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逝世人物

2016-11-20说明人物按逝世时间排序

中国戏剧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家剧目

(说明:人物按逝世时间排序)

陈伯华(1919年3月~2015年1月30日)湖北汉剧旦角,一级演员。历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8岁走上学艺之路,进入“新化科班”学花旦,15岁以“筱牡丹花”的艺名主演《霸王别姬》《风尘三侠》名噪武汉三镇,1962年担任武汉汉剧院院长。代表作有《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198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她“汉剧艺术大师”称号;2004年荣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

张巧珍(1945年~2015年2月6日)楚剧表演艺术家。13岁从艺楚剧,50余年来主演过百余部剧目,开创了楚剧“张派”艺术。她主演的《追报表》《蝴蝶杯》《李双双》《荞麦馍》《绣花女》《罗帕记》《悠悠柳叶河》等剧更是家喻户晓,很多唱段成为楚剧经典,广为传唱。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传承人。

王则昭(1923年~2015年2月7日)京剧表演艺术家。九岁师从韩富信、艾连奎学艺,十岁即登台演出。14岁入西安夏声戏校,16岁成为西安“世界舞台”主演。1949年在兰州参加西北军区文工团,后拜谭小培先生门下继承“谭派”衣钵,并拜余派名宿张伯驹先生为师,学习钻研余派艺术。1951年在北京成立“新声京剧团”,1956年到天津任建华京剧团团长。她祖谭宗余,博采众长,高腔神完气足,中音运用自如,低腔苍劲浑厚,听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大方。擅演剧目有《大探二》《四郎探母》《红鬃烈马》《洪羊洞》《李陵碑》《文昭关》《将相和》《伍子胥》《战太平》《失空斩》《珠帘寨》等。

宋凤仪(1928年~2015年2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1949年5月至1950年6月,在华北大学第三部学习。1952年加入新成立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担任演员,塑造了《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小井胡同》中的春喜等人物形象。宋凤仪酷爱戏剧创作,她编写的话剧《张灯结彩》由河北话剧院上演,并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2014年,由她创作的话剧《理发馆》在首都剧场上演,扎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对当代题材的准确把握,使其获得中国话剧金狮奖最佳编剧奖。

吴思谦(1942年~2015年2月14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一级演员。1959年分配到武汉汉剧院工作,曾主演过《义责玉田》《卓文君》《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江姐》《骄杨》《花木兰》《卓文君》等剧目。《义责玉田》获武汉市1981年中青年演员会演表演一等奖和湖北省首届中青年戏曲演员比赛二等奖。

隆学义(1941年~2015年2月23日)国家一级编剧,重庆剧协副主席。代表作主要有川剧《金子》《鸣凤》;话剧《河街茶馆》;京剧《江竹筠》《梦蝶》;黄梅戏《雷雨》;广东汉剧《金瓶梅》等。其中川剧《金子》获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第一名;黄梅戏《雷雨》获“2009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以及中国戏曲学会奖、文华大奖、文华剧本奖、首届中国川剧节金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等奖项。

杨薇(1919年~2015年2月26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艺术家。自1937年起,先后在南京抗战剧团、香港中国旅行剧团、中国重庆电影制片厂、中国万岁剧团、国泰影片公司(香港)、香港永华影业公司任演员。抗战时期,她参加到由周恩来、郭沫若、阳翰笙等领导的抗战演剧活动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舞台形象,成为重庆大后方知名的话剧演员。1947年后,她到香港投身电影事业,拍摄了多部在当时很有影响的作品。1950年,她从香港回到大陆,在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任演员。1952年,杨薇随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合并到了新成立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塑造了众多鲜活的艺术形象,如《明朗的天》中的凌木兰,《日出》中的陈白露,《风雪夜归人》中的玉春,《伊索》中的克丽雅等。

