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饭戏”应靠质量吃饭
——浅议下基层演出剧目舞台美术创作的“精品”观

2016-11-20姚俊

中国戏剧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下基层舞美剧团

姚俊

近年来,振兴戏曲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国家对戏曲艺术发展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自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中宣部领导也在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振兴戏曲艺术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繁荣文艺事业的需要。同时还要求:戏曲必须回到民间去,回到发展的源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创作扎根在民间,把舞台搭建在民间,把来源于群众的戏曲回馈给群众,不断激活戏曲艺术的生命力。

事实上,这些年来各地的戏曲创作和演出活动应该是十分活跃和繁盛的,但也出现了一种“两极分化”的创作现象,即无论是艺术管理者还是艺术研究者及创作者们,大多把创作视角放在了新创剧目上,却在有意无意间、自觉不自觉中忽视了对下基层演出剧目创作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在舞台美术的创作上更是分化严重。于是就出现了新创剧目的舞美表象上辉煌一片,而往往这些花了大价钱、大力气、大心思去创作的“重点”剧目,其中却不乏面对一些评委领导演出几场就马放南山、束之高阁的。相对照的是那些经常在基层演出的剧目的舞美却是寒酸至极、令人揪心!甚至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舞美,有的演出只挂了一块文不对题的喷绘底幕皱巴巴的在风中飘荡,即便有一些舞美上相对讲究一点的“吃饭戏”,可一旦下基层演出舞美也是被减到了空荡一片。正如著名剧作家罗怀臻先生所述:现在我们一说下乡,就是简单的为农民服务,就是大篷车或简易的土台演出,好像下乡就等同于轻装简从,等同于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等同于将就而不是讲究,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把送戏下乡与艺术简陋简单地画上了等号。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不正常的!是畸形的!是对戏曲的整体发展和进步不利的!当代舞台美术的发展和进步绝不能是仅仅反映在少数所谓的重点剧目上,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兴盛也绝非是仅靠重点剧目就能实现!因为我们的戏曲艺术发源于民间、成长和滋润于民间,所以,我们的艺术创作更应该向心于民间!回馈和回归于民间!在推出重点剧目的同时,更需要在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吃饭戏”上花心思、下力气、下功夫!

而所谓的“吃饭戏”,是演艺行业内相对于那些重点新创剧目而言的。“吃饭戏”大多以传统经典剧目为多,它们的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都十分强,它们的剧情、唱腔及表演等通过前辈艺术家们长期积极的探索和不断创造,已在观众中形成了比较扎实的欣赏基础,奠定了较高的艺术地位,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比如家喻户晓的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豫剧《清风亭》,京剧《狸猫换太子》,锡剧《珍珠塔》、《玉蜻蜓》,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等等。这些剧目的故事情节曲折,叙事性强且大多赋有传奇色彩;它们通俗易懂、百看不厌,是既起教化作用,又有娱乐效果。在演出中经常会看到演员在台上唱,观众在台下和,不少戏迷们虽早就对剧情、唱腔和表演烂熟于心,但演到动情之处照样令他们或喜或惊,或悲或怜。由于这些剧目流传至今,从剧本到唱腔以及表导演手法等等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排演模式或套路,从而给再次上演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但排练周期缩短到十几天就能搬上舞台,而且由于有现成的排演范本,因此各方面的投资也相对小了许多。而它们一旦上演,演出周期却很长,往往是多少年都在演这部戏,是既叫好又叫座,可谓一次排定终身受益。正由于这样的剧目能够给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这也就大大增加了各戏曲院团的排演积极性,很多剧团甚至一年都要上演好几部这样的剧目。以江苏为例,而今各级戏曲院团把演出市场都转向了基层,他们在基层演出的场次份额占到了各个剧团全年演出场次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而各个院团创排的剧目中则大部分都是面向基层的一般性演出剧目,且县市一级的剧团几乎常年巡回在农村演出,像这样的演出情况是许多重点新创剧目所无法企及的。

