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的演奏解析

2016-11-20马家鑫

艺术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尼诺夫拉赫玛前奏曲

马家鑫

摘 要: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在俄罗斯艺术领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20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风格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其音乐创作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歌剧、交响乐、合唱等,其中钢琴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他的钢琴创作过程中,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奠定了他在俄罗斯艺术领域的地位,代表了他的钢琴创作风格。本文主要对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奏曲的演奏风格和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演奏风格;演奏技巧

0 引言

在西方音乐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是西方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音乐实现融合与交接的过程。对于俄罗斯而言,这个时期内该国的音乐领域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印象派以及现代音乐流派成为音乐领域中的主流,而拉赫玛尼诺夫就是俄罗斯音乐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坚持浪漫主义风格的创作,被认为是坚持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后一位旗手。他的音乐创作大多继承了俄罗斯传统古典音乐的风格,在旋律上吸取了俄罗斯民歌的特点,与印象派和现代音乐流派之间有很一定的区别。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创作十分丰富,不仅有歌曲、钢琴,还有歌剧、交响乐等,但最著名的还是他的钢琴创作,其钢琴创作融合了多位著名音乐家和钢琴家的特点,如柴科夫斯基音乐中的抒情性、塔涅耶夫等人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肖邦钢琴作品中的诗意、李斯特音乐中的炫技,都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与统一,给人一种不一样的音乐体验。《24首钢琴前奏曲》是他钢琴作品的代表,很好地体现出了他的钢琴创作风格,其中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创作理念和艺术观念,这部作品也奠定了他后期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地位。在当前的钢琴艺术研究领域中,《24首钢琴前奏曲》依旧是研究的重点,是很多学者对钢琴艺术中浪漫主义风格进行分析的载体。

1 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背景

1.1 前奏曲的发展

前奏曲是钢琴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置于某一乐章、数个乐章或一部大型作品之前的器乐乐章。前奏曲也常常应用在歌剧中代替序曲,前奏曲的曲式一般都很自由,是从剧中取材得到的音乐。前奏曲的创作应该追溯到15世纪和16世纪,当时是用柳特琴或键盘即兴演奏的开始曲,主要是用来活动手指以及对乐器进行调试,为后面的弹奏做准备的,因此具有即兴、短小的特点。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到17世纪和18世纪时期,前奏曲的形式和风格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常作为组曲的第一乐章或赋格的引曲,音乐奇才巴赫对前奏曲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他在前奏曲发展的基础上,将前奏曲与赋格这种形式的音乐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到巴洛克时期,前奏曲还没有形成独立演奏的曲目,只是作为曲子的前奏存在,但事实上,巴赫创作的前奏曲已经不再是引子,而是超出了引子这个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发展到19世纪上,前奏曲这种形式的音乐渐渐淡出了钢琴和音乐创作领域中,直到肖邦的《24首钢琴前奏曲》的诞生,才将前奏曲这种曲式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而且肖邦的前奏曲创作让前奏曲成为一种独立的钢琴曲题材。

1.2 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背景

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钢琴创作对于俄罗斯的钢琴艺术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19世纪末,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24首钢琴前奏曲,对肖邦的24首钢琴前奏曲进行了继承,但是在调性上并没有呈现出规律的特征,其作品不是即兴的,有一种沉闷苍凉的感觉。从内容的角度来讲,这些曲子容易让人思绪飞扬,随着音乐的变化让人感觉进入到了草原、雪景中,同时,还可以听到心灵倾诉的声音,听到凯旋的声乐,听到命运抒情的声音。从音域的角度来讲,拉赫玛尼诺夫在进行24首前奏曲创作的时候,对钢琴的音域特点进行了充分地利用,呈现出一种宽广的音域特点。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前奏曲的创作契合了俄罗斯的社会现状。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时,俄国的社会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革命,他们的音乐创作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当时是西欧地区音乐创作的鼎盛时期,浪漫主义在西欧国家盛行,但是俄罗斯的音乐创作刚刚起步。所幸的是,此时俄罗斯实行了开放政策,西欧的文化开始进入俄罗斯,一些优秀的钢琴音乐家的作品也开始在俄罗斯广泛流传,在这一时期,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很多钢琴曲,其中#c小调前奏曲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24首前奏曲中的第一首。《钢琴前奏曲》Op.23和Op.32是拉赫玛尼诺夫在19世纪初创作的作品,这段时间他的音乐创作很顺利,而且他还与萨婷完成了婚礼。这个时期成为他音乐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当时他正好结束了在美国的表演,回到俄罗斯定居生活,在俄罗斯安心进行创作,24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一共经历了十八年的时间,而这十八年正好是他人生中音乐创作的高峰时期,因此可以说这24首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生涯的缩影。