马崇仁(1923~2015年3月9日),又名马金仁,父马连良。京剧表演艺术家,主要扮相为京剧净角。毕业于天津戏校,最初学花脸,后来跟随何连涛转为武生,后又改学老生。1957年拜侯喜瑞为师,学习侯派花脸。曾被分到天津建华京剧团,1973年加入天津市京剧三团,直到1996年退休。代表作品有《铁龙山》《捉放曹》等。201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戏曲表演“终身成就奖”。

胡宗温(922年11月8日~2015年4月13日)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安徽休宁人,出生于湖北汉口。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武昌参加抗敌演剧三队,随队在太行、吕梁山区坚持抗日宣传活动。演出的剧目有《打鬼子去》《老三》《一心堂》等,并在《国家至上》《家》与电影《刘胡兰》《雷雨》中饰主要角色。她演技扎实,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造型富有音乐感。她在《雷雨》中饰演的四凤、《丹心谱》中饰演的吴愫心、《茶馆》中饰演的康顺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左胜利(1942年~2015年5月2日)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专攻丑行。从艺四十多年来演出的大小剧目百余本,其中1983年《玉带缘》中的“书童”由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剧;1985年《朱门玉碎》中的“陈知府”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1994年由中央电视台新闻制片厂专门给他拍成专题片“我演丑角”。主演的经典小戏《王小六打豆腐》《瞎子算命》 《张古董借妻》《纺线纱》《瞎子闹店》《闹黄府》《打纸牌》《王老虎抢亲》《蔡鸣凤辞店》等深受广大戏迷喜爱。

张春秋(1926年~2015年5月1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弟子。6岁进戏班学艺,7岁在“喜临堂”戏班学戏,16岁时成为“喜临堂”的台柱子,在江、浙、沪一带小有名气。1951年,加入江苏省京剧团的前身苏南大众京剧团担任旦角主演。1954年,拜师梅兰芳,深得梅先生真传,艺术造诣日深,后来成为梅派的领衔人物。1958年调入山东省京剧团,参与创排京剧《红嫂》,她塑造的英嫂这一艺术形象家喻户晓,张春秋也因此红遍大江南北。1960年《红嫂》进京演出,曾先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08年获山东省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程玉英(1920年~2015年5月19日)晋剧表演艺术家,晋剧程派青衣艺术创始人,嗨嗨腔创始人。10岁时拜晋剧名伶高文翰为师,主要学习须生,13岁时改青衣。16岁时,在师父的帮助下,对晋剧青衣中原有的“那一咦呀嗨”行腔进行改革,创造单用一个“嗨”字的“嗨嗨腔”,使其在晋剧唱腔中正式定型和程式化,成为独树一帜的程派声腔体系。20世纪30年代初,随师在太谷锦梨园与盖天红、三儿生、丁果仙等同台演戏由此风靡剧坛,成为三晋大地上的又一晋剧代表名家。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晋中艺校校长等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传承人。

李宝琴(1933年~2015年5月20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原安徽省泗州戏剧院院长,在苏皖鲁豫拉魂腔界享有“泗州戏花旦皇后”之称。出身梨园世家,自幼随父母学戏,六岁登台,十余岁搭班闯入蚌埠,后加入淮光泗州戏剧团。她嗓音娇亮,以柔为主,善于结合自己的嗓音来设计唱腔,明快中见含蓄,简捷中见委婉,清新的特色让人回味儿无穷。在泗州戏中一直流传:“唱不经宝琴不灵,打不经宝凤不明”,可见其在泗州戏剧界的重要性。代表作有《走娘家》《小女婿》《拾棉花》《罗成逛庙》《《鱼篮记》《丝绒记》等。毛主席赞誉她与严凤英、丁玉兰为“安徽戏剧三支花”。她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首都北京演出的事迹被收入《华夏妇女名人词典》。

