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野中上阳花社火发展现状研究

2016-11-20董建琦

湖北体育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代县社火民俗

董建琦

●民族传统体育●

非遗视野中上阳花社火发展现状研究

董建琦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对上阳花社火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研究表明,上阳花社火流传于山西代县、原平等地,是一种再现古代军阵的表演社火,也是一项民俗体育活动,内容形式多样,活动人群多为男性,以中青年为主,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对广大民众具有很强的体育健身价值和教育感染力,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优秀传承人断层等现象,影响上阳花社火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政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传承人延续性较弱;自身传承方式受到限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阳花社火;发展现状;影响因素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众多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与文化意识,保护并传承这些珍贵遗产,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上阳花社火作为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在2011年被列入为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戏剧、舞蹈、民乐、武术、杂技、古代军事布阵等为一体的民俗节庆、祭祀文化活动,主要流传在山西省忻州市的代县、五台、原平、繁峙、定襄等县市。其传承历史悠久,形式古朴、原始,体现了古代军事文化和民间文化特色,堪称古代军阵之“活化石”。如何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这一民俗体育活动加以传承和保护,已成为当前研究重要的使命。本文通过梳理上阳花社火的发展现状,考量其在非遗视野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上阳花社火发展和以及我国古代军事文化活动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1 上阳花社火历史渊源

1.1历史沿革

代县上阳花村古名“阳花堡”,堡内建村,堡外一公里处设寨屯兵,属周朝诸侯国“代国”的军事基地。因年代久远,寨名不详,无法考证,村民皆以“寨营梁”称谓。寨下设车马场,村民俗称“马圈弯”,占地面积约一百多亩,较为平整开阔。

最早的山寨将领是本村的“颖考叔”,人称“大王”,其人生年不详,农历五月十五日是“大王”的生日。八塔村的“周”姓是“大王”的外公家。

周朝从镐京迁都洛阳后,“大王”随军换防至“河南登封”后,被本部将领“子都”暗箭伤命。为纪念桑梓英雄,“阳花堡”人在营寨对面约五百米处建成“大王庙”,每逢五月十五日“大王”生日时都唱戏三天,逢时过节,香火供品敬奉至今。

1.2传承状况

“大王颖考叔”镇守山寨时,传教村民全民习武(相当于现代的全民健身运动)。每逢喜庆时节,皆以演武活动助兴,以至渐进演绎古代各场战役中的故事情节,冠名“社火”。最早的表演剧目是商周时期的“五雷阵”(孙膑与庞涓等人的神话战争故事),后经历代先贤的编、导、传、教陆续加入更多剧目。如:“白蛇传”、“西游记”、“隋唐传”、“杨家将”等传统战争故事。至元朝以后再未加入其它剧目。

上阳花社火的表演性质为健身运动,以拳法、棍法、为主,直至清朝时期“社火”队的传人“杨丁酉”拜师至武师“曹全”名下,学会了很多拳法与多种枪法等功夫,充实了上阳花社火的武艺套路,从此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

上阳花社火的传承性质为言传身教,没有文献记载。能在记忆中忆起的上代传人就是清代的“杨丁酉”,民国时期的“石丑义”,解放时期的“杨草山”,现代的传人是年已八旬的老者“石天保”,皆出于武术世家。“石天保”从十一岁开始接受其父“石丑义”的传教,寒暑苦练,刀枪、拳棒、剑、锏等功夫无一不精。对“社火”中的各个剧目、场记、武打设技、人物造型、战鼓中的乐谱、人物脸谱都有深刻的记忆和见解,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贡献都大于上辈人。

2 上阳花社火开展现状

2.1地域分布

上阳花社火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盛誉,曾多次到各地表演,并受到好评,也曾传播到周边数个乡村,如:代县滩上、上苑、半梁、西沟、三家村等,以及五台县、崞县(现原平)等地的几个乡村,目前,主要活动范围是包括山西代县,原平,五台等几个县在内以及周边的一些乡村。

2.2活动内容

上阳花社火的表演及场记内容包括十三个部分,分别有:

