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行与谢晋影片风格的不同

2016-11-20纪美娟

剧影月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谢晋现实主义创作

■纪美娟

李行与谢晋影片风格的不同

■纪美娟

上世纪60-90年代,李行和谢晋各自代表着中国台湾和大陆的电影大师级水平。两人的电影创作有着极其相似的特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细腻刻画小人物的生活,弘扬中国伦理道德中的诚信仁义,有着极强的教化作用。李行曾坦承:“我和他的影像叙事方法都是受了舞台表演的影响,有着浓烈的戏剧味,我们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成长过程、工作的历程也都很类似,所以谢晋就是李行,李行就是谢晋。”虽然两人之间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有着相似之处,但是由于成长环境和创作背景的不同,两人之间也有着各自独具魅力的特殊之处所在。本文试图从二者与政治、与时代以及与本土下一代的关系上来比较李行和谢晋不同的创作风格。

一、与政治的关系

李行和谢晋的电影都是着重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在李行的电影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其重要表现对象,对于“情”的大力渲染是其电影的主要部分。而谢晋也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舞台姐妹》《女篮五号》《芙蓉镇》等作品中,极力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诚信仁义。二者都是通过家族情仇的悲欢离合昭示善恶和道德褒贬,都是现实主义的大师。

但是,在现实主义这个层面上,谢晋似乎比李行更加具有时代感和民族性。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李行的创作逐渐走进了现实主义。从《街头巷尾》到《养鸭人家》,再到大胆创新的《秋决》,无论视听语言怎么创新,现实主义始终是其不变的风格。无论是《街头巷尾》里的大杂院,《养鸭人家》里的养鸭农的一生,还是《秋决》里对于家庭伦理道德的思考,都是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刻画表现出来的,固定镜头,脸部特写和长镜头的大量运用,都是为了现实主义。在这一点上,与谢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讲述小人物的生活,同时利用具有舞台感的故事和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来构成其叙事策略。但是,不同的是,李行的影片中所传达出来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家庭伦理道德是温和的。他的电影里所讲述的故事是标准的社会所认同的故事,即传统儒家思想的表现。他并没有更多的批判和思考。在这一点上,谢晋就有所不同。虽然谢晋的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也是儒家思想,但是在内涵上多了一层批判精神。二者都是以悲剧性故事的叙事方式来结构故事和进行道德褒贬,突出底层人民的道德优势和善恶判断。李行的影片中的人物的道德伦理观念正是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他似乎是一个传道者,把传统的文化精神通过电影传播给当代的大众,而谢晋就多了与政治和民族相联系的层面。万传法曾经写到:他(谢晋)将传统文化中的“亲情”:兄弟情、姐妹情、夫妻情、父子情等,同政治宣扬的“友爱”:同志爱、阶级爱、政党爱、祖国爱等,进行了有效对接。它不仅和叙事中的政治策略同起同伏,且为政治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情感支持,并为最终剥离掉传统中的“私情”而升华为政治中的“大爱”,做足了情绪准备。因此,当情感高潮来临的时候,也恰恰是政治目的的最高潮,二者最终指向为:只有在共产党的引领下,我们才能从旧时代的苦难中走出来,才能甩掉“小我”而成为“大我”。政治的介入是谢晋与李行较大的不同之处。谢晋在其电影里把政治元素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成为其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点也是由于二者的成长环境不同所造成的。谢晋从50年代起就经历了各种政治磨难和坎坷,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政治对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在他之后的创作中,政治是很重要的因素。而李行的成长相对比较平和,就跟他之后的电影创作风格一样,缺少了批判和反抗精神。

李行和谢晋的现实主义的区别也就在于温和与批判之上。

二、与时代的关系

这一点可以看作是上一点的延伸。正是由于李行的温和的现实主义,导致不少的影评人认为他的电影过于“保守”,而对于谢晋则少了许多这样的评论。

李行的影片中对家庭伦理的刻画和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更多的是以一种温和敦厚的态度来展现的。对儒家思想和诚信仁义的一贯或者说一味表达,是他被影评人称为“保守”的原因所在。无论时代怎么变,无论社会怎么变,李行的电影总是给人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最原始,最古老的诠释。仁爱、诚信、敦厚、忠诚等等是其电影不变的命题和主旨。在这一点上,谢晋似乎就更加具有时代感,这也是两人之间的不同。

谢晋的电影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文革前期的磨合期,这一阶段谢晋电影创作和主流政治关系的特征是摸索如何跟上主流政治的要求。例如《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等。《红色娘子军》运用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叙述了一个旧社会的女奴在以洪常青为代表的共产党的指引下,如何从一个自发的反抗者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的故事。这部影片是谢晋在磨合期努力表达主流政治最为成功的一次尝试。该片生动地展示了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闹革命、求解放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文革后。由于《舞台姐妹》的拍摄,使得谢晋在文革时期受到政治迫害,被关牛棚,被鞭打等。这也使得谢晋不得不迫于政治,拍摄的影片更加的符合当时政治变化。《海港》《青春》等影片都确切地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并且达到了教化的作用。影片中传达出来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家庭伦理道德都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产生了一批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主旋律影片。第三个时期则是反思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整个中国都处在反思的大潮中。谢晋的“文革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他是对于主流的政治提出的反思与批判。从这点可以看出,谢晋更加具有时代感,他的影片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地创新。也可以说谢晋的现代化发展比李行更加完善。在李行的电影里,现代化总是处在一个边缘或者是对立的位置。影片《海韵》中,以大哥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是一个堕落的赌博世界;而以秦汉为代表的传统世界,则是一个温馨的互助世界。其批判性不言而喻。相比李行那种对于现代化持贬义态度来说,谢晋的影片创作更加具有时代意义。

虽然谢晋和李行来自不同的地区,成长和社会背景也不尽相同。但两人的创作风格都是以现实主义为其主要特色,不同的是,李行始终坚持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传承和表述,而谢晋则是多了些许层次,各自形成鲜明的特色。

三、与本土下一代的关系

李行和谢晋对政治、时代和现代化的不同处理方式,导致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那就是在于本土下一代的关系上,谢晋的精神并没有在年轻一代导演身上得到延续,而李行精神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谢晋与政治的紧密联系,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与现代化的暧昧关系,使他和他的电影,处于多重复杂关系的平衡点上。当我们透过历史进行考察时会发现,他苦心建立的这个平衡点是脆弱的,他和他的电影还没有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使得后来人心甘情愿地沿着他走的路继续前行。

李行,他和政治的疏离关系,他和时代的疏离关系,他和现代化的疏离关系,尽管使他不可能受到某一个时代的青睐,但这也塑造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感召、感化了很多人。李行精神,也在随后的本土化方向和国际方向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本土化方向的代表人物就是侯孝贤,于李行不同之处在于,侯孝贤对传统的理解更加本土化;国际化方向的代表人物则是李安,李行精神迁移魔化的影响,为李安在书写文化冲突时,找到了最恰当的传统的定位。可以说,李行精神,直接哺育了侯孝贤和李安两位电影大师,可谓功莫大焉。

1.万传法.李行与谢晋电影比较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4):101.

猜你喜欢

谢晋现实主义创作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谢晋寻子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一墙之隔》创作谈
缅怀谢晋导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