蔡志诚(1937年~2015年5月23日)秦腔表导演艺术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级演员。主演剧目有《白蛇传》中的许仙、《梁祝》中的梁山伯、《乔老爷上轿》中的乔老爷、《坐窑》中的吕蒙正、《红色娘子军》中洪常青等。导演剧目数十本,创作改编剧本十数个,大多上演,有的剧目还在省内获奖。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合作演出《打柴劝弟》,此剧曾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1985年扮演的《千古一帝》中刘代一角在全国戏曲会演中获配演二等奖,1992年扮演的《真的真的》中法纳特一角在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中获优秀配角奖。

陈幼韩(1924年10月~2015年6月30日)戏曲美学家,原名陈式琏。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研究员,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从事戏曲美学理论研究40余年。1958年著《试论中国戏曲舞台艺术的表演程式》一书,被作为全国重点理论著作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京剧知识词典》及《秦腔词典》;1985年著《戏曲表演美学探索》一书,被中国戏曲志总部列为戏曲界“十大必读书之一”并被台湾出版界评为“全面建立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的第一部巨著”;1991年著《戏曲表演概论》一书,被作为国家特约重点科研项目出版。

朱琳(1923年~2015年7月7日)话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自幼在京剧班社比较系统地学习过京剧的演唱和表演,为后来在舞台上创造历史人物打下了基础。1937年,参加了进步的抗战戏剧活动;1938年,参加了抗敌演剧队第二队;1939年,参加话剧《家破人亡》的演出,在演出中坚定了从事抗日救亡宣传的决心;1941年,受邀参加新中国剧社《大雷雨》和《钦差大臣》的演出,受到好评;1950年,参加演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钦差大臣》等剧目;1952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有《雷雨》《蔡文姬》《武则天》《推销员之死》《三姐妹》《洋麻将》等作品,成功塑造了五十多个舞台人物形象,被誉为北京人艺舞台上的“一代大青衣”。2007年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

郑忠贤(1936年11月~2015年7月24日)晋剧表演艺术家。1954年3月在山西省晋剧团参加工作,1960年调入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198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专攻大花脸,他不但继承了师傅王艮柱先生激情高亢的风格,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行腔嘹亮、表演入微、程式规范的独特艺术特色。在现代戏、传统戏中成功塑造了众多舞台人物形象,如《明公断》中的包拯,《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打渔杀家》中的肖恩等。1982年曾在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中荣获优秀演员奖。

洛地(1930年~2015年9月6日)民族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史学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文化部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1949年高中毕业即在浙江省文化(处、局)厅所属单位工作,其间1951~1953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专修班学习;1990年在浙江艺术研究所退休。早年从事音乐、戏剧创作。1979年后主要从事民族文艺理论研究,着重于对民族音乐、民族戏剧、词曲的本体构成及其结构研究,兼及古代文史研究。著有《词乐曲唱》、《戏曲与浙江》、《戏弄·戏文·戏曲》、《中国戏曲音乐类种》、《洛地戏曲论集》等,另有《洛地文集》(已出版五集)。

赵组国(1936年1月~2015年9月13日)话剧表演艺术家,甘肃省话剧院一级演员。甘肃话剧事业奠基人之一,曾任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1年考入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1953年毕业分配到西安市话剧团任演员。同年调回兰州,参与了甘肃省话剧团的创建。自1953年至上世纪末,几乎出演了甘肃省话剧团所有剧目,包括《在康布尔草原上》《远方青年》《西安事变》《马背菩提》《极光》《黑雾》等,并在多部作品中担任领衔主演。2010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文艺终身成就奖”;2014年,被甘肃省文联授予从艺六十年老艺术家称号。

谢宠(1925~2015年9月21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1954年至1961年,先后任甘肃省文联刊物《陇花》、《工农文艺》编辑。1961年至1988年任甘肃省陇剧团编剧并退休。代表作有大型陇剧《生死缘》《旗剑雄风》《天麻沟传奇》《异域知音》《玉环记》等。这些剧目先后获得了甘肃省新创剧目调演一等奖、甘肃省剧本创作二等奖,甘肃省新创剧目剧本三等奖等奖项。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艺终身成就奖”。2014年,被甘肃省文联授予从艺六十年老艺术家称号。

