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其他重要戏剧事件

2016-11-20

中国戏剧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京剧院剧目戏曲

吕剧《回家》获“中国戏曲学会奖”

吕剧《回家》(山东吕剧院创作演出)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 学术研讨会暨颁奖仪式暨汇报演出于1月9日在济南百花剧院举行。该剧编剧刘桂成、导演卢昂,以“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台湾老兵高秉涵为原型,表达了大陆与台湾同胞血脉相连的浓浓亲情。其思想主题深刻、人物形象鲜明,创作取材于真实故事,同时又做了典型化处理:20多年间,主人公涵子100多次奔波于海峡两岸,将台湾老兵的骨灰护送回大陆老家安葬,让他们魂归故土。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及《回家》主创人员对这出戏展开了深入交流。剧组主创人员分享了各自的创作、演出心得。在场专家对《回家》下一步的加工提升给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文艺界对此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关注。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在山东吕剧发展史上甚为罕见,为山东吕剧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戏曲学会成立于1987年,学会设立了“中国戏曲学会奖”,关注戏曲的现状和发展,鼓励和支持具有开拓精神的戏曲剧目。《回家》以较高的艺术性和学术性成为第32个获奖剧目。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断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京剧院院长张凯华在纪念大会上表示,国家京剧院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努力创作出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代表老艺术家表达了对剧院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京剧后辈的殷切期望。她说:“我是伴随着国家京剧院成长和发展的。出人、出戏、出精品,是国家京剧院的三大法宝,代代相传。作为老艺术家,收徒传艺已成为我的使命和担当。”

(文化部网站2015年1月12日)

国家京剧院纪念建院六十周年

1月10日,国家京剧院在梅兰芳大剧院举行建院六十周年纪念大会。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副部长董伟,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屹,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杨承志和老艺术家、老同志代表以及国家京剧院全体演职人员出席大会。

雒树刚向国家京剧院建院六十周年表示祝贺,他高度评价了国家京剧院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播京剧艺术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并向广大京剧艺术家及工作者表示敬意和问候。雒树刚表示,当前,文艺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希望国家京剧院全体干部职工以及全国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

北京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展演启动

1月10日,改编自老舍名作《骆驼祥子》的评剧《祥子与虎妞》亮相北京中国评剧大剧院,拉开了“中国精神·中国梦”北京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展演的序幕。

北京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展演由北京市文联、北京戏剧家协会主办,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和“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精神,也把北京市文联元旦、春节期间“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惠民活动落到实处。本次展演持续至2月上旬。展演期间,中国评剧院、北京曲剧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北方昆曲剧院在中国评剧大剧院、天桥剧场献上10余部优秀作品,演出21场。观众可以欣赏到评剧《回杯记》、《周仁献嫂》,河北梆子《李慧娘》、《狮子楼》,昆曲《青冢记·出塞》、《孽海记·思凡》,以及北京曲剧《烟壶》、《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中国文化报》2015年1月11日)

“京剧尚派艺术表演人才培训班”开班

1月12日,国家艺术基金建设项目“京剧尚派艺术表演人才培训班”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举行开班仪式,国家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少华、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并揭牌。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文联、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市戏剧家协会负责同志参加开班仪式。

尚小云大师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他创立的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同时,作为一位卓越的京剧教育家,尚小云所创办的“荣春社”科班也为我国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天津作为京剧艺术重镇,与尚派艺术结下了深厚的渊源,尚小云是“四大名旦”中第一个以京剧面目同天津观众见面的,多位尚派名家都曾在天津的戏曲舞台长期耕耘。天津不仅是尚派艺术演出的重要阵地,而且有着得天独厚的尚派艺术传承基础和氛围,以及一大批热爱尚派艺术的京剧观众。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作为我国戏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京剧人才。为传承尚派艺术、培养尚派人才,2014年,该院申报了“京剧尚派艺术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彰显了本市京剧艺术教育的雄厚实力和品牌效应。

此次“京剧尚派艺术表演人才培训班”学员是从全国17个京剧院团、3个戏曲院校中选拔的,20多名有潜质的青年京剧人才作为尚派京剧接班人,将进行为期6个月的专业培训。培训班聘请尚小云之子、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著名戏曲理论家、教育家贯涌为艺术总顾问。著名京剧专家赵景勃、刘连群分任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教学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尚派传人王君青、周百穗、尚慧敏、鞠小苏、李莉、张艳玲等名家为授课指导老师。戏剧理论家周丽斌、张伟品等为理论指导老师。

据了解,“京剧尚派艺术表演人才培训班”将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集中学习培训,全面系统学习戏曲理论、尚派艺术人生、尚派艺术理论、尚派精品剧目赏析等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将组织以响排为形式的汇报,由教学督导委员会进行监督指导,以此来把握正确的尚派艺术审美趋向和教学水准。第二阶段为学习成绩验收,根据各院团要求对学员所学的剧目进行加工、合成、彩排等,派专家及专业教学督导委员会到各团进行排练监督指导,巩固和提高表演水平。第三阶段为舞台汇报演出,联合京津等地京剧院团举办尚派经典唱段演唱会、尚派折子戏专场等5至8场汇报演出,向社会展示培训成果。

(《天津日报》2015年1月13日)

“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推出新成果

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策划组织录制的大型音像制品《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老艺术家谈戏说艺》第一、二辑(共计111部)及文集《谈戏说艺——百位名家口述百年京剧传承史》(上、下卷)年初出版,并于1月20日在北京举办“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二期成果暨《谈戏说艺》文集首发捐赠式,主办方将其捐赠给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有关京剧院(团)和艺术院校。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陈至立和翟惠生、刘德有、常克仁以及马盛德、刘长瑜、林瑞康、孟祥林、吕育忠、陈迎宪等领导和知名京剧演员、专家出席仪式。

“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老艺术家谈戏说艺”是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为抢救京剧前辈艺术家的宝贵经验、传承京剧艺术而实施的重要文化工程。自2011年以来,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组织专业摄制组,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等十余个省区市对110余位京剧老艺术家进行采访,以口述历史、谈戏说艺方式录制资料,如实记录他们在学艺、表演、教学等过程中的经历和经验,以数字化手段编辑制作了约200小时的专题纪录片,为京剧的百年传承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史料。

(《中国文化报》2015年1月21日)

“梅花绽放、为民放歌”活动反响强烈

1月25日至29日,为响应中宣部大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文联工作部署和赵实书记关于“根据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深入研究如何创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批示要求,中国剧协与天津京剧院,在京隆重举办由历届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老中青京剧艺术家共同参加的“梅花绽放,为民放歌——天津京剧院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创作剧目展演”活动,获得圆满成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

此次活动努力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集中体现“出人出戏”的艺术本质,努力追求“惠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展示了15年来由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在天津结出的丰硕成果和打造的优秀创作剧目。6位“梅花奖”得主和5位“青京赛”金奖得主组成的强大阵容为观众带来了难得的艺术体验,低票价的惠民形式将更多戏剧爱好者请进剧院。

25日,由王平、杨乃彭、邓沐玮、李经文等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名家强强联合演出的现代京剧《华子良》率先上演。自2000年至今,该剧已在大江南北演出500余场,深刻的主题、紧凑的情节、动听的唱段、精彩的表演,令首都观众沉醉于京剧艺术之余,也感受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此前该剧曾多次晋京亮相长安大剧院,这次演出同样得到了首都观众的热情追捧,再度出现了座无虚席、一票难求的盛况。

此外,26日上演首塑程派“秦香莲”的《香莲案》,27日上演妙趣横生且意义深刻的《洛阳宫》,28日上演对经典再传承的《乾坤福寿镜》,29日上演刚刚亮相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康熙大帝》,都生动体现了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成果,大力弘扬了中国精神,展示了优秀民族文化的风采和京剧艺术的魅力,同时也宣传了我国青年戏曲人才队伍薪火相传的可喜局面。

(中国剧协研究室)