2 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2.1 旋律特点

旋律是音乐艺术的关键与核心,西方音乐带有一定的立体性,拉赫玛尼诺夫认为旋律是音乐的“首要因素”,对音乐作品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24首钢琴演奏曲而言,其主要旋律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大和弦式旋律,拉赫玛尼诺夫在进行钢琴创作的时候很喜欢使用厚实、丰满的大和弦来奏出音乐的旋律。这种创作方式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音乐体验,有的时候是气势磅礴的,有的时候是抒情动人的。第二类则是螺旋式旋律,顾名思义这种旋律是一种以某一个音为中心扩散开来的一种音乐形式,在一个音域内反复萦绕。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前奏曲的旋律呈现出一个规律,即从低音开始,不断往上盘旋、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又返回来,形成了一种螺旋形,好像在起伏和波动,给人一种惆怅、紧张、萦绕的感觉和氛围。

2.2 节奏特点

节奏在音乐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乐曲的风格形成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人们往往能够从节奏中分辨出音乐的风格。节奏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参数,一首音乐作品的节奏可以反映出很多问题,在钢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节奏的改变会影响曲风。不同国家的音乐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往往都会与本国的民族音乐特征进行结合,从而使钢琴作品体现出丰富的民族感,在节奏上融入了民族或区域性的节奏,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不同民族的特色。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前奏曲也体现出强烈的而民族感,因为在节奏的创作上他采用了民间舞蹈的节奏,想要给人呈现一种欢快、热闹的感觉。俄罗斯民间舞蹈本身就是一种热情的舞蹈,在音乐创作中应用这种民族元素,可以很好地將人带入到一个热烈的氛围中。比如《g小调前奏曲》就是融合了民间舞蹈与俄罗斯的歌唱旋律于一体的作品,在作品开头有一种积极亢奋的感觉,气势磅礴,让人感到十分激动。这正是因为拉赫玛尼诺夫采用了俄罗斯民间舞蹈节奏的原因,他将密集的节奏与大量的跳音融合在一起,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热烈的气氛,同时到中间的时候又回到一种优美、抒情的旋律上,节奏比较舒缓,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带来十分美好的听觉享受。

与《g小调前奏曲》相对的是《d小调前奏曲》Op23-3,这段曲子带有明显的民间舞蹈风格与古典风格,有一种明显的古风气质,在中间部分其速度比较缓慢,有很明显的仿古倾向,同时也融入了一点民间舞蹈的感觉,将民间舞蹈的那种跳跃性体现在节奏上。另外,在运用跳音的时候也增加了乐曲的幽默感,使得作品表现得更加轻巧和精致。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一味地去追求高雅的风格,相反,他在进行钢琴创作的时候,积极融合了仿古与民间舞蹈的因素,使得作品显得与众不同。从整体上来看,拉赫玛尼诺夫在进行钢琴艺术创作的时候很喜欢使用短句累积的方式,而构成长句是一种比较独特的音乐句法,使音乐作品带有一种动感的感觉。

