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老知青遇上90后“文盲”
2016-11-21桑子文
文-桑子文
80后老知青遇上90后“文盲”
文-桑子文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搭起了汤唯和吴秀波的桥梁。赌场女公关娇爷因为忌讳“书”的谐音,便把这本书寄回了原址84号,房产男中介因为调戏不成,迁怒于这本书,也把书寄回了84号。善良的书商随机进行了配对,把信交叉寄了出去,引发了两人的啼笑因缘。当然被阴差阳错认识的还不止这两个人,而是一大波人。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伦敦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信情缘得以在网络横行的年代续写,伦敦84号交叉传信的书商造成了通信人情感世界的天翻地覆。尽管相隔万里,最后却演变成了深厚情意以致莫逆于心,书信成了这两个不善沟通、隐藏情感的奇葩坦白自我的伊甸园。
不过当我在电影院泪流满面的时候,我的90后女友却在面无表情地给我递纸巾。她评价《北京遇上西雅图2(不二情书)》说:“剧情结构零散,人物形象不立体,说服力不够,典型一部矫情遇上装X的文艺剧”。听这口气的分析能力,有点像《欢乐颂》里霸气的安迪。
我的女友实在是费解80后老知青看完电影后的潸然泪下,我也不能理解这么感人的电影怎么遇到她这样的铜墙铁壁。仔细一问,原来她没有写过信,我不由得说了一句“没文化真可怕”,默默地原谅了这个9 0后“文盲”。
书信的对话对于90后“文盲”来说,如同天方夜谭,就像现代人不理解古代人没有手机怎么生活一样。不过不理解也是可想而知,想想90后女盆友经常爱保留手机截图来证明点点滴滴的爱意,我们80后也爱珍藏着一封封往来的信件来时常感动一下自己。
“书信”只是代表了一种舒适的交往方式,正如奇葩的徐峥遇上逗比的王宝强,不是遇不到灵魂伴侣,而是我们没有用灵魂相遇;不是周围的朋友肤浅,而是我们总是肤浅地交往。
在90后熟练使用手机交友软件进行陌生人社交的时候,80后还使用过书信。有位初中好友是文质彬彬的帅哥,撩过北京妹纸,方式正是写信,这段书信恋情持续了5年之久,最后因为那个妹纸上高中学业繁忙而不了了之。高中时因为走读,我经常替同学去寄信,自行车停在绿色的邮筒旁边,一封封信被我推进邮筒,我则叮铃铃地踏着脚踏车回家。
高中时,我特别喜欢看《译林》,看到一篇智利女作家的文章,被文字打动,情不自禁地给北大西班牙语系的译者老师写信。回信是她的学生寄来的,说她的导师刚刚去世。一刹那,脑里一片空白,一个活生生的名字和这个人一下子就不在了。那封信给我带来的情感波动到今天都会溅起一丝波澜。
90后不能理解这部电影是很正常的,书信是满怀感情的文字,70后的导演薛晓璐想必也经历过刻骨铭心的书信往来,在这样一种情怀中开始了这部奇幻记。
如今书信早已变成了“微信”,传递着语音和文字,我们的语言也开始变得不假思索。
当我们沉浸于书信神交的时候,老夫妇这对荧屏CP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奇观。在所有人眼里他们成为了最为动人的笑点和泪点所在。一个急性子的老爷爷配上少女心的老奶奶,这样的CP像极了80后这一代人的外公和外婆的故事。这两个人都带着岁月打磨给他们的镣铐跳舞,但是因为有灵魂伴侣的陪伴,这些所谓的磨难并不如娇爷所说“向死而生”,而是因为对方的存在而深深地明白了“生”的可贵。
感动归感动,不过现在让我更触动的是,女盆友时不时跟我说,“我来微信付款吧!”
责任编辑: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