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天人合一思想在古建筑中的应用及其美学体现

2016-11-20沈奕彤

艺术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美学

沈奕彤

摘 要:中国古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宫殿、陵墓的选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天人合一;美学

0 绪论

《老子章句》曰:“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老子《道德经》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根源。古代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说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谐共生,这也反映在古代的建筑中。例如,北京城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来建造的。紫禁城正对着紫薇星,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中国古建筑的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

1 《考工记》中“材美”“工巧”的现实意义

《周礼·考工记》中明确提出了一种注重内在的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思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有时”指天有季节、气候、时令变化;“地有气”指地理条件有不同,自然规律有差异;“材有美”指材料有自身材质的美,“工有巧”指人的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娴熟有技巧。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四者有机结合,就可以产生好的设计作品。这是一种“大”的设计思想,“和”的设计观念,一种“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设计观。这四条原则不仅适用于设计制作优质工艺美术产品,而且在普遍的设计中也具有参考作用。事实上,我国数千年的艺术传统,正是完全体现了这些原则。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材料美,是指那些给人以美感的不同质地、纹理、色泽,要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要在加工的过程中体现一个“巧”字。中国传统造物观中的“材有美”“工有巧”对设计匠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匠人不但要有手上技巧还要懂得材料与设计的完美结合。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建筑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框架结构的技术体系之上。一直十分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从椽、檩、梁、柱到基础的结构力学传承,关系非常清楚。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纯粹装饰的构件是很少的。中国建筑的装饰,其造型形式与结构功能、构造要求紧密结合,具有实用价值,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例如,木构架构件中的梁、枋、檩、椽等,结构清晰合理,它们担当着装饰作用,造型精巧。古建中的斗拱,不仅装饰了屋顶,使屋顶与柱子之间良好过渡,且间接表达了封建制度的等级差异,更主要的是它成功地把屋顶的力向外延伸,起到了承托屋顶的作用。

2 以天坛为例阐述“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古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自然。在中国古建筑文化中,建筑是世代中国人与大自然不断“对话”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合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北京天坛在祈年殿的设计中,殿顶周长三十丈象征一个月三十天,外层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十二个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中二层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内藻井下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殿内二十八根大柱,还代表了二十八新宿。圜丘圓顶的直径全为奇数,为阳数,台阶数皆为九的倍数,象征九重天的意思。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的圆顶和方形地基象征着“天圆地方”。最为突出的祈年殿的三重檐的颜色,上檐为蓝色象征天,中檐黄瓦象征地,下檐绿瓦象征万物。可以说,历经百年的天坛堪称中国古典建筑组群的典范。天坛内的建筑和布局设计已不仅仅满足功能的需要,更充满着对“天”的认识和寓意,充分说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建筑的深远影响。

中国的古建筑,是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建造的。即便是高大壮丽的宫殿、寺观,尺度虽有扩大,但也有所节制,给人的是一种亲和感。就拿天坛建筑来说,充满着理性思维的建筑构图,尺度虽然比一般居室有所扩大,但是洋溢着神圣般的宁静与自然,不使用过多建筑,而是采用超大规模的占地面积和绿化,突出环境的宏伟壮阔。中国古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井然有序的空间营造。它的创作来源是现实生活,以大众的理解力为审美标准,进而深入到人的内在情感;以一定的象征手法,去表达特定的情怀,从而构成了中国古建筑的“伦理”设计观。就天坛建筑的用色而言,蓝色象征天,黄色象征地,绿色象征万物,七星岩象征北斗七星。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在建筑上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设计观。

3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空间创造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记载:“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运用在建筑上,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建筑室内外,有墙、有工具、有摆设的地方是给人提供便利的,而被墙围合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空间才达到它作为房屋作为建筑的作用。这“有”“无”的关系也就是让我们建筑师注意到“虚实”的对比变化,以人的行为方式为出发点,更好地关注到人和自然的互动,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更好地展现设计中的技术美、材料美、功能美。

建筑无论大小,总是一个有形的实体,同时建筑又是构造出来的一个或大或小的空间。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这个空间不是单一封闭的,而是延续的时空序列。建筑的整体空间的构成,是先将地基上的室外空间分隔成小块,将各个不同性质的室内空间组成单元,呈现出由许多小块实体组合构成的平面空间形态即院落,整体的平面空间,通过建筑群体的多层次的分隔、过渡、转换,形成有节奏的流通、连续的组合空间形态。

因此,中国传统建筑的立面多同时具有二重性,既是房的外又是院的内,而室内空间很少被处理成一个封闭的中心,其进深相对浅,片面简单,不形成深邃而复杂的空间结构,从而容易将人的注意力转向室外,门窗等构件的造型和设置,形成了室内外空间的微弱割断关系,甚至包括家具陈设等,都将人的视线引向一面或数面与室外相接的界面,通过不同程度地向外敞开的辅助性或从属性的建筑,如廊、庭、厢等形成室内外互为过渡的中介空间。这些古建中虚实的交叉运用,正是将室内与室外联结成一个整体,不割裂自然,不孤立建筑,这也是中国古建筑天人合一的一大体现。

4 结语

中国古建筑没有遥不可及的尺度,没有条理不清的结构,没有节奏模糊的序列,没有百思不解的装饰,也没有不可理解的造型。它要求建筑的空间比例、组合方式、装饰手法都是人所能理解的,所能接受的。但这种人的尺度又不仅限于外在的表现形式,还要求深入到内在的情感蕴含;不但要唤起受众的心理感受,尽量赋予特定的伦理内涵,还要运用一定的象征手法,发挥出特定的浪漫情怀,这就是中国古建筑所表达的“美”。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生活美学馆
纯白美学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