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举行

2月28日至3月7日,“上海的声音”——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在奉贤举行,历时10天,7家沪剧院团9台大戏在奉贤各乡镇演出13场,深入敬老院等基层慰问演出8次,还举办了3场沪剧讲座和1次沪剧主题论坛,把艺术节真正办在了百姓的家门口。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由中国剧协、上海市文联、奉贤区人民政府、上海戏曲中心作为指导单位,奉贤区文广局、市剧协、市群艺馆、上海沪剧院主办,上海沪剧团、宝山沪剧团、长宁沪剧团、勤苑沪剧团、勤怡沪剧团、文慧沪剧团、彩芳沪剧团等单位承办。

沪剧艺术节的推出,是沪剧“回娘家”这一惠民、乐民,公益为民活动的提升,是沪剧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生动实践;首届沪剧艺术节由民间力量发起,与“美丽奉贤”相约,充分说明了源于民间的沪剧剧种与普通民众的天然联系,说明了这一活动的“接地气”。

2月28日下午,上海的声音——首届上海(奉贤)沪剧艺术节在奉贤开幕。开幕仪式上,奉贤区委副书记袁晓林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中国戏剧协主席尚长荣宣布艺术节开幕。上海沪剧院、宝山沪剧团、长宁沪剧团等在开幕式上演出了屡获殊荣的《挑山女人》、取材于奉贤人物的《风雨同舟》等新创排的现代题材剧目片段,展示了沪剧艺术扎根民众、关注基层、唱响时代强音、与城市同行的剧种特色。开幕式上,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为“奉城(南上海)沪剧传承基地”授牌,与会嘉宾为新评选的“奉贤十大沪剧(百姓)民星”颁奖。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于当晚《邓世昌》演出前讲话,祝贺艺术节开幕。开幕式上,还有来自奉贤当地沪剧爱好者们的精彩演出,沪剧明星与“民星”交相辉映的表演让现场观众啧啧称道,阵阵掌声不绝于耳,受到了沪剧爱好者们的热烈欢迎。

3月2日下午,作为首届上海(奉贤)沪剧艺术节重要活动内容的“奉贤与沪剧”论坛在奉贤会议中心成功举行。上海剧协、奉贤区文广局、上海沪剧院等本次活动主办方领导,沪剧界相关专家,宝山、长宁、勤苑、勤怡、彩芳等本次沪剧艺术节承办及演出单位代表,以及奉贤地区的民间沪剧艺术工作者、爱好者40余人与会。与会者围绕沪剧与奉贤田山歌的艺术渊源,几代沪剧艺术家与奉贤地区的不解情缘,沪剧扎根群众讴歌时代的精神气质,以及如何增强当代沪剧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自信、责任自觉,从经典传承、剧目创作、人才培养、普及提高、雅俗共赏等方面分享心得、建言献策。与会者一致认为,要进一步激发已有220多年历史的沪剧艺术的生命力和创造活力,必须深深扎根生活、扎根于人民群众,专业民间必须抱团取暖,在敬畏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发展,齐心协力深耕沪剧艺术土壤,使沪剧这一“上海的声音”传得更响,传播得更广更远。

3月7日晚,首届上海(奉贤)沪剧节在奉贤大礼堂成功闭幕。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宣布艺术节闭幕,市老领导龚学平,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宋妍,奉贤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庄木弟,市文广局副局长王小明,以及上海剧协、奉贤区文广局、市群艺馆、上海沪剧院等主办方领导出席活动,并为获得“杰出贡献奖”的王盘声、韩玉敏、张清、沈仁伟、汪华忠等老一辈沪剧艺术家颁发证书和奖杯。来自上海沪剧院、宝山沪剧团、长宁沪剧团,以及勤苑、勤怡、彩芳、文慧等民营沪剧团的专业演员和当地的民间沪剧工作者计500余人一起为大家呈现了一台以《年轮》为题的精彩演出,再现了起源于乡野田间、已有220余年历史的沪剧这一剧种与时代同行,创作题材涉猎广泛,表演充满生活质感的艺术特征。

上海京剧院启动建院60周年系列活动

2015年适逢上海京剧院建院60周年。3月9日,上京六代老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建院6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

现场,孙正阳、童祥苓、张南云、尚长荣、王梦云、夏慧华、陈少云、史依弘、李国静、金喜全、王珮瑜、傅希如、蓝天等上海京剧院的老、中、青六代艺术家共同切开京剧院精心准备的“生日蛋糕”。尚长荣感慨地说,自己拿到上海“绿卡”,成为新上海人已经24年,从客家人到自家人,见证了京剧院的成长。希望后辈能够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成为有血性、有本事、有品德的人。

从1955年到2015年,从周信芳、 盖叫天、俞振飞、黄桂秋、郑法祥、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等时代的群星璀璨到以尚长荣、李炳淑、陈少云、夏慧华、奚中路、唐元才、史依弘等为首的老中青三代京剧人的执着追求,上海京剧院见证着时代的风起云涌也经历着年轮中的低潮与荣光。

自3月21日起,上海京剧院推出了一系列院庆演出,包括3月“甲子回眸”、5月“原创之魂”、8月“青春之歌”、10月“经典之魅”、12月“大师之脉”等不同主题,贯穿全年。院庆演出的剧目都是从60年剧目中精心挑选,代表历代上京人杰出贡献。3月21日、25日晚推出的以传统戏和新编原创戏为主题的两场演唱会,涵盖了上海京剧院成立60年来艺术传承及剧目创作的杰出成果。两场演唱会的演员阵容可谓是“超级豪华”,分别集结了上海京剧院老中青顶尖演员,将演出上海京剧院建院60周年来,具代表性和重要意义的原创剧目节选。

《武则天》是1961年上海京剧院根据郭沫若的同名话剧改编,由马科担任导演,童芷苓担纲主演。该剧突破了原有的行当和程式界限,塑造了一个既有诗人气质却又叱咤风云的女政治家形象,在当年颇受好评。梅派大青衣史依弘也是一位敢于完成不同行当和流派的综合性极强的全能型京剧演员,她于22日再现了一代女王的风华。3月24日晚献演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分别由何澍、傅希如、蓝天这三位中、青年老生共同主演。三位“杨子荣”共同登台也是本次演出的最大看点。

值得一提的是,阔别舞台半世纪的南派武戏《铁公鸡》,作为京剧史上唯一一部在舞台上使用“真刀真枪”表演的武戏,此番也再次现于舞台。这一海派武生的经典剧目,已有几十年未在上海的舞台演出过。其中第三本最精彩,在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上都具有独创性,因而常常单独演出,成为短打武生的一出重头戏。这出戏也是当年南派武生的代表、盖派创始人盖叫天的擅演、常演剧目。这次《铁公鸡》中两主角均为“三演”,观众也欣赏到了三对武生演员的精彩武打。主演分别是上海京剧院的著名武生奚中路、张帆、王玺龙等。

除了推出一系列的院庆演出外,上海京剧院特别策划和推出了一个“寻找与上京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你看戏我买单的”的活动。凡是出生在“1955年3月24日”的公民,可凭居民身份证到天蟾逸夫舞台取票口,免费兑换上海京剧院“建院60周年”的演出票。

(上海京剧院)

“川剧晋京演出周”在北京举行

2015年3月10日至16日,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的“川剧晋京演出周”经典川剧展演活动在北京举行,四川省川剧院先后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连续演出《巴山秀才》《柳荫记》《草民宋士杰》《卧虎令》《火焰山》五台川剧,每场演出观众均超过八成,总计4000余人次观看了本次川剧演出,《巴山秀才》《草民宋士杰》等重点场次更是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本次川剧晋京演出的五台大戏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宣扬法治精神、倡导依法治国的历史题材川剧《卧虎令》,也有颂扬梁祝坚贞爱情的传统经典《柳荫记》;既有全新创作演出的反腐川剧《草民宋士杰》,也有根据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三调芭蕉扇”故事改编而成的神话川剧《火焰山》。3月10日首场演出的《巴山秀才》更是常演常新、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此次演出是四川省文化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充分展示四川文艺界近年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新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汇集了陈智林、李小平、刘谊等一批川剧精英,既是近年来川剧发展的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四川文化在京华的又一次闪亮登场。(《四川戏剧》2015年03期)