然而,在这些演出中有不少剧目由于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甚至更早一点的时间创作出来的,因此,无论是剧本题材、情节、内涵,还是在二度创作等方面都局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及欣赏观念。而现在上演的很多传统剧目连同二度创作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沿用着那个时期带有较大局限性的创作方案和演出样式。尤其是在舞台美术的呈现上,大多数剧团尤其是一些基层专业剧团,要么固守着原来的设计方案不变,要么则是不经整体的专业设计,用一些风格样式及色调不相协调和匹配的旧布景旧道具旧服装胡乱搭配,蒙混了事。偶尔有些“创新”,也是一些与剧目风格格格不入、完全抛却传统戏曲特色的荒诞不经的所谓“新版演出”。这些演出的舞台呈现缺少了真正能与时代相适应的气息,缺少了能与当代人产生共鸣的沟通,缺少了能给予当代人以更高启迪和教益的有效创新,缺少了对民族艺术发扬光大的责任担当。而常年巡演在农村的一些基层剧团由于缺少具有相当实力的名演员,同时又缺乏舞台美术的适当配合与包装,因此这样的演出也就很自然和必然地受到了冷遇,并与当下这个时代产生了碰擦和隔阂。

总结这些现状出现的原由,客观上一是由于很多剧团创作资金的匮乏;二是由于很多基层演出场所极其简陋的演出条件的限制;三是由于演出市场对剧团演出价格的极力控压;四是基层剧团普遍缺少专业的舞美设计人员。而主观上则是我们的一些艺术管理者和创作者们缺少对经典剧目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深刻思考;缺少对这些剧目进行与时俱进的有效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及探索精神;缺少对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深入分析以及对现代演出市场的认真研究。不仅如此,还有人认为这些常演剧目是前辈艺术家们的经典创造,既然已是经典,就不用也不容再作任何方面的创新和提高;同时还认为这些演出的服务对象大多都是认知面很低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最基层百姓,因而觉得这些演出的舞美有与无、优与劣是无所谓的事,他们心中的大众化就是简单化、平庸化、粗糙化。他们忽视了自己是一个地方上乃至一个剧种中起着示范性、引导性的专业戏曲演出团体,有个别剧团甚至还担负着振兴、保护和传承一个剧种的重大使命。而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百姓生活水平和审美品位的极大提高,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更多元化的趋势,像这样的演出和创作观念,以及这种贫乏而寒酸的舞台美术呈现不仅对这些“吃饭戏”的完美体现带来了负面影响,更对我们专业剧团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带来了冲击,也把我们的民族戏曲推向了更局促的边缘。

鉴于这样的现实,笔者认为下基层演出剧目的舞美要想得到有效的体现并赢得多数观众的认同和欢迎,就要在创作质量上走精品创作的道路,而要走精品创作的道路就必须要确立一个能够适应基层演出的舞台美术创作的精品概念,但这个概念的确立和形成则首先要使我们的管理者和创作者们自觉地形成一个正确的精品观念,从而才能使精品概念得到具体而有效的发挥和落实,而精品观念的形成则是下基层演出剧目发展和进步的必然意识,更是“吃饭戏”靠质量吃饭的必然追求。诚然,由于这些年来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的体制改革,使得演艺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条件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很多剧团的发展境况客观地告诉我们,如果要把本就有限的创作资金更多地投入在下基层演出剧目的舞美创作上确实很不现实;同时,许多基层演出场所的演出条件也确实简陋,何况随着演出市场的需要,现在的大多数剧团已经是在农村的田间地头、百姓的庭院晒场自搭舞台进行演出了。但是,著名的舞台美术家高广健老师曾说:评价一个舞台美术作品的优劣,并不是以资金投入的多少,景物体积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以及复杂与单纯的程度、科技的含有量来衡量的,而是要看舞美创意对演出效果的推动和提升的程度。著名舞台美术家苗培如老师也认为:现代艺术创作最终拼的是创意。而笔者曾在多部“吃饭戏”的舞台美术创作上作过较为成功的尝试,以锡剧《玲珑女》为例,这是一台久演不衰的经典老戏,由于该剧场次和场景转换较多,为了便于基层演出,又为了不让演出质量下降,笔者则设计了八块高低不等并可正反两面使用的可移动式屏风和一块“守旧”底景,这种设计看似简单,但却别具一格,它可变幻、组合出不同的造型,如八块一字排开就组成了一个可遮挡后面大道具迁换的二道幕,它们一会儿是客栈的墙,一会儿是公堂上的门,一会儿是绣楼里的屏风,一会儿又是皇宫的立柱或是野外的山景片。且景片上的图案具有着寓意和代表性,又唯美耐看,制作上量虽少却追求精雕细刻,这样的设计不但解决了创作资金和演出场地带来的诸多不便,也嬴得了观众们的普遍认同。同时这种虚拟写意且灵活多变、一景多意的创作理念也正是中国戏曲美学所一贯倡导的。