2.3 和声

和声是西方音乐作品中的关键,拉赫玛尼诺夫在钢琴创作的过程中采用了浪漫主义风格,仍以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为最基本的和声材料。同时,他还很好地继承了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很多作曲家采用的“变音体系”的技法。更重要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在这种技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编,使用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色彩性技法,对于传统的浪漫主义形式进行了突破,在前奏曲中出现了很多色彩性的装饰和弦,同时,他还会使用一些不同级的和弦来营造一种变幻的感觉。拉赫玛尼诺夫在前奏曲的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近现代和声技法是有限的,前奏曲Op.32是他在访美之后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体现出了他探索传统和弦与现代和弦之间的关系,《降b小调前奏曲》Op.32-2中段第25小节起是全曲的高潮,这里对强拍进行了强调,而且根音连续出现了三度下行,第四拍是小三和弦,与前后的色彩形成了強烈的对比。Op.32的《f小调前奏曲》和《B大调前奏曲》则使用了平行和弦,而且出现了多层次结构。

3 拉赫玛尼诺夫24首前奏曲的内涵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创作过程中,其整体的风格往往体现在意境上,意境与情感有很大关系。音乐与生活是分不开的,音乐就来源于生活,生活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多丰富的素材,音乐作品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变得更加有韵味。音乐体现出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是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载体,只有投入了情感的音乐才是动人的音乐,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4首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对于他的音乐创作风格是一种很好的浓缩和体现,在这些作品中,很好地体现出了浪漫主义风格,也彰显出他作为浪漫主义最后“守夜人”的特征。拉赫玛尼诺夫有很强烈的民族情怀,这种带有俄罗斯风格的浪漫主义成为他创作的情感支柱,因为俄罗斯本身就是横跨亚洲与欧洲的,因此这个国家的艺术和文化受到了西方和东方的双重影响,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过程中,使东方的意境美与西方的悲剧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意境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个重点,这种意境往往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音乐作品的语言是体现意境的很好的载体,对于乐曲而言,旋律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节奏感,语言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语言是歌曲的重点,只有歌词与旋律的结合,才会使得乐曲的意义更加明显。钢琴音乐是一种纯器乐形式的音乐,是比较抽象的音乐,但是其中的意境又是十分丰富的,钢琴音乐中的意境也就油然而生。

拉赫玛尼诺夫所处的时期正好的俄罗斯的半封建时期,与我国古代的很多艺术家的处境有些相似,他的精神世界也十分丰富,但是由于社会限制并不敢大胆地表达出来,反而有一种含蓄、委婉的情绪在里面,所以在聆听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恍惚好像在梦境中的感觉。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前奏曲中,大多数作品的主旋律都有一种萦绕不散的感觉,而且在不同的织体的“陪伴”下,这种萦绕的感觉更加明显,给人带来幻想的空间,在这种优美的音乐的搭配下,我们好像看到了辽阔的草原,看到了广袤的雪景,看到了雪的融化,看到了雪水融合在一起,汇成小溪向远方流去的感觉,这种意境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需要从音乐中聆听,从音乐中感悟。

4 结语

音乐是净化心灵的载体,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不仅强调精神内涵,同时还强调音乐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音乐领域中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也是浪漫主义的守护人,钢琴创作是他音乐创作的主要方向,在钢琴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了十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俄罗斯民间特色。24首前奏曲是他创作成熟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很好地反映出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创作风格,其中的演奏技巧和内涵都是值得研究的。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很纯粹的东西,音乐创作就是融合自然、情感之后产生的一种载体,从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中体现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焦奕博.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孟静.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的解析与演绎[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时江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创作与演奏的相互作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9).

[4]易川洋.对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OP.23和声分析[J].黄河之声,2008(10).

[5]周昌印.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分析[J].音乐时空,2014(24).

[6]车新春.俄罗斯的浪漫情怀——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奏曲[J].音乐生活,2011(12).

[7]刘璐.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特征[J].大舞台,2015(06).

猜你喜欢

尼诺夫拉赫玛前奏曲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钢琴前奏曲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