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西音乐家维拉—洛博斯的钢琴作品
2016-11-20周铮
周铮
摘 要:维拉-洛博斯的钢琴作品为现代钢琴文献作出了极重大的贡献。在这些作品中,节奏的运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维拉-洛博斯在各方面都要独树一帜,细心避开各种陈规旧律,远从早期钢琴作品起,他就表现了独创性。
关键词:维拉-洛博斯;钢琴;作品
虽然维拉-洛博斯不是钢琴家,更不是技术精湛的演奏家,但他所写的钢琴作品却为现代钢琴文献作出了极重大的贡献。应当指出的是,作曲家在这些作品中,从各方面使节奏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我们可看到,从形成了他独特特点的《非洲舞曲集》开始,作曲家在名目繁多、各式各样体裁的作品中,对节奏这个问题一直是关心的。维拉-洛博斯在各方面都要独树一帜,细心避开各种陈规旧律,远从早期钢琴作品起,他就表现了独创性。作曲家在钢琴曲《儿童之家》第一号中开始运用民族音乐;之后,特别是从1920年起,完成了《卡勃克罗传奇曲》后,维拉-洛博斯更加坚定地走上这条创作道路。
三首《儿童之家》组曲在维拉-洛博斯的钢琴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巴西儿童歌曲的启发下,作曲家在《儿童之家》第一号中刻画了特征各不相同的玩具娃娃,在第二号中描述了各式各样的小动物,在第三号中介绍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组曲《儿童之家》第一号由八首乐曲小品组成。乐曲一开始通过描绘性的节奏,使我们感到一个脆弱的《小白娃娃》(Branquinha)也就是一个白瓷娃娃的到来。这个白瓷娃娃由一支旋律性的曲调表达,它出现在第十五小节中,她可爱的童声柔和而动听,使人神往。但作者突然把我们带到《花园中的欢乐》(Alegria na Horta)的气氛之中,以便再回到先前的主题,它这次高两个八度,很有表情,富于歌唱性,以较活泼的(meno mosso)速度奏出。
《小白娃娃》与用硬纸板做的《褐黑娃娃》(Moreninha)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那个白娃娃是娇弱而温顺的,这个黑洋娃娃却是果敢、机灵而倔强的。从第三小节开始的旋律中可以感觉到这些特点。之后,在低声部出现了接连不断的音响,好像愤怒的顿脚。在第39小节中,原先的主题在另一个调性中出现作为结尾。整首乐曲结束时,最后几个琶音与和弦非常富有表情。
陶土制的《印欧混血娃娃》(Calilinha)大特点是十六分音符和三拍子节奏的音型。这首乐曲是低声部以锣声伴奏的土人舞曲。旋律清晰,然而略带喊叫声,像印第安人唱的小调那样,旋律线用和声手法发展着,经过几次转调,逐渐消失了。
《黑白混血娃娃》(Mutatinha)是用橡胶制成的,她和她的标题完全符合。这个娃娃绝妙的弹性是通过倚音和有趣的三连音节奏而成功表现出来的。这首曲子中的旋律与另外几首相比,可能不那么讨人喜欢,也许是写得太拖沓了。
木制的《小黑娃娃》(Negrinha)节奏是这样新颖而美妙,以致这首乐曲的旋律线几乎使人難以察觉。这只娃娃只会单调地爬行。她既不唱歌,也不跳舞,但她行走时的奇异节奏却使人神往。
被遗忘在某个角落的《小穷娃娃》(Pobresinha)正在东张西望。在低声部出现了一连串单调的和弦;旋律中有几组三连音,八分音符一个接着一个,有力而突出地(sforzando)进行着。《小穷娃娃》这首乐曲给人留下了令人不快的空虚的印象。