据此,笔者觉得如果一定要把新创剧目的舞台美术创作定位成“高大上的精品”,那么“吃饭戏”的舞台美术创作则应该是“大众化的精品”。而所谓大众化的精品在舞台美术的体现上,除了必须符合舞美创作的专业要求和表导演构想的整体布局;必须符合戏曲的全面普及和传承的高远追求;必须对演出剧目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外,还必须符合基层剧团的实际创作条件和生存、发展的大方向;必须符合基层演出场所的装置限定和基层演出市场的运作方式。具体地说,“吃饭戏”的舞美在创作构想上既要专业、严谨,又要因地制宜、合理表现;在创作手法上既要样式多变,又要简洁精炼、风格统一;在制作方式上既要精致巧妙,又要轻便灵活,能够使装台、装车方便快捷;在资金投入上要做到不浪费、不白费、少花费。即便是舞台上只有一块天幕或一个小小的屏风,都要做到精致讲究,要能让大多数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专业剧团的专业风范,以及经典剧目在演出呈现上的经典魅力,并最终起到积极的引领和促进观赏的作用。

当然,精品的概念必须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的。而舞台美术的“精品”体现,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它不同的特点。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的传统戏曲,当时的观众对戏曲演出的舞台包装要求并不强烈,他们几乎完全是以演员的表演为绝对的欣赏目标,那时的舞台景物更多的是靠演员的表演来展现的,比如:一个摇晃的姿势就表现出角色站立在行进中的“船”上,一个小“云手”就表现出角色打开或关闭了眼前的一扇“门”等等,因而那时的舞美“精品”的表现靠的是演员上乘而精彩的表演。上世纪初上海的新舞台在海派文化的影响下,在观众们的需求声中,开始倡导戏曲的革新,首次引用了西方艺术体现中的写实布景,它们的运用在当时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人们衡量戏曲舞台美术品位高低的审美标准,并且也成为了大多数专业剧团舞美创作的一种样式标准。新时期以来,随着观众们的审美趣味又一次地求新、求变、求奇,戏曲舞台上又出现了有着强力视觉冲击力的被称之为“大制作”的舞美,对此做法,行内人士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批评和赞扬声皆有,但笔者认为“大制作”舞美的体量虽不适宜于基层演出的实际条件,可这种善于制造观赏效应,努力吸引和培养新生代观众,极力开拓和驾驭演出市场的积极的创作理念和创新精神,恰恰是“吃饭戏”的创作体现所值得借鉴和深思的。

纵观往昔,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一切事物的发展之路从来都是不平坦的,然而,无论从拯救、振兴、普及和发展民族戏曲的角度,还是从专业剧团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吃饭戏”的舞台美术创作不容忽视!提高“吃饭戏”舞台美术的呈现质量更是刻不容缓!如何让下基层演出剧目的舞台美术创作和呈现形成一个有创意、有追求、有变革的基层舞美新常态应成为广大戏曲艺术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而只要我们牢牢树立起正确的精品创作观,我们有理由相信“吃饭戏”舞台美术的发展和进步会更加喜人!“吃饭戏”靠质量一定有饭吃!

猜你喜欢

下基层舞美剧团
“万名文艺家下基层”走进弋阳
健全党建引领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蔡春山舞台美术作品选
1.2019世界集邮展览开闭幕式舞美效果图 2.武汉天地世界音乐节效果图
论张曼君导演的现代戏曲舞美观念
在空间中寻找戏曲的现代样式——专访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