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在京举办

3月15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京味儿原创话剧《枣树》在北京国家话剧院剧场上演,也由此拉开了“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的帷幕。“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由国家话剧院主办,集合了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福建、台湾等全国各大话剧院团、民营剧团以及社区剧团共同参与。邀请展以“原创、艺术、人民、时代”为主题,以“重视原创、紧跟时代、艺术精湛、服务人民”为宗旨,在近3个月的时间内,在国家话剧院大剧场、小剧场、先锋剧场以及首都剧场上演35台话剧作品,共135场演出。

作为东道主,除《枣树》外,国家话剧院还献上演绎伏生在“焚书坑儒”中以生命守护儒家经典《尚书》的动人故事的《伏生》;另有《死无葬身之地》、《萨勒姆的女巫》、《纪念碑》、《红色》4部剧目,作为交流剧目在邀请展亮相。

全国各大话剧院团、民营剧团及社区剧团纷纷带来近年来制作的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优秀原创剧目。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有包括讲述一代名伶传奇故事的《阮玲玉》、以末代皇帝溥仪为主人公的《公民》和围绕一家北京胡同里的小理发馆老中青三代人物不同命运展开的京味儿话剧《理发馆》;南京市话剧团和南京市艺术研究所联合创作的充满浓郁南京本土特色的《民生巷11号》;哈尔滨话剧院展现哈尔滨百年沧桑的大型原创史诗话剧《索菲亚教堂的钟声》;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农村生活喜剧《代理村官》和抗战题材的民族史诗大戏《祖传秘方》;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讲述共产党员用生命捍卫理想和信仰的《共产党宣言》。此外,四川省演出展览公司、宁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演艺集团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上海现代戏剧谷、云南省话剧院等也都带来了优秀原创剧目。

邀请展上亮相的15台小剧场剧目以民营创作力量为主。其中包括《庄先生》、《美味型男》、《我和我的午茶时光》、《你好,打劫!》、《你好,疯子!》、《隐婚男女》等。

(《中国文化报》2015年3月17日)

国家京剧院与青岛市京剧院结对帮扶

3月23日,国家京剧院与青岛市京剧院在青岛举行结对帮扶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利用3年时间,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剧院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弘扬和振兴京剧国粹艺术打造新平台。

国家京剧院与青岛市京剧院建立结对帮扶合作关系后,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合作:首先是共同合作推出传统经典剧目,编创新剧目等。国家京剧院院长张凯华表示,将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为青岛市京剧院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共同丰富剧种,将更多的传统剧目重新挖掘出来,同时共同创新,让这门古老的国粹能够把住时代的脉搏,为京剧事业在齐鲁大地的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青岛市京剧院院长郭建青表示,希望借助国家级一流文艺院团的艺术资源和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业务和演出水平,将剧院打造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新型京剧院团。

其次,青岛市京剧院组织演职人员赴国家京剧院进行业务和管理方面的学习,定期邀请国家京剧院专家、艺术家来青岛进行京剧知识讲座和艺术培训活动,为青岛市京剧院青年演员业务集训活动给予指导。郭建青介绍,2015年青岛京剧院计划排演传统京剧《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州》、《杨家将》等剧目,届时将邀请国家京剧院专家、艺术家来青岛指导排练。

第三,国家京剧院为青岛市京剧院有限公司提供人才培训师资支持。青岛市京剧院将选择有潜质、条件成熟的优秀青年演员,向国家京剧院名家老师拜师,定向培养,强化青岛市京剧院青年演员新生代力量。

此外,双方还将采取多种形式,结合“文化下乡”、“惠民演出”等活动,双方共同合作演出经典剧目或演唱会。2015年,青岛市京剧院将邀请国家京剧院来青岛举办专场演出。

签约仪式上,国家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在发言时认为,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要学懂练扎实“唱念做打武”和“手眼身法步”,才能强化主题和人物思想感情,让剧中人鲜活真切,感人肺腑,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她说:“希望通过结对活动,国家京剧院与青岛市京剧院的演员们互学互帮,优势互补,携手共勉,创作出不愧为今天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签约仪式期间,国家京剧院与青岛市京剧院的优秀青年演员举行了“优秀青年演员交流展示演出活动,其中国家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黄佳、巩丽娟、郑菲、张兰、郭凡嘉与青岛市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苏旭、赵澜、毛兰、于富军、白入夙、李德旺、牟晓飞等合作演出了《珠帘寨》、《打龙袍》、《红娘》、《坐宫》等剧目经典选段。演出期间,双方的优秀青年演员进行了互相学习和交流。

(《大众日报》2015年3月27日)

安徽新剧目展演纪念徽班进京225周年

为纪念徽班进京225周年,由安徽省委宣传部主办,省文化厅、省演艺集团承办的安徽新创精品剧目展演,于3月25日至5月16日在安徽合肥和北京分别上演。此次展演整合了安徽演艺集团麾下的省黄梅戏剧院、省歌舞剧院、省话剧院、省徽京剧院,以及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等6家剧团的7部原创剧目,包括舞剧《徽班》,话剧《徽商传奇》,徽剧《徽班进京》、《惊魂记》,黄梅戏《小乔初嫁》、《寂寞汉卿》、《半个月亮》。7部剧目均是近4年创排的,有较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并具有鲜明的安徽文化特色。其中3台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台剧目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3台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资助项目。每个剧目分别在合肥、北京演出两场。在京的14场演出从4月10日起分别在保利剧院、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天桥剧场进行。此次展演突出群众共享文艺佳作的公益特色,推出部分10元至50元的低价票,同时拿出部分公益票回馈环卫工人、农民、企业一线员工、交警、护士、大学生等人群。

(《中国文化报》2015年3月23日)

中国剧协第七届主席团第九次会议在海口召开

3月29日晚,中国剧协第七届主席团第九次会议在海口召开。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中国剧协副主席王晓鹰、白淑贤、李树建、罗怀臻、孟冰、裴艳玲出席会议。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崔伟、朱正明,中宣部干部局干部处、中国文联人事部干部处等同志列席会议。

主席团会由尚长荣主持。会议审议通过了刘卫红、周光同志不再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七届秘书长、副秘书长的人事事宜;审议通过了《中国剧协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议程(草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努力开创戏剧事业和剧协工作新局面——在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暨2015年工作会上的工作报告(审议稿)》。主席团对去年中国剧协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2014年,中国剧协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突出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成功举办了第4届中国校园戏剧节、第21届曹禺剧本奖、第5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等节赛活动,组织了庆祝建国65周年系列演出,开展了青评班、中青年戏剧人才研修班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工作,梅花奖数字电影硕果累累,调研研讨活动突出实效,中国剧协在国内外戏剧界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和提升,为中国戏剧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对于2015年工作要点,主席团认为,导向正确,重点突出,富于创新,切实可行,对继续开创剧协工作新局面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在团结鼓劲祥和的氛围中,大家介绍了各自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交流了工作经验。主席团会议期间,还就“第八次剧代会工作报告以及《中国戏剧家协会章程》修改”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讨论,大家献计献策,根据戏剧发展现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设想。

(中国剧协研究室)

中国剧协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暨2015年工作会在海口召开

3月30日,中国剧协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暨2015年工作会在海口召开。中国剧协123位理事、各地剧协负责人、中国剧协各处室干部和新闻媒体记者共计150余人参会。

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宣部干部局副局长崔侠,中宣部文艺局副巡视员李小虹,中国文联人事部主任郑希友、副主任张晓辉,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中国剧协副主席白淑贤、裴艳玲、王晓鹰、李树建、罗怀臻、孟冰,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崔伟、朱正明出席会议。中共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俊,海南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张海国,海南省文联作协党组书记、省文联主席张萍,海南省琼剧基金会理事长李桂英等应邀出席了开幕仪式。

