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11-20刘一峰
刘一峰
摘 要:在具有女子学院特色背景下的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应符合时代背景、政策变化及学科特色,探索培养具备创新实践、设计实战能力以及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多样化创新型人才。本文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重点阐述湖南女子学院对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情况以及教学改革的突出成果与措施。这对于国内女子特色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跨学科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改革与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艺术设计;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21世纪是信息革命的时代,也是艺术设计创新的时代。在以印刷业主导的静态图文信息传达为主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动态性、交互性图文信息设计的比重越来越大。[1]现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对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
1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是指富有强烈创造意识,具有开拓精神,对社会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拥有创新的精神意志,还应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并且能在某领域掌握丰富而扎实的知识,以及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社会精英。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其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育方法和教学设计等。培养目标是依据办学目标及专业定位而确定,集中体现了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2,3,4,5]专业定位要与人才培养模式一致,以湖南女子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它的专业定位是立足湖南、顺应国际国内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努力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办成以系统的视觉传播专业基本理论为基础的、以设计创新、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交流沟通能力为主要特色的,与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校内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以培养创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为目标的省级重点专业、学科。
2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
2.1 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课堂当中教学注重的是定向思维,与当前提倡创新精神的社会发展趋势严重不符。当前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设计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的培养。增加相应的思维训练课程,对学生的联想、组织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以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项设计比赛等社会活动,让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当前市场需求接轨,能够运用既有知识与实践经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措施,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为适应多学科交叉和多样化人才需求的新形势的要求,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设计系紧紧抓住学校综合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与信息、数字媒体、软件、人文等学科开展包括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共建等方面的合作,提出文科背景下跨学科、多样化的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6]
2.2 课程结构改革
高校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因素,建立科学而健全有效的课程体系是创造社会所需人才最为重要的环节。近几年湖南女子学院将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3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改革
为努力建设教学应用型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湖南女子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以赛促教,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实现人才的多样化培养。一方面通过选拔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主性,树立竞争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把组织学生比赛与训练学生技能结合起来,融赛于教,以赛促教,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2014年开始实施以赛促教,每年提倡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竞赛,包括各类专业性的设计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活动。通过学生作品竞赛、科技立项和导師助手等载体,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将学生创新教育、课程教学与作品竞赛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和竞赛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奖100余项,其中获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一等奖两项,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铜奖,荣获2015年“湖南之星”“中南星奖”设计艺术大奖金、银、铜及优秀奖共计40余项,课外科技立项多项,其中两项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
2.4 教学资源配置改革
在教学资源上,加强与外界沟通,引进先进设备。目前实践课程是艺术设计类教学的重要课程,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必然要比一些静态课堂教学对于资源的要求高。因此,在进行教学资源配置改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教学资源应由校内向校外发展;资源开放应由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开发;资金投入应强调全面的社会化合作。在传统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中教学资源捉襟见肘,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作用,其实,在高校师生当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与社会关系网络,由专业合作到院系合作,再进一步发展为社会的多元化合作。只有将教学目标严格把握好,构建多渠道实践课程教学资源的方向是十分可行的。[7,8]
3 结语
近年来,我们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充分发挥湖南女子学院浓厚的女子特色院校及相关学科优势,以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及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实践和设计实战能力的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明兰,廖建军.数字化时代视野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3(Z1):150-152.
[2]侯丽霞.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3]邱裕.论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大家,2012(6):229.
[4]张新宇.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高教与经济,2010,23(1):37-39.
[5]韦宇航,陈群.目前地方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和改革探索[J].现代交际,2010(8):155-156.
[6]江韶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初探[J].包装世界,2011(4):76-77.
[7]沈应平,梁勇.充分利用优势学科资源的综合性大学美育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6):82-83.
[8]李佳,江韶华.高校艺术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研究[J].包装世界,2011(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