列队:甲乙双方旗帜显明有别,装束各异(根据当日剧目要求着装),分左右两路纵队。队容整洁、气氛庄严,整装待命。

上场:门旗摇动旗铃与鼓乐队答号。号炮(铁炮)三响,金鼓齐鸣,全队跑步上场。队员精神抖擞,旗幡招展,气壮山河,是全队亮相的重要一环。

祭旗:两队对立,门旗上位处备有香案祭品,鸣炮敬香纸,全队敬礼。

双卦队:队员呈双人形式以飞脚亮相,即点名报数检兵过程。随后便走八卦图(亦称双鱼图)。

八卦传丁:圆场后,单列向心圆站立,随战鼓与旗灵指挥,二起脚、旋风、高势收式,全队整齐划一。显示了每战必胜气吞山河之气势。

出征行军:变换队形后,探马出场,队形走珍珠倒卷帘,旋风过兵等花样表演,展示行军途中爬山涉水路途艰险之况。锦旗蔽日,犹如千军万马。这是队形表演的高潮部分。

练兵:行军后变换队形,安营扎寨,随即单出表演,意为练兵。单兵亮相,尽展才艺。武术套路、杂技表演等精彩动作,尽力发挥。

武术套路有:“金刚拳”、“小红拳”、“大红拳”、“杂手”、“混手”、“三门棍”、“杨家棍”、刀术、枪术、鞭竿等。

对垒:两军对垒,将对将的小型战役开始。重在表现武打对练设计的精练程度,精湛、连贯。

双对式套路有:“老八棍”、“掏心棍”、“单刀破矛”、“大刀破矛”、“空手拆招”、“十字锤”、“连环棒对棍”、“开拿”等。

布阵:双对变换队形后,甲乙双方根据当日剧情,开始布阵防敌。古代阵法繁多,但皆以奇门要术为宗旨。阴阳二遁按八门九星、三奇,六十干支五行生克、十二时辰神煞吉凶为序。

探阵(又名演阵):探阵以打登州演马的精彩表演为例。

破阵:探阵后,破阵开始,按布阵顺序,依次攻打各阵。次序合理,以体现古代战略思想与战术理论。根据剧情的不同,破阵时武打也各有所异。

在单出双对之后,队形变换,再加两次六甲阵行军,意在间隙休整,以利再战。先贤走九锁连环阵,惜现已失传。以阳遁、八卦阵法替代。

在破阵后,战役结束,队伍又整形成列,还原成祭旗式。表演结束。

2.3参与人群基本状况

2.3.1性别与年龄

代县上阳花社火的参与人群男女都有,但是男性要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5:1。这主要与古代的封建思想有关系,古代的军中只有男性,女性禁止参军,而且代县上阳花社火的活动强度比较大,男性的体力,身体素质明显优于女性,所以上阳花社火的参与者中男性要远远多于女性。

年龄在15岁到60岁年龄段内,以中青年为主。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还不完全,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较差,都无法参与,只有中青年人,他们体力充沛,充满热情,能较好的投入到社火的排练和表演当中。

2.3.2职业

表1可看出,上阳花社火的参与者包括学生、产业工人、农民等,参与者基本上囊括了各个职业,这是因为代县上阳花社火是一个民俗体育表演活动项目,任何人都可以去参与,农村的日常生产生活比较单调,闲暇时间去活动活动,既有益身心健康,又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两全其美。

表1 参与代县上阳花社火的人口职业分布

2.3.3文化程度

小学、中学、大学、大学以上学历不等,均有在内。大部分参与者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因为上阳花社火表演的主力军是产业工人和农民,所以基本上都是中学以下学历,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是在读大学生或者大学毕业,利用假期闲暇时间来参与,而且上阳花社火的表演时间正好是农历正月十五,正处于寒假期间。

2.3.4居住地

参与人群主要是居住在县城和农村的群众,而且居住在县城里的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城镇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来说,空闲时间参加集体活动相对要多一些,而且经济条件相对较宽裕,有条件自行购买服装道具之类的,而农村居民平常务农,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空闲时间更愿意去休息,所以城镇居民要多于农村居民。

2.3.5参与动机

大部分人参加“社火”活动是为了愉悦身心,增进健康,也有少数人是想要传承文化,闻名乡里,还有一些人则是喜欢热闹。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觉悟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重视以增进身体健康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同时也意识到保护先辈创造和遗留下来的文化财产的重要性。

2.3.6参与时间

由于每年上阳花社火的正式表演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所以群众的参与时间主要是在12月和1月,而这两个月也正好是农忙过后比较清闲的时候,在正式表演之前要组织人员集中,进行编排和练习,除了这段时间,平常也有通过这项活动来愉悦身心的,主要是在早晨和傍晚,而在一天中,又以傍晚为主,早上大部分人要去上班,傍晚是最合适的聚集时间,同时还可以对一整天忙碌的身心起到调节和放松的作用。

2.3.7正式表演的地点

上阳花社火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一至两天开始表演,持续3至5天,都是在小区空地或指定的马路上表演,农历正月十五左右,小区空地和马路边是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而且视野比较开阔,适合群众观赏。

2.4组织状况

2009年,在全国第3次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之际,由代县政府组织了一次“社火”表演。今天的上阳花社火传人石贵平团长,动员其父石天保做总导演,大哥石世平夫妇筹备资金,三弟石文平处理日杂事务,母亲带领儿媳、女儿、女婿们做饭送水保障后勤,代县文化局局长黄凤翔,文物协会副会长邢生明现场关注排练。在2009年4月20日招集人员置买道具、服装,24日完成了汇报演出。

除了2009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汇报演出,其他时候都是由私人自发组织,相关负责人组织进行表演。