张萍在致辞中介绍了海南的文艺发展情况,并向大家表示热烈欢迎。尚长荣致辞并表示,广大戏剧工作者将在2014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工作基础之上,继续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加强戏剧界的行业自律和行风建设,珍视和爱护戏剧人自身的良好形象,继续发扬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赤子情怀,积极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继续坚持贯彻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戏剧人一贯秉持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意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讴歌正气,传播美德,创作更多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中华儿女的优秀作品,为进一步推动戏剧事业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李屹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剧协自2010年6月第七次剧代会以来为戏剧事业繁荣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并围绕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使之真正成为指导戏剧工作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夯实艺术高原,攀登戏剧高峰;要不断探索戏剧工作与剧协工作新方式、新领域,焕发剧协组织新活力,开拓戏剧工作新局面;要统筹谋划、科学分工,抓紧做好中国剧协换届筹备工作等四个方面,对新形势下中国剧协和广大戏剧工作者如何立足职能、发挥优势,更好地开展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

季国平受第七届主席团委托,在会上作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开创戏剧事业和剧协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总结了中国剧协在过去一年的工作,规划部署了2015年的工作任务,动员大家满怀激情、勇于担当、转变作风、开拓创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因2015年中国剧协将召开第八届全国剧代会,中国文联人事部主任郑希友还向参会理事作了《关于民主推荐中国剧协新一届领导机构人选的说明》。

下午,理事分为四个小组,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七届四次理事会工作报告、一年来的工作经验等三个议题进行了讨论。理事中参加了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艺术家们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分享了参加文艺座谈会的切身感受。大家一致认为,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讲话精神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未来工作的重要指针和行动遵循,要更好地发挥戏剧艺术贴近群众、潜移默化的特点和优势,奉献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剧作品。与会者还对季国平所作的工作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一年来剧协工作丰富务实、亮点不断,报告扎实详尽、重点突出,今年的工作要点分析形势准确到位,部署工作遵循章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与会代表还对今后的剧协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比如,希望中国剧协继续关注民营剧团和体制外戏剧工作者的入会问题,建议组织开展全国性的戏剧观摩演出或区域间的戏剧活动交流,呼吁继续关注戏剧学理、学术研究等。受中国剧协分党组和主席团委托,崔伟进行了会议小结,概括总结了此次会议求真务实、聚焦发展、发挥优势、探讨思路的主要特点,会议真正达到了振奋精神、凝神聚力的目的,取得了树立信心、明确目标的效果,对于进一步做好剧协工作,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和重要意义。

(中国剧协研究室)

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揭晓

3月31日晚,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在上海大剧院正式揭晓。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麟为著名戏曲导演马科颁发特殊贡献奖。程联群、朱元昊、牛建伟、朱妍、施洁净、赵群、刘雯卉、熊明霞等8位演员获主角奖;陈明矿、吴思明、黄慧、许海渊、吴云花等5位演员获配角奖;应林锋、张冉、刘建福、常峰赫、周泽泽、汪媛等6位青年演员分获新人主角奖和新人配角奖;肢体剧《此时此刻》剧组和歌剧《貂蝉》剧组获得集体奖。颁奖晚会上知名艺术家茅善玉、谢涛、陈德林、钱惠丽、王志萍、何赛飞、魏松等为观众献上了精彩表演。

本届“白玉兰奖”各奖项经过评委初选、提名奖决选、正式奖决选三轮投票,产生主角奖提名奖演员20名、配角奖提名奖演员10名、新人主角奖提名奖演员3名、新人配角奖提名奖演员5名。在所有38名获奖提名演员中,上海演员10名,外省市演员28名。评委会从申报集体奖的8个剧组中,评出提名奖剧组2个。

综观38名获提名奖的演员所演绎的作品,包括戏曲、话剧和歌剧、舞剧多个剧种,选材主题丰富,艺术风格多样。其中,有贴近百姓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如豫剧《王屋山的女人》、沪剧《小巷总理》、话剧《生死遗忘》、滑稽戏《爱出花样经》,以真实鲜活的故事情节、亲切感人的艺术形象直面社会问题、讴歌时代精神,激发观众对当下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歌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用生活的细节与朴实的信仰获得了专家与观众的认可;有原汁原味、忠实传承经典名作的演出如京剧《乌龙院》《伍子胥》《闹天宫》、汉剧《宇宙锋》以及昆剧个人专场等,演员技艺精熟、演绎堪称完美;有根据名著改编的作品如京剧《金锁记》、粤剧《风雪夜归人》、评剧《我那呼兰河》、淮剧《祥林嫂》以及唯美典雅的芭蕾舞剧《小美人鱼》,演员显示出对角色的精准理解、对技巧的灵活运用、对舞台整体感的出色把控;也有原创古装戏与现代戏如婺剧《遥祭香魂》、晋剧《上马街》、越剧《风雪渔樵记》《双飞翼》等,带给人“旧中有新”、“近前望远”、“小中见大”的审美体验,思想内涵深刻、艺术表现独特、演绎难度各异。所有获奖演员均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态度、饱满的精神与精湛的功力加以呈现,令人激赏。

全国豫剧高级表演人才培训班开班

4月1日,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办、河南豫剧院承办的全国豫剧高级表演人才培训班在河南郑州举行开班仪式。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之一,培训班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培训来自新疆、河北、山西、陕西、河南5个省33个豫剧院团的中青年演员。培训期间,学员们聆听了由豫剧、京剧名家主讲的《戏曲音乐与表演的关系》、《剧本创作与表演的关系》、《京剧表演艺术》、《导演创作与表演的关系》、《舞台美术与表演的关系》、《中国戏曲史》与《中国戏曲美学》等讲座;分成老生组、小生组、老旦与彩旦组、闺门旦组、青衣组、花旦组,分别由豫剧名家贾廷聚、王希玲、常小玉、朱玉霜、牛淑贤、王清芬同时进行豫剧程式训练和剧目教学课程。除了课堂学习,学员们还进行深入基层的实践活动。

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表示,研修班将让全国具有一定水准的豫剧专业演员全面、系统地学习豫剧的理论、唱腔、表演技巧、各个流派的特点。豫剧演员通过学习,可以使自己扮演的角色既真实可信,又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形神兼备,感染观众。

(《中国文化报》2015年4月2日)

2015两岸小剧场艺术节举办

中华文化联谊会与广艺基金会共同主办,携手北京9剧场的2015 两岸小剧场艺术节于4月25日在北京开幕,艺术节以“LiveYour Life“为题,以”生活有戏“为行动口号,从北京出发,再经台北和高雄联动两岸三城策办,精选出北京、香港、台湾的10个优秀团队的10部风格迥异的戏剧精品,共计演出近50场,并举办导演讲座、艺术家沙龙、表演工作坊、台湾剧场纪录片展映、插画展、漫步旅行等近30场活动。

艺术节北京场于4月25日至5月17日期间在9剧场上演,5部戏形式多样、创意独特。两岸合制的《我和我的午茶时光》由台湾导演周东彦与北京演员合作,藉由无线网络即时反馈的光影和象征,将人们离不开手机的生活在舞台上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多媒体小品。是舞也是剧的《2 men》由导演林奕华携手台湾男子双人舞组合陈武康、苏威嘉共同创作,将幽默与感动极致融合,展示男人间的情感关系。由台湾“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带来郑嘉音导演的作品《剪纸人》,以简约表演美学与纸花光影打造出魔幻剪纸剧场,人偶同台讲述一段超感人的东方亲情寓言故事。《请听我说》是台湾编导王嘉明的萌萌哒纯爱偶像剧,爱情的经典话题通过身穿平板纸娃娃衣服的演员,以押韵的文艺腔对白,夸张的表情动作,真情告白。今年入选艺术节的唯一一部北京原创首演剧作《山居》,是留英回国的剧场新锐导演庄一的首部自编自导佳作,挑战剧场叙事的极致。

(《文艺生活周刊》2015年4月25日)

六家京剧院团联袂纪念裘盛戎诞辰百年

2015年是京剧大师裘盛戎诞辰100周年。5月20日,北京京剧院联合国家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和山东京剧院共同主办的“裘韵流芳·戎耀百年”纪念裘盛戎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京启动。