《节奏!节奏!》仿佛丑角在叫喊。看来,这个丑角的唯一愿望就是以均匀而枯燥的敲击声突然取代清晰的旋律,以致使我们的听觉感到不堪忍受。可以这样想象,锣声使玩具店老板发狂,他抓起槌子,要把丑角的头打破。听众至少可以在这首曲子的最后一小节听出这一点。用破布条缝制的娃娃——《女妖》(Bruxa),写得并不使人特别感兴趣,但可以清楚地想象到她骑着掸子翱翔和吓唬孩子们这些情景。
献给阿利纳·冯·贝伦特森的组曲《儿童之家》第二号的音乐充满不谐和音,是无调性和多调性的。供技巧高超的大师演奏的这首第二组曲中,充满了钢琴表演艺术领域中五光十色和令人神往的绝招。仅存手稿的第三组曲不太出名,而且也不怎么重要。
作于1920年,鲜明地表现出民族特点的《卡勃克罗传奇曲》,毫无疑问是维拉-洛博斯最受听众欢迎的一首乐曲。从一开始的几小节起,听众就被这首作品中的一种特别气氛——某种不可名状的悲痛和深沉的忧郁所吸引。忽然出现了卡勃克罗族精神那样富于幻想和凄凉心情的基本主题。主题立即很轻地加以重复,把我们带到《传奇》本身之中。在感情外露的更活泼(Piumosso)的乐段之后,基本主题重现了一次。于是,又回到了乐曲一开始时的那种隐秘的气氛之中。
钢琴独奏曲《粗糙的诗篇》(Poema úmido)写于1921到1923年间,1932年配器成为钢琴与乐队演奏的作品。这首作品是巴西钢琴文献中最宏伟的乐曲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有意识地描绘安瑟·鲁宾什坦的音乐肖像。必须指出,虽然维拉-洛博斯刻画的是一位波兰音乐家的肖像,但他却赋予自己的作品以巴西的特点,甚至还采用了土著的旋律。尽管结构庞大,乐思略嫌过多,但它的色彩极其丰富,给听众留下了自发力量的印象。《诗篇》以左手弹奏的一支森严的旋律开始,右手弹起了另一只旋律与之相呼应。这两支旋律可以被看做是这首作品的基本主题。它们的动机明显地出现在整首作品的各个乐段中。最后几个小节中,用右拳在毗连的(A、B、C)三个琴键敲击四下,乐曲的音响强度达到了惊人的顶点。为了补充这种强烈的音响,并有利于形成粗犷而野蛮的效果,维拉-洛博斯考虑在整首乐曲中一直使用踏板。他所要的这种效果是达到了。
套曲《锡朗达》(Sirandas,又名《轮舞曲集》)在作曲家的全部钢琴遗产中受到特别重视,它的各首乐曲都具有丰富多彩的音响变化与自然的巴西色彩。尽管《我曾到过托罗罗》(Fui no Tororo)、《瞧瞧这只小鸟吧!》(Olha o Passarinho)和《我的天哪!》(Domine)技巧华丽,但作曲家在这几首作品中巧妙地采用了儿童歌曲来形成某种温柔而脆弱的印象,其特点是和声及节奏变化丰富多彩并略带不协和的色彩。这里采用儿童歌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加以改变,像在天真的《来自赫苏斯的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Terezinha de jusus)中那样;有时全部直接采用,像在《喔唏!喔唏!小鸟》(Xo,Xo,Passarinho)中那样;有时加以各种变奏,像在《找针》(A Procura de uma agulha)中那样,按照AB-AC-AD的图式展开。所采用的主题中,有些是陌生的,如歌曲《多么迷人的眼睛》(Que lindos Olhos)中的动机和《来自金谷的画家》(Pintor de Canay)中的曲调,都较平庸无味。此外,《小家伙,咱们一起爬过这座山吧!》(Vames atras da serra,Calunga)中的主题犹如交响作品中的主题。
维拉-洛博斯晚年很少写作钢琴作品。虽然他在1945至1957年之间曾写了五首钢琴协奏曲,但作于1936年的《巴西套曲》却是他在钢琴领域中的最后杰作。还是那句话,维拉-洛博斯在各方面都要独树一帜,细心避开各种陈规旧律,虽然维拉-洛博斯不是钢琴家,更不是技术精湛的演奏家,但他所写的钢琴作品却为现代钢琴文献作出了极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