周大风(1923年~2015年10月11日)国家一级作曲、研究员、教授。历任浙江省文工团、浙江省歌剧团、浙江省越剧团作曲,《中小学音乐教育》主编,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和浙江分会主席。作品有《采茶舞曲》,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为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荣誉。著有《越剧音乐研究》、《越剧唱法研究》、《小学音乐欣赏》、《周大风音乐教育文集》、《钢琴结构与维修》等多种专著和论文。

花月仙(1922年~2015年11月19日)评剧表演艺术家。生于天津,本名张筠青。6岁开始拜师赵月楼、碧莲花、小杨月楼等艺人学唱评剧,长年与碧莲花、喜彩莲搭班演戏。20世纪40年代初蜚声剧坛。1948年天津解放后,同李福安、王素秋、徐文华、袁凤霞等人共同成立前进评剧剧社,并演出了《兄妹开荒》《宝山参军》《白毛女》《小女婿》《刘巧儿》等现代戏剧目。1953年,从天津调入北京市评剧团担任主演。1958年,随北京市评剧团进入中国评剧院。代表剧目有《珍珠衫》《刘云打母》《桃花庵》《杨八姐游春》《唐知县审诰命》等。1985年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2011年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与宇扬评剧苑颁发的“评剧耄耋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貟宗汉(1940年~2015年11月19日)秦腔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秦腔研究会副会长。工须生,师承马健翎、封至模、苏育民、李正敏等著名艺术家。先后在《打镇台》《赵氏孤儿》《十五贯》《智取威虎山》等剧目中塑造了王镇、程婴、况钟、杨子荣等大批形象各异的戏曲艺术形象,深受群众喜爱。其中,《打镇台》获1960年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优秀演员奖。1993年被评为全省十佳演员。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京剧、蒲剧、昆曲等剧种的表演技巧,丰富了秦腔须生的表演艺术,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在秦腔男声的发声技巧上,大胆吸收京剧须生的吐字和黑头的鼻脑腔共鸣,使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为秦腔男声唱法创出了一条新路,这种创新在秦腔《红灯记》唱腔中发挥尤为突出,被作为研究资料和教材广为流传。

张士魁(1932年5月~2015年12月7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吉林省艺术研究所一级作曲。1948年起在长春市文工团从事音乐工作,1953年调往长春评剧团担任作曲,1985年调往吉林省艺术研究所,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吉林卷》常务副主编。他先后为百余部大中小型剧目作曲,代表性作品有《密建游宫》《杜十娘》《半把剪刀》《蝶恋花》《红杏出墙》等。出版专著《评剧音乐概论》。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待遇,2008年荣获长白山文艺第九届个人成就奖。

蒋星煜(1920年~2015年12月18日)戏曲史家,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华东文化部艺术处干部,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关《西厢记》专著共七种,分别出版于北京、上海、中国台北与日本。著有专著《 以戏代药》、《中国戏曲史钩沉》、《中国戏曲史探微》、《〈西厢记〉考证》、《中国戏曲史索引》、《中国戏曲史拾遗》等10部,主编《辞海》(编委、分科主编)、《中国戏曲·曲艺辞典》(分科主编)、《元曲鉴赏辞典》,改编戏剧剧本《南包公海瑞》、《李世民与魏征》等作品。专著《明刊本〈西厢记〉研究》、《〈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分别获1984年、1999年中国戏剧家协会理论著作奖、国家文化部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家剧目
“贪玩”的老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的养生故事
舞台剧目
“东方皇后”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的人生故事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从表演艺术家牛桂英看晋剧
从表演艺术家牛桂英看晋剧
2013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