仪式的一大亮点是“追忆裘盛戎”主题演讲。演讲活动以晚会形式呈现,舞台上保留了一桌二椅的设置,琴师、鼓师的演奏与大屏幕动画文字与演讲相得益彰,裘盛戎之女裘芸、裘盛戎嫡孙裘继戎、北京京剧院演出培训中心主任富博洋等8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演讲人,从不同方面追忆、讲述了裘盛戎的生平事迹。纪念演出于8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首演后,赴山东、上海、天津等地巡演。

为配合纪念活动,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公司出版了京剧“流派宗师”系列之《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诞辰100周年》专辑,首次集中呈现裘桂仙、裘盛戎、裘少戎三代名净的演唱录音,并以专题片形式,邀请专家对裘派表演艺术进行解读赏析,以此向大师致敬。

(《中国文化报》2015年5月21日)

文化部公布“三个一批”戏曲剧本创作扶持项目名单

5月,文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工作的通知》,其中内容之一是实施“三个一批”优秀戏曲剧本扶持计划,采取“征集新创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的办法,出资扶持优秀戏曲剧本创作,建立优秀戏曲剧本共享资源库。这一举措受到戏曲剧本创作者的关注。文化部艺术司为此专门印发通知,对扶持方式、申报程序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10月10日,文化部根据《通知》精神,经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及有关单位申报推荐,艺术司组织专家认真评审,在公示后确定了2015年度“三个一批”戏曲剧本创作扶持项目入选名单。“征集新创剧本”有《敦煌儿女》、《布衣郡守》、《都市屋檐下》、《严蕊》《桃花源》;“整理改编剧本”有《宝剑记》、《大名府》、《闯端午门》、《江油关》、《玉杯记》、《借当传奇》、《张飞闯辕门》《卢俊义》、《春秋笔》;“买断移植剧本(剧目)”有京剧《杨门女将》、《蝶恋花》、《九江口》、《华子良》、《香莲案》、《廉吏于成龙》,评剧《韩玉娘》、《半江清澈半江红》,滑稽戏《青春跑道》,越剧《新狮吼记》,吕剧《姊妹易嫁》,湘剧《马陵道》,花鼓戏《喜脉案》。

(文化部网站)

非遗剧种展演庆祝中国“文化遗产日”10周年

由文化部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日”10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展演及学术活动,于5月24日至6月8日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涵盖非遗剧种经典折子戏专场,越剧《追鱼》、《牡丹亭》,越剧经典折子戏专场,豫剧《朱丽小姐》,京剧《生死恨》6场演出以及学术研讨活动“全国非遗剧种——越剧艺术研讨会”。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发布,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4年,文化部与北京市把中国戏曲学院纳入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由此更好地推动了非遗及戏曲事业的发展。

为庆祝中国“文化遗产日”10周年,受文化部委托,中国戏曲学院特别组织了本次非遗剧种展演及学术活动。展演既包含京剧、昆曲、藏戏、粤剧4个世界级非遗剧种,还包括秦腔、豫剧、黄梅戏、越剧4个国家级非遗剧种;既有耳熟能详的经典京剧剧目《锁麟囊》,还有平时在北京舞台上难得一见的藏戏《嘱咐寻王》;既有脍炙人口的越剧传统经典大戏《追鱼》,又有新创编的越剧大戏《牡丹亭》,可谓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中国文化报》2015年5月26日)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建团55周年系列演出活动举行

2015年是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建团55周年,河北梆子原创舞台剧《北国佳人》于5月25日晚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拉开团庆系列演出活动的序幕。《北国佳人》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洪玲领衔饰演刘喜奎,该剧讲述了民国初期戏剧舞台上一位引人注目的河北梆子名伶刘喜奎坎坷而传奇的一生,在乱世中仍能保持着自尊自重即高贵的艺人气节。

河北梆子作为戏曲梆子声腔一个重要的支脉,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与甘肃、陕西、山西的梆子艺术同根异枝、一脉相承。6月6日至21日,剧团推出“‘寻根之旅’重走河北梆子起源之路——2015年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与三省四地交流演出活动”。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剧团携河北梆子传统骨子老戏《王宝钏》《清风亭》和河北梆子原创舞台剧《北国佳人》奔赴甘肃省兰州市、陕西省西安市、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长治市四地进行巡演。

从7月7日至14日每晚,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在长安大戏院推出河北梆子经典剧目回顾展,依次上演一台《河北梆子现代戏经典选段演唱会》和七出河北梆子经典大戏:《王宝钏》《金铃记》《王春娥》《清风亭》《大刀王怀女》《牙痕记》及《北国佳人》。其中,《河北梆子现代戏经典选段演唱会》作为建团55周年收官演出的首演,是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此次系列演出,名家名角齐上阵,新老搭配同登台,包括彭艳琴、王洪玲、王英会等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官网)

豫剧《焦裕禄》全国巡演收官

5月27日晚 ,豫剧《焦裕禄》全国巡演的最后一场演出在山西晋城文化宫上演,到场观众达千余人。令人动容的故事情节、精湛的舞台表演、恢弘气派的舞美设计、震撼人心的音乐伴奏,获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创作的豫剧《焦裕禄》生动再现了焦裕禄当年在河南省兰考县的生活与工作。在编剧姚金成、何中兴的笔下,焦裕禄是一个鲜活的、真实的基层干部。剧目经过导演张平的执导和豫剧演员贾文龙、蒿红伟、陈清华等的二度创作,打破了程式化的人物塑造,从人性、人情出发,展现了焦裕禄的公仆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4月7日开始,豫剧《焦裕禄》先后在济南、德州、武汉、岳阳、晋城等13个城市演出20场,观看人数超过2万。这一展现公仆情怀的作品使不同地区的观众发出了相同的声音:豫剧《焦裕禄》不仅感人,而且好看。山东省德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史成志看后表示,该剧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焦裕禄形象,“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知道你是重还是轻;老百姓就像一面镜,知道你是浊还是清”的唱词对广大党员干部很有教育意义。

(《中国文化报》2015年6月2日)

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在杭州举办

由文化部艺术司、浙江省文化厅共同主办,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执行承办的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5月28日在杭州开幕。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主持开幕式,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致辞并宣布开幕。随后,出席开幕式的嘉宾与儿童戏剧领域相关专家以及杭州部分学校学生共同观看了由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演出的本届展演的开幕大戏《第十二夜》。

本次展演以“点亮童心、放飞梦想”为主题,共有23台参演剧目、2台祝贺演出剧目陆续在杭州剧院、浙话艺术剧院等7个剧场上演。展演剧目风格多样,涵盖了话剧、音乐剧、戏曲、木偶剧等各种戏剧形式。剧目内容也丰富多彩,既有反映当下儿童生活的青春校园题材,也有歌颂少年英烈的革命历史题材;既有生动活泼、展示丰富想象力的经典童话改编题材,也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典传说题材;既有适合学前儿童、小学年龄阶段的少儿观众观赏的儿童剧,也有底蕴较为深厚、适合中学阶段少年观众观看的作品。展演期间,除了展演、祝贺演出外,还举办了儿童戏剧发展研讨会、“我与儿童剧”征文、儿童剧送戏进校园等活动。

6月10日,随着闭幕式主题歌《一起乐》响起,历时14天的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在浙江杭州圆满落幕。23台展演剧目、2台祝贺演出剧目获颁展演(祝贺演出)纪念牌和证书。文化部、浙江省有关领导和儿童剧领域相关专家与800多名观众共同观看了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闭幕式上演出的《宝船》。

本届展演改变往届评奖的做法,不设奖项,采取“一剧一评”方式,加强评论工作。邀请国内有关专家组成评论小组,在每场演出后召开点评会,对参演剧目“望闻问切”,开出修改“处方”。

本届展演坚持低票价惠民,通过政府补贴平抑演出票价,平均演出票价在50元以下。据不完全统计,展演期间,共有约3万人次观看演出,平均上座率80%以上。特别是位于杭州市中心的浙话艺术剧院、胜利剧院等几乎场场爆满,“六一”前后和开闭幕式演出一度一票难求。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纪念活动

