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死前说点啥?
2016-11-21龚令民
文-龚令民
名人死前说点啥?
文-龚令民
那个跟山涛绝交的嵇康,不拿正眼瞅钟会的嵇康,留下的遗言家训,却像邻家老大爷,一板一眼,世俗庸碌。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大凡为人,似乎都愿在死前给儿孙或苍生留几句话,一般人所留的大抵房子每人一半之类的财产分割遗言或者子孙永享昌隆之类的祝福。名人不然,因为自身在事业上的成就,说着说着就会往大道理上靠。
你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你看诸葛亮的《诫子书》,你看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名人说起话来,做起事来,留起遗言来,往往像晴天霹雳,振聋发聩,按长沙人的说法,真是“吓得你一滚”。
嵇康,竹林七贤之一,诗写得好,琴弹得好,临刑前弹了一首《广陵散》,成了广陵绝响的由来。只是才高人亦怪。不过话又说回来,南北朝的名士没有一个不怪的,那年头崇尚的就是怪异。
好友山涛知道嵇康的才学,打算把他推荐到朝廷为官,他听了非但没感谢,反而还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信誓旦旦地要与山涛绝交。
朝廷显要钟会听说他的大名,不远万里跑来拜访他,他当时在打铁,钟会等了半天,他压根就没拿正眼瞅钟会,直到钟会忍无可忍,掉头要走的时候,他才好歹蹦出几个字“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即使这样的人临终前,也不能免俗地给孩子写了一封家训。
按照嵇康给人留下的印象,大伙都觉得这家训要么就稀奇古怪,要么就没边没谱,可事实恰恰相反,这遗言不仅四平八稳,而且实效性忒强,几乎就是古代版的《初入职场指南》。其中说到,到领导处不可常走动,理由是领导喜欢问你对事情人物的看法,这时候,谈也不好,不谈也不好,很难处理。另外当两个人去见领导时,切忌跟领导关门独处,因为别人会怀疑你和领导的谈话中有什么不便让他知晓的阴谋。
还有喝酒的时候遇到有人争论,最好是立即走开,因为你的意见再中肯,都不可避免地会得罪一方。你看,这些话,哪里像那个跟山涛绝交,不拿正眼瞅钟会的嵇康说的?倒像邻家老大爷,做起事来那么一板一眼,那么世俗庸碌。
再来说陆游,陆游才大名气大,据说其一生写了一万首诗,这真是个极高的数字。在临死前,他还不忘给粉丝们来一首——《示儿》。此诗大气浑厚,悲恸煽情,自诞生之日起不知赚取了多少英雄泪。
可惜这是诗歌,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陆游还没咽气之前一定知道,凭他的名气,这首诗迟早是会与广大读者见面的,所以高扬主旋律,写得很冠冕。如果你还有机会看一看他写给儿孙的家训,就会发现,弥留之际,大诗人什么都不落下,不但思念着收复故土,恢复河山,还寻思着给儿孙们留下一点精神财富。
套用文章开头的分类法,前一首诗是作为名人的陆游写的,后一篇家训是作为人的陆游写的。“我快死了,一时不死,也决不再当官。我们陆家世代务农,再去务农这是上策。闭门读书,不应科举,不讨官做,这是中策。当个小官,不求提拔,不慕荣华,这是下策。仅此三策,别无出路。这些话,你们今天听不进去,留到将来再反省吧。只是不要外传,免惹麻烦。”
听听,这可是两宋史上最勤奋的诗人85年的生命体验。那么忧国忧民,勤奋刻苦的一个人到最后却那么悲观。
曾经我一度迷惑,为什么名人在“名”之后、“人”之前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表现,后来我似乎明白了,因为前者更多的是名人,后者更多的是人名,也因为只有这样,名人和人名都才真实完整。
如果在生活中,一个名人整天以英雄和完人形象示人,我敢断定,这要么就是虚情假意的自欺欺人,要么就是别有用心的阴谋诡计。而且我还想提醒那些有事没事总喜欢揣着聪明装糊涂的人省省吧!因为真相是任你再如何遮掩,终究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责任编辑: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