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教学中巧用课文插图
2016-11-21孙晓娓
孙晓娓
内容摘要: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融为一体,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课文插图,借方寸插图施展思维拳脚。在文本和插图的完美结合中,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魅力,启迪学生的智慧。
关键词:低年级 教学 插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可见课文插图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资源,不容忽视,我们要借方寸插图施展思维拳脚。
一、活用插图,创设语境
低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重在一个“趣”字,老师都会想很多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趣”字上下功夫,其中创设语境是识字教学激趣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怎样创设语境呢?你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也会给你带来灵感。记得在研磨一年级下册《识字8》这一课时,先后试教了很多种方法,最后确定用创设语境的方法识字。创设语境又从哪里入手呢?翻开课本反复看,反复读,认真想,当看到课文中的儿歌插图时,顿时眼前一亮,当时就决定用儿歌的插图创设语境,这样可以把前面的词语与后面的儿歌很好地整合在一起。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于是我就开始在插图上下功夫,解读插图,分解插图,创造性地使用插图。我先出示插图中的荷塘,一轮太阳慢慢升起,带着学生认识“清”和“晴”这两个字。接着飞来一只大眼睛的小蜻蜓,引导学生区分“睛”和“蜻”,再仔细看图,感受到小蜻蜓的心情多好呀,“情”字教学在这里展开。后来又蹦来小青蛙,让小蜻蜓用上“请”字对小青蛙说话。识字教学完成了,课文中的插图也由部分组成了完整的插图,最后引出儿歌,引导学生诵读儿歌。就这样在《识字8》的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文本插图创设了语境,学生看见小蜻蜓飞来了,小青蛙蹦来了,都兴奋不已,他们的兴趣被这动画了的插图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求知欲被唤醒了。
二、对比插图,感知内容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所以引导他们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引导他们品读文字感知内容,感受情感,可能学生早已兴趣全无,教学效果一定不佳。插图有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态,丰富的细节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借助插图也能更好地感知文本内容。《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目标与内容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理解文本、感悟内容。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我们还会发现有的课文中的插图不止一幅,在教学中有时我们还可以把文中的插图进行前后对比观察,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文本的内容。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一课时,我先出示夏天蚂蚁搬粮食和蝈蝈在大树下乘凉的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插图,想一想从图上看懂了什么,带着学生感受蚂蚁累得满头大汗,蝈蝈生活得自由自在。之后再出示冬天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的课文插图和蝈蝈又冷又饿的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又有什么发现?这样把夏天的插图与冬天的插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学生很容易就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用插图呈现课文内容,不用老师过多地讲解,学生就能在对比的插图中读懂内容,领悟道理。
三、巧用插图,丰富想象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学生的美感。” 文本的插图蕴着很大的智力因素,如果我们利用好这些因素,引导学生借用文本中的插图去想象,去创造性地拓展故事的情节,不仅能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
在教学《鲁班和鲁板》一课时,当学生了解鲁班怎样发明了鲁板之后,我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是一位老艄公用鲁板摇船的插图。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有的学生就观察到这时的老艄公是面带微笑,摇船省力了他很开心;有的学生观察到老艄公摇船时没有用太大的力,觉得鲁板省力了等等。他们从插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就能体会到鲁板的省力,这比让学生去品读文字感受省力更直观形象,更记忆深刻。接下去我又让学生看着插图想一想:此时的老艄公会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模仿插图中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去想象人物的語言,此时教室里又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了,想象力被激活了,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说、想演。插图是静态的,无声的,我用这种静态的图片让学生想象背后的声音,观察插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能力,用插图放飞学生的想象的翅膀。
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点,重视文本中插图的使用,多角度、分方位地挖掘文本中的插图,创造性地使用插图。借方寸插图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看着插图,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借方寸插图突破文本中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文本和插图的完美结合中,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魅力,启迪学生的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