6月13日是中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作为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保护单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举办了“2015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传统戏曲优秀剧目展演周”活动。此次活动从6月13日开始,至6月20日结束,在一周的时间里,《福寿镜》《情断状元楼》《吕布与貂蝉》等大戏将轮番上演,精彩的表演、青春靓丽的形象、朝气蓬勃的演出风格定会让观众在看戏、品戏之余领略到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

作为西北“秦腔最高学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陕西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2007年10月,在新剧场落成之时,提出了“西安天天有秦腔”的演出口号,并在新剧场不间断地展开了演出活动,经过七年多的运作,“西安天天有秦腔”的演出以“经典性剧目,高水平演出,公益性票价”的定位,在西安广大市民中广受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文化效益。除了对秦腔的活态保护,研究院还十分注重对秦腔史料的抢救、整理、传承。2008年于70周年院庆之际,出版了系列丛书一套,其中包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优秀剧作选》(10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5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优秀唱腔精选》(5卷),对研究院七十年来的优秀艺术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总结,为陕西地方戏曲历史保存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坐落于剧场北侧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史陈列室展出的实物与图片,均为研究院在长达70年奋斗历程中的部分历史珍存,自2008年起,连同正在逐步建设中的秦腔露天博物馆,一同对观众免费开放。秦腔露天博物馆占地总面积2107㎡,以研究院院内人文与自然环境为依托,用实物与文字勾联的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示陕西戏曲发展衍变的历史。演出、观赏、读史、感知融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形式,无疑将成为非遗文化事业传承和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官网)

谭元寿先生舞台生活8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谭元寿先生舞台生活80周年座谈会6月23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座谈会,并会见谭元寿先生及其亲属。

谭元寿先生是北京京剧院德高望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是京剧生行谭派艺术的第五代传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谭元寿先生从艺80年,承前启后、奋力作为,始终不渝地致力于继承传承,致力于创新创造,致力于创演精品,致力于以德培艺,为振兴京剧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谭先生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创作是艺术家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推陈出新、转化创新,才能创作排演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留下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光辉印迹。

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出席座谈会。

(《光明日报》2015年6月24日)

第五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在北京举办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合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和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于7月10日至8月26日在北京举办。本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以“点亮童心 塑造未来——炫彩中国梦”为主题,同时在山东济南和四川成都设分会场,将有27家艺术团体参加展演,涵盖43部国内外优秀儿童戏剧作品、194场演出。

本届戏剧节所有演出首次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观众把节目“分级”进行推荐。戏剧节继续秉承高品质、低票价、公益性原则,平均票价为90元,100元以下的低价票占总票数的38%,并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首都孤残贫困儿童等群体免费提供公益性演出票。

戏剧节以创新的方式打造艺术课堂。此次戏剧节上演的儿童音乐剧《公主与豌豆》是中国儿艺与美国米苏拉儿童剧团合作的剧目,该剧把小朋友邀请到舞台上,由孩子演,孩子看,推动儿童戏剧在少儿中的学习和普及。戏剧节期间,中国儿艺为北京市东城区和江苏省南京市从事戏剧教育的老师举办“儿童戏剧教育研究”主题培训课程,以促进儿童戏剧艺术教育在校园的不断发展。同时,还邀请南京、青岛等地的学生夏令营牵手本届儿童戏剧节,以儿童戏剧艺术之旅的形式走进北京。

本届戏剧节展演剧目有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东海人鱼》、《红樱》、《木又寸》,香港明日艺术教育机构的《狐狸孵蛋》,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芬兰格里姆斯格劳姆斯舞蹈剧团的《八音盒的秘密》,日本冲绳艺术文化协同机构的《冲绳灿灿》等国内外优秀儿童剧。

(人民网2015年6月24日)

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在济南举办

7月21日至25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山东省戏剧家协会、济南市文广新局、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在济南举行。经过三天六场紧张有序的现场演出,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海南、陕西、江苏等29个省市及四个小梅花培训基地的147名小选手分获“金花”和“银花”称号。

25日晚,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佩花晚会在济南市群艺馆隆重举行。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原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光,中国剧协艺术发展中心主任薛金岭以及山东省、济南市有关领导出席晚会,为获奖选手颁奖,并与现场千余名观众一起观看了精彩演出。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创办于1997年,是由中国剧协举办的一项全国性、高规格、面向少年儿童的重要戏曲艺术活动,代表了中国少儿戏曲的最高水平,被誉为戏曲艺术的“希望工程”。本届“小梅花”包含京剧、昆曲、地方戏曲、戏歌演唱、戏曲艺术技能表演、小型剧目等项目,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147名小选手参赛,是历届小梅花活动中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除参赛人数众多之外,本届活动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娃娃选手的大量涌现。本届比赛中,年龄不足8岁的小选手有近20位。小花旦、小武生、小花脸、小小丑……在台上个个粉妆玉琢,憨态可掬,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生动传神。二是选手水平普遍高。历届评委、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玉珍和杨少春都在赛后数次谈及这一现象,并为戏曲事业后继有人深感欣慰。三是少年乐队的精彩亮相。由湖北省汉剧院带来的8人小乐队,平均年龄不足14岁,可却个个技艺精湛,每个孩子都会二、三种乐器。

小梅花荟萃活动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艺术”的重要举措,要想把宝贵的戏曲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下去,就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娱乐方式多元、现代传媒丰富的今天,如何正确的教育、管理戏曲后备人才,以及薄弱地区少儿戏曲活动如何推动均是未来亟需思考的问题。

(中国剧协薛金玲)

刘奇葆在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走向民间 服务群众 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

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强调振兴戏曲艺术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繁荣文艺事业的需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出更多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戏曲精品,不断开创戏曲事业新局面。

刘奇葆强调,走向民间、服务群众,是戏曲艺术创作生产、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凡有生命力的剧种,都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戏曲必须回到民间去,回到发展的源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创作扎根在民间,把舞台搭建在民间,把来源于群众的戏曲回馈给群众,不断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支持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竞相发展,重视继承传统,传艺、传神、传德,鼓励创新创造,出名家、出精品、出流派,努力展现戏曲艺术时代新风貌。

刘奇葆强调,要建立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师徒传承,培育观众群体,努力夯实戏曲发展的根基。要深化戏曲院团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造血”功能和发展动力,让戏曲艺术充满生机。

(新华网2015年7月29日)

2015年北京市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举行

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2015年北京市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落下帷幕。本届展演8月1日启动,历时一个多月,有15台优秀小剧场剧目在北京8家小剧场演出36场。

此次展演,首次分成了戏剧和戏曲两个部分,戏剧部分共有10个剧目入选,戏曲部分共有5个剧目入选。戏剧部分中,有展现大鼓等古典艺术魅力的《曲韵钟鼓楼》,探讨人生哲学的《庄先生》,悬疑推理的原创男人戏《深水区》,颠覆原著的《等待戈多》,首部以动物视角讲述故事的话剧《狼》,探讨人类社会道德与法律的荒诞作品《蠢蛋》,京味演绎老北京风情的《老张的哲学》,现代音乐书写青春勇气的《狂奔的拖鞋》,思考当下生活的现代舞剧《圆·超速》,曲艺演员刺贪刺虐的《我不是保镖》。戏曲部分,有从女性视角解读经典故事的《程妻》,经典剧目瘦身精简的《琼林宴》,精致感人的原创剧目《碾玉观音》,用说书形式串烧经典昆曲的《一旦三梦》,京剧、木偶、话剧同台的《倾国》。

这次优秀小剧场剧目展的参展单位中,既有北京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曲剧团、北京歌剧舞剧院、天津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等国有企业或院团,更有厚浪文化、哲腾文化、幕间文化、繁星戏剧村、至乐汇、雷动天下现代舞团这样的民营公司,还有中国戏曲学院这样的学生团队。既显示了国有院团的雄厚实力和显著优势,也展现了民营团队的勃勃生机和强劲势头,还有学生团队小荷才露尖尖角般闪耀的才华。

