日,希伯随省战工会转入大青山东侧的西梭庄。此时,日军正以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合围大青山,抗大一分校和山东分局、115师机关以及后勤单位5000余人陷入敌人的合围圈内。30日凌晨,战斗打响。由于我方被围人员大都是非战斗人员,仅有抗大一分校警卫连和学员第五大队是战斗部队,但武器少、质量差。在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的指挥下,他们首先抢占制高点阻击敌人,掩护领导机关和非武装人员突围。战斗异常惨烈,从清晨打到了黄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经过浴血冲杀,绝大部分人员冲出了包围,突入西蒙山。

突围中,希伯随省战工会转移到大青山下的五道沟时与敌人遭遇。希伯同机关人员一样,也立即参加战斗。指挥员决定将所有人员分成三个分队向西南突围。希伯被安排随第一分队先走,但他却悄然返身回到了战斗岗位。第二分队突围时,又动员他随队行动,他却毅然拔出手枪,加入了最后突围的第三分队。此时,敌人已从四面八方压过来,突破口被紧紧封锁,失去了突围的最佳时机。希伯的翻译方练伯和警卫人员都在反击敌人的进攻时倒在了血泊中。希伯满腔怒火,从牺牲者身边捡起枪来,猛烈地射击敌人。日寇的炮弹和子弹就像雨点一样,朝希伯等人打来。希伯的臀部被敌人的弹片击中了,鲜血顺着大腿流下来。但他咬紧牙关,挺立不倒,坚持战斗。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希伯血染大青山,壮烈牺牲,时年44岁。

突围战结束后,战士们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了希伯弹痕累累的遗体。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当地群众以隆重的葬礼将希伯的遗体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1944年,山东抗日军民为纪念希伯烈士,在江苏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为他建立了一座白色圆锥形纪念碑。1963年11月,烈士遗骨由大青山烈士陵园迁至临沂革命烈士陵园,并为烈士修建了一座高9.4米的六面体塔式陵墓;1989年10月,又为希伯烈士雕刻了大型汉白玉雕像。山东人民尤其是沂蒙人民对长眠于此的希伯烈士十分崇敬,说他是一位应该和白求恩一起让全中国人民永志不忘的抗日英雄!

(编辑 韩鸿森)

猜你喜欢

大青山沂蒙汉斯
魔鬼与天使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你是我的天使
你是我的天使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其生长指标的影响
内蒙古融媒体发展现状研究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你是我的天使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地根际土壤理化因子对土生空团菌分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