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设计之突围

2016-11-20陈璐

艺术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创新发展

陈璐

摘 要: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以“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闻名于世,而“中国创造”一词却鲜少人知晓。“设计”一词也是在近30年才在中国兴起。中国现代设计建立在外来文化引进的基础之上,只有从单纯的模仿、学习转变为具有中国独立的设计思想,才是中国设计的发展、创新道路。

关键词:中国现代设计;外来文化;发展;创新

1 中国设计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没有“设计”一词,改革开放后,经济崛起,设计才开始发展。这是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决定的。中国现代设计以新人的姿态跨进世界设计大军中。可以说,中国当代设计是一个低起点的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我们不得不说,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设计”一词已经耳熟能详,但“设计”一词基本上还是“不接地气”的,被大众供于庙堂之上的。人们对于“设计”的含义和“设计”与“艺术”的区别依然很模糊。

中国设计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设计逐渐变成商业销售的手段。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无法放慢脚步思考,科学技术与道德培育的不平衡导致人们缺乏幸福感,中国当代设计师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挣扎。也有部分设计师在设计的洪流中迷失了方向,从他们的设计作品中不仅能看到他们自己对设计的迷茫,也表达了大众对设计的迷茫。

2 中国设计哲学

自古中国文化举世闻名,积厚流光的华夏文化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瑰宝。中华传统精神的美和文化深髓的美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我们不应被表层的视觉符号形式和纹样所绑架,应该真正寻找中国人对美学深层的理解,也就是中国文化、思想、哲学甚至是宗教,这些东西阐述的才是我们对美的精髓真正的理解。只有这样,文化才能得以真正的傳承。创新就是把内在的美与外在的美,也就是把中西方的点、线、面的美结合起来。

当下中国设计更多地遵循的是西方的美学标准,笔者认为一味地遵循西方美学的观点是的。更应该呼吁中国设计师回归东方美学的视点,甚至是中国美学的视角,用中国美学的视角来做关于中国的设计。回归自己的哲学标准,回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国设计应更多追求内在美,追求一种超越具体形态的美;应该契合本土文化,符合本土性格。中华文化自古讲求天人合一,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讲究与本我对话、与自然对话、与内心对话。中国设计应该是探索生命哲学的设计。

3 中国设计之突围方式

3.1 中国设计应该如何面对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各地区的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不同地域文化的互动,为中国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传统设计文化与现代设计文化的冲突。如今都市高楼林立、霓虹闪烁,充满了现代文明欣欣向荣的气息,也透露出现代设计文化的气息。有些设计貌似是与传统相结合,而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在呼吁“中国设计”。但更多的是设计师并没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思想精髓的内涵,也就谈不上把这些文化内涵升华为优秀的文化作品了。

所谓面对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主要讨论的是指导实践的发展观思想。设计文化的发展需要发展观的指导、协调。“和而不同”思想遵照从整体上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整体系统思想。只有正确的认识才可以让中国设计在全球现代设计文化的浪潮下,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以及与其他设计文化的最优相处模式。

面对这样的冲突,应该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即多样性原则。“和”和“同”是不同的概念。“和”是诸多异质成分的多元,合即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一元的、同质事物的叠加、简单的同一,不可能产生新质的事物。“和而不同”不仅切合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背景,并且也是实现中国设计向前发展的条件之一。因为每一种设计文化都具有它的特质,都是来自不同地域,也都是植根于本土文化的结晶。

3.2 构建中国现代教育体系

从事设计的人员多以高等院校学生、设计师、设计人员为主。一些作为设计师“摇篮”的高等院校在利益的驱使下,不考虑教学条件是否具备,不成比例地大量招收学生,致使很多低水平、低文化素质的考生进入设计人才培养领域,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我们不加以警觉,若干年后会有大量低水平的设计专业毕业生进入设计界,使得水平本来就不高的中国设计界被进一步稀释。而设计教育水平的不均衡也是导致我国设计界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无节制的“抄袭之风”。“抄袭”即所谓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并不是一个完全贬义的词。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行业的起步必然首先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借鉴的过程。但如果一个国家把这种借鉴当成一条“捷径”长期走下去,缺乏创新,那么这个国家的设计就无法生存下去,就更不用说发展壮大了。

中国设计的发展仅仅依靠发展观的指导是不够的。中国设计要想冲出重围,必然要靠拥有独立思想人格、较高审美能力的设计师。这首先就涉及了设计师的培养,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是台湾设计教育体系,其采取两个有效的措施:一是控制专科数量增多、提升专科办学质量;二是组建本科专业技术院校,提升技术院校的办学水平。

第一,回归“精英教育”的模式。如今的设计类教育,招生院校的规模不正规,甚至有些学校并不具备办学的条件和师资力量,但由于设计类招生收益巨大,因此众多学校纷纷进行招生。因此,应该调整办学思路、避免一窝蜂地扩大招生,应将办学质量放在第一位,以培养优秀设计类学生为目的,培养设计类精英为最终目的。

第二,改革招生制度。艺考在众多学生及家长的眼中,是迈进大学的“后门”,这是由于艺术类招生文化水平低,艺考相对于普通综合文化考试考生的分数线较低。因此,应将招生分数线统一,变革堵死“读书成绩不好”的学生进入大学的“后门”,使“艺考热”降温,从而堵死一些专心赚取学费的院校的财路。

第三,打造有特色的专业。国内已有的艺术设计以及其他相关设计教育专业来说大都相似,并且划分结构不够合理,众多设计类院校缺乏专业性强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缺乏系统和专业知识的教授。因此,我国应当系统地划分专业学科,补充师资力量,打造有特色的专业。

只有从源头上构建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新时代的设计人才,才能实现中国设计的发展。

4 结语

想要做“中国设计”,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将中国传统的造物精神融入作品中。符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才是“中国设计”。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每一个成功的创造同时都伴随着许多未能如愿的努力,如果我们能够照亮那些被人们忘却的历史,无边的黑暗中会有多少智慧的遗骸。”如果说如今我们试图抓住关于美好的中国设计的未来的理想,我们能对中国设计甚至是人类生活的前进探索作出努力,我们就能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彼得·多默(英). 1945年以来的设计[M].梁梅,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2]蔡元培.美术的起源[A] .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C].海南:海南教育出版社,1987.

[3]杭间.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创新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