(中国新闻网2015年9月8日)

“闽剧《贬官记》青年表演人才培养”汇报演出举办

《贬官记》是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曾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为了传承艺术精品,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特开办“闽剧《贬官记》青年表演人才培训班”,并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成为国家艺术基金首批资助的项目。4月16日开班,此次培训班汇集了众多的闽剧大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项目传承人林瑛、陈新国,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三朵梅花”陈洪翔、周虹、陈琼以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最佳男演员朱善根等。学员也是精心挑选而来,具有相当的表演功底,如此以名剧目、名艺术家传授青年演员,完整传承一个优秀保留剧目,总结剧种的表演特质,确立闽剧的表演风格,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意义独特。

本届培训班根据15名学员的行当和《贬官记》中所需塑造人物的特点,对学员一一进行了角色分配,并根据学员的年龄、艺龄,分为了传承版和青春版两组:传承版以80后的黄伟亮、江忠岩、王艺岚、肖翠云担纲主演,青春版以90后的陈垚、林宇辉、林青霞、邱安金担纲主演。汇报演出在福建闽剧艺术中心分两轮进行,首轮时间为7月29日晚演出《贬官记》传承版,7月30日晚演出《贬官记》青春版;第二轮时间为8月5日晚演出《贬官记》传承版。8月6日、8月7日晚演出《贬官记》青春版。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官网)

粤剧《伦文叙传奇》培训班及电影首映式举行

8月6日日上午, 粤剧《伦文叙传奇》青年表演人才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广东粤剧院举行,而在当天下午大型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在广州首映。

培训班甄选了来自广东、广西两地的九个粤剧表演团体及学校的30名艺术人员,不少学员是这些艺术团体的担纲演员。在9月16日的汇报演出中,学员们将首次以粤剧和雷剧合作的形式演绎《伦文叙传奇》。此次培训的导师阵容强大,丁凡、蒋文瑞、周公谨、崔德銮、曾小敏、彭庆华等名角授课。

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能够观赏到这出优秀的粤剧,广东粤剧院与广州中投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拍摄了大型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首映式除在广州举行外,11月15日,在北京也举行了首映式。首映上, 主演丁凡、蒋文端,导演潘钧等电影主创人员到场。这部电影从2015年8月18日开始在广东、广西各大院线公映,最低票价只需30元。

原创粤剧《伦文叙传奇》从1993年首演至今,已演出逾800场,获得包括“文华剧目奖”等多个奖项。由其改编的电影取材于明朝广东状元伦文叙的故事。“卖菜仔”出身的伦文叙自幼家贫,发奋读书,他高中状元被招为驸马后,却以有婚约为由,哀求皇上“收回圣谕”。故事结局出人意料,过程妙趣横生。

(《新快报》2015年8月7日)

中国剧协赴陕西调研基层戏剧院团创作现状

8月19日至21日,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带领下,中国剧协组织专家、学者一行12人赴陕西调研。四天时间里,调研组深入商洛市剧团、商洛市洛南县剧团、渭南市富平县剧团,观看了包括秦腔、静板书、木偶戏、道情、花鼓、阿宫腔在内的多个地方戏剧目,了解了当地院团的生存现状和实际困难,并对基层戏剧创作情况和剧目打磨提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19日晚,调研组在商洛市洛南县剧院观看了由该县剧团演出的大型秦腔神话故事剧《沉香》。此剧立足洛南地方特色,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对家喻户晓的“劈山救母”传说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得剧目故事情节曲折、表演生动感人,该剧曾参加第七届陕西艺术节,并获优秀剧目奖等多个奖项。当晚剧场座无虚席,演出过程中观众不时报以热烈掌声,季国平在演出结束后评价说:当代艺术家的精彩创作演绎将传统题材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剧中传递出的“孝道”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精神财富,洛南县剧团是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家的戏曲传承扶持政策,期待未来在传统戏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上做出更大成绩。

20日上午,调研组到洛南县剧团调研,与当地观众一同观看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洛南静板书和民间传统木偶戏。洛南县剧团位于城西新建四层大楼内,排练厅宽敞明亮,创作室、录音室、小剧场一应俱全,洛南县政府还批复新增20个编制广揽人才,使得剧团创作班底完整。洛南静板书唱腔悦耳、道白清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天在老艺人粗狂奔放、高亢洪亮的说唱中,将观众带回到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岁月里,不由使人热血沸腾;木偶戏《铡美案》在演员敏捷熟练的操作下,木偶们模仿出各种戏剧动作,栩栩如生,潇洒自如,演出博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20日下午,调研组前往商洛市剧团,观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洛花鼓《夫妻观灯》选段、商洛道情《一文钱》选段的精彩演出。商洛花鼓《夫妻观灯》已有60年历史,取得过多项省级、国家级奖项,该剧曲调流畅优美、表演轻快活泼,深受观众喜爱。《一文钱》曾在1960年被搬上银幕、全国放映,该剧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演员表现力丰富、渲染力强烈,将书生和财主抢钱时的性格特征刻画地入木三分,引发在场观众的阵阵欢笑。通过实地调研,不难看出,基层剧团与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相比,确实条件艰苦,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如商洛市剧团、洛南县剧团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作成绩取得重要进步的也不乏少数,这同时得益于地方戏群众基础深厚,深受百姓喜爱。最为重要的是,剧团重视戏剧的地方特色,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更新技术及表演手段,有着拿得出手的作品和成绩,这也是剧团的立身之本。

随后,调研组观看了大型商洛花鼓现代戏《带灯》的排练现场。《带灯》是在中国剧协的大力扶持下,近年来商洛重点打造的现代戏,已演出67场,并在第七届中国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特别奖、优秀表演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和优秀舞美奖等多项大奖。在两个半小时的排练演出中,演员表演热情投入、情感朴实自然、唱腔优美感人,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20日晚上,专家召开座谈会,对《带灯》一剧提出高度评价和恳切建议。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百姓心声的“接地气”作品,是一出非常值得扶持的优秀现代戏,是近年来基层戏剧创作的突出代表。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戏剧理论家季国平认为该剧反映了基层现实,记录了基层社会问题,但并不避讳矛盾,引发观众思考;主演表演精彩,情感真挚,打动人心,配角出彩,刻画真实,形象传神;最难得是将小说最核心的内容提炼为一段感人至深的唱词,把握精髓,突出价值。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戏剧理论家崔伟认为,该剧源于文学、活于舞台,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生动的艺术性;同时,该剧直面生活、主题积极,起到了文学映照生活、激励人心的实际作用;商洛剧团资源深厚,传承悠久,在演员的不懈努力和当地政府关心指导下,该剧将越走越好。

21日,调研组来到渭南市富平县,拜谒了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陵园,观摩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宫腔。阿宫腔典雅细腻、婉转悠扬,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近年来已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调研组还参观了红色教育基地习仲勋纪念馆,了解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英勇奋斗的光辉一生,他对于戏剧的深厚感情同样令人受到鼓舞和激励。调研期间,调研组还了解了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此次调研活动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精神指引下,确保内容丰富,工作扎实有效,为剧协下一步决策计划提供了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未来扶持基层剧目创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剧协研究室)

重庆市川剧院开展“川剧中国行”

继川剧艺术走进商圈、校园和社区与山城观众亲密接触,重庆市川剧院又把传统艺术推广到更远的城市。8月27、28日,他们携“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摘梅剧目《灰阑记》以及精品折子戏在遵义连演两天,开启了川剧院的“省际交流演出活动——川剧中国行”的第一站。

《灰阑记》,其母本最早出现在元杂剧中,后来被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改编作话剧《高加索灰阑记》。2008年因为“中德文化年”的契机,川剧院将其进行了中国化、戏曲化、川剧化,重新演绎。这出原本40多分钟的中幕戏,又被改造成长约两小时的大型古装川剧。就在2015年5月,重庆市川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吴熙,凭借本剧女主角“杜鹃”的出色表演,摘下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观众一会儿为女主角保护孩子的执著而感动,一会儿又为判官的机智诙谐而笑声不断。剧场里不时爆发阵阵热烈的掌声。