2.5经费来源

上阳花社火每次表演经费全部是来自企事业单位赞助。因为没有政府出资扶持,所以经费就不太稳定,因此每一年的演出规模也不尽相同,赞助少的时候就要削减剧目,这一点非常不利于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6开展规模

县城里的表演并不是很多,而在村里,每年都有“社火”表演,已经成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一种表演习俗,是农村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费不稳定等问题,导致这一优秀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越来越少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已经濒临灭绝。

2.7传承人

目前,上阳花社火的传承人只有两个:石天保,上阳花人,师承于其父石丑义,学习、传承、发展社火艺术,承上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石贵平,自幼喜爱社火,积极参与活动,掌握了其中的艺术要领和武术表演套路,成为上阳花社火的主要组织者和表演者,现为上阳花社火研究中心主任。

3 影响因素

3.1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外界社会环境阻断传承发展

上阳花社火产生于周朝,兴盛于明清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封杀”了十几年。得不到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经费来源不稳定,使这一优秀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时断时续。

3.2传承人的延续性较弱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流动、搬迁较多,原来的艺人分散各地,致使表演时节难以集中,原有的老艺人有的相继过世,有的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已不能参加表演活动,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人大多依靠外出读书、打工寻找生活出路,不愿意传承此项技艺,参加演出活动,破坏了这一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模式。

3.3自身传承方式限制

上阳花社火每次表演,都是传承人口传身教,现编现演,没有固定的剧本、唱词、道白、曲牌,致使传承的过程中容易改变原形,造成失传,是影响上阳花社火这一民俗体育活动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上阳花社火主要流传在山西省忻州市的代县、五台、原平、繁峙、定襄等县市,重点为代县境内200余村。表演内容主要有列队、上场、祭旗等一系列军事战斗场面。参与人群男多女少,男女比例悬殊,且以中青年为主;各行各业均有参与,主要是居住在县城和农村的工人和农民,而且文化程度都不高,90%以上是中小学毕业;一年中参与时间主要是正月前后,平时主要是傍晚,在小区的空地和马路上,参与方式多种多样,目的以愉悦身心,增进健康为主;当地县政府只是在2009年组织过一次社火表演,其他时候则是自发组织表演,经费都来自企业赞助,所以开展规模并不大。

政府对上阳花社火的传承和发展不够重视,外部社会环境变迁,传承人少,传承出现断层,大部分表演人员外出务工,难以集中。言传身教,现编现演的传承方式限制了上阳花社火的传承和发展。

4.2建议

1)政府应积极扶持,列为重点保护项目,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宣传,并继续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上阳花社火研究中心,争取资金,积极研究开发,让上阳花社火参与到民族文化的构建当中,充实我国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2)村办小学将上阳花社火列入乡土教材,进行培训教育。整顿表演队伍,培养传承人。招收学员进行培训,与时俱进,为上阳花社火的传承培养一批批优秀的接班人。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在实践中保护发展,为民俗体育学的研究提供一点帮助。3)建立上阳花社火资料库,研究、整理、出版上阳花社火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申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充实代县上阳花社火文字、影像资料,改变这项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方式,使之有迹可循。4)上阳花社火的发展要想打破现在的僵局,就必须摒弃武不外传的传统闭塞观念,对外传播发扬,提高知名度,出现在外界大众的视线中,用自身的闪光点去吸引一些社火表演爱好者来积极参与、讨论、改进,让自己更趋完美的同时也得到发扬。

[1]张兵强.村落社火活动的文化功能探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1.

[2]王铁新.晋南社火民俗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8).

[3]霍其武.晋南社火体育健身文化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0.

[4]赵冬刚,王晓艳.陕西户县社火的体育文化价值探析[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1(7).

[5]池秋平.原生态三秦社火与民俗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6).

[7]李俊喜.徽州民俗体育的调查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8]邵荣.中国民间体育文化思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

[9]张晓欣.我国岁时节日中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

[10]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1]何劲鹏,张志成,刘昆.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2).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hangyang Flower Shehou from the Vis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ONG Jianq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literature data,questionnaire survey,interviews and field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and research.Yang Flower Shehou's historical origin,development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The result shows that Yang Flower Shehou is popular in Shanxi Dai county,Yuangping and other places,this activity is a reproduction of the ancient battle fire performance and also like folk sports as well.It contains various forms of contents,most of the population is male,mainly young people,actives the cultural life of local people.Has a strong fitness value and educational appeal to the general public.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ppeared the shortage of excellent inheritor.Some governments have not given enough attention to factors that affe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ang Flower Shehou,weak inheritance and the way of their inheritance is limit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Yang Flower Shehou;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influencing factors

G852.9

A

1003-983X(2016)10-0908-03

2016-07-30

董建琦(1982-),女,山西忻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

Xinzhou Normal University,Xinzhou Shanxi,034000

猜你喜欢

代县社火民俗
代县吟
冬季民俗节
山西代县启动黄酒酒都建设
民俗中的“牛”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闹社火
民俗节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代县:严查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