2014年11月,“川剧艺术走中国”获得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立项审批。作为子项目,2015年8月,重庆市川剧院开始实施“省际交流演出活动——川剧中国行”。结束遵义之行后,川剧院还赴泉州、厦门、西藏、云南、四川等地演出。在福建泉州的演出中,川剧与梨园戏就传统折子戏及锣鼓打击乐进行交流演出。

(重庆市川剧院官网)

2015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举办

8月28日晚,由中国评剧院制作的评剧《母亲》在北京中国评剧院上演,标志着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2015年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优秀剧目展演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包含话剧、歌剧、评剧、音乐会等多种艺术形式,持续至11月8日,在北京的12个剧场里上演23台剧目46场精彩演出。除评剧《母亲》外,展演剧目还包括话剧《故园》、《审判日》,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音乐会》等13部抗战主题优秀作品。为促进京津冀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本届展演特别邀请天津、河北的艺术院团参加展演,以及来自山西、内蒙古等地的调演剧目。此外,南水北调水源地湖北省丹江口市的优秀剧目也在此次展演期间亮相首都舞台。

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局通过出政策、搭平台、建机制、树品牌等一系列措施,加大对原创作品扶持力度。本次展演中,舞剧《画皮》、《大地·震》等8部作品均为首演。为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大部分参演剧目100元以下的低价票占50%。展演还举办了4场不同主题的公益演出,为军人、教师、志愿者等多个群体举办专场演出。

(国际在线2015年8月28日)

中国剧协代表团赴韩国参加第22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

应第22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韩国组委会邀请,中国剧协代表团一行4人,于9月15日至19日赴韩国参加了该戏剧节。

自9月4日至24日,戏剧节共有来自中国、韩国、日本三国的6台剧目上演。参演剧目包括来自中国杭州越剧院的《海上夫人》和黄盈工作室的《黄粱一梦》,韩国杨松戏剧工作室的《仅此一人》和当当动作剧团的《痛苦》,日本诺伊森剧团的《避难公主》以及特邀参演的香港话剧团的《孤独》。

戏剧节期间,代表团观摩了相关剧目,参加了三国委员会会议,讨论了本届戏剧节面临的问题并对下一届进行了展望。

杭州越剧院出品的越剧《海上夫人》,这是越剧首次登上安山市的舞台。该剧改编自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同名剧作,文本结构严谨,节奏明快,通过运用中国传统戏曲的表达方式,完美演绎了剧中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在性格,全剧高潮迭起,人物性格鲜明,加之优美的唱腔和形体表现,既美轮美奂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演出获得了当地观众和戏剧节组委会的热烈欢迎。中国驻韩使馆文化参赞、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史瑞林携夫人观看了9月19日的演出,并对演出大为赞赏,表示有意邀请该剧目参加2017年中韩文化交流活动。

新生代话剧导演黄盈的作品《黄粱一梦》,是我会首次选派民间剧团参与BeSeTo戏剧节。“黄粱一梦” 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新国剧《黄粱一梦》以古老的故事为底板,并用古老的技艺对故事进行了现代化的解构,灵活运用了戏曲中的水袖、刀枪把子等传统技艺以及三弦、书法等传统文化元素。在演后谈环节当地观众反应积极,他们对导演用现代手法对传统戏剧进行再创造的思路表示浓厚兴趣,并对其创意表示由衷赞赏。

日本的参演剧目《避难公主》是一出舞蹈话剧。较之以前我们熟悉的“形体戏剧”,更加风格化、个性化,呈现出舒展而优美的意味,体现了日本及国际上形体戏剧的一种新趋向。

戏剧节期间,韩方还组织了为期10天的中韩日导演工作坊,三国导演各执导一个15至20分钟的短剧,并合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演

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演活动于10月11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主办,在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等剧场为首都观众奉献20余场演出。此次展演活动,共集中推出10台优秀新创剧目。参演院团涵盖山西省、市、县三级国有及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院校。这些剧目突出了“中国梦”和“三个文化”的鲜明主题,涉及话剧、舞剧、音乐剧、歌舞剧、儿童剧、晋剧、京剧、北路梆子等多种艺术类型,展现了舞台艺术的新内容、新表现、新境界,展示了全省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进取精神和山西人民的良好风貌。

本次展演作品题材宏大,贴近时代和生活。10部作品中有8部为现实题材,均展现出对火热生活的关注,对英雄模范的敬意,对现实生活的真情,对新生活、新常态的思考。同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体现出不断探索的艺术追求,注重结合先进的舞台科技手段,调动丰富的艺术想象,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享受。同时,本次展演体现出鲜明的“本团、本地、本土”特色,演出团队全部依靠本土力量,个别主演作为友情演出,培养提高了自有人才。

本次参展剧目中的晋剧《于成龙》和京剧《陈廷敬》均以山西历史文化人物为主人公,以清代廉吏入戏,在人物塑造上体现了不同的内涵侧重,彰显了山西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话剧《生命如歌》从屯垦文化和红色文化、太行精神和兵团精神入手,艺术化地阐释了党中央关于新疆和兵团工作的战略思想。音乐剧《火花》展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心怀天下、奋勇追梦的心路历程。舞剧《吕梁英雄传》展现了吕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抵御外侮、捍卫民族尊严的激情故事和英雄群像。晋剧《红高粱》以儿女情长到民族大义的情感升华,展示出民族危亡之际民众血性的喷发与无畏生死的气概。儿童剧《红星杨》借鉴戏曲、音乐剧、舞剧等艺术形式,人偶同台、载歌载舞,保留传统精粹的同时彰显时尚气息,丰富了儿童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此外,歌舞剧《太行奶娘》、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等红色题材作品,都紧密围绕“三个文化”题旨,力求在题材立意、叙事手法、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方面推陈出新。

(新华娱乐2015年10月15日)

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在苏州举办

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10月12日至19日在昆曲的故乡——昆山举办。中国昆剧艺术节是一项全国性的昆剧展演活动,是全国昆剧艺术创作成果阶段性的集中展示,每三年举办一次。本届昆剧节由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期间全国7大昆剧院团、3个戏曲院校、1个民营昆剧院团,以及2个来自台湾地区的昆剧团等共13家演出单位,在苏州6大剧院上演17台优秀昆曲剧目。其中9台为参加评议剧目,由专家组采取“一剧一评价”的方式进行评议,4台为展演剧目,4台为第二届“名家传戏”成果汇报演出。

本届昆剧节参赛剧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有改编的传统经典如《墙头马上》、《水泊记·阎惜姣》,还有新编历史剧如《董小宛》《曲圣魏良辅》等,充分体现了昆剧艺术创作和繁荣的局面。同时,参演剧目“大腕”云集,担纲主演不乏文华表演奖和梅花奖获得者,如《白兔记》主演王芳、《大将军韩信》主演林为林、《湘妃梦》中女英的饰演者雷玲、《墙头马上》中裴少俊的饰演者黎安、《曲圣魏良辅》中的蔡正仁、柯军、李鸿良等。

值得一提的是,昆山当代昆剧院也在本届昆剧节期间正式成立,填补了昆曲故乡昆山没有专业昆剧表演团体的空白,也成为中国第八个昆剧专业院团。昆山当代昆剧院由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担任董事长兼运营总监,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李鸿良担任副董事长兼行政总监,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获得者张军担任副董事长兼艺术总监,并计划逐步引进和培育一批昆曲表演人才,开展昆曲艺术传承弘扬工作。

此外,本届昆剧节期间还举行《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十年成果》新书首发式暨第三届“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收徒仪式、第七届“昆曲学术座谈会”、2015年虎丘曲会等系列活动。其中,“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由国家昆剧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办公室主办,是在国家级层面上建立昆曲艺术的人才传承创新机制,旨在又好又快地将老一代艺术家的表演艺术精髓和经典剧目传授给年轻演员,推动昆曲中青年杰出艺术人才不断成长。本次“名家传戏”仪式共有12位名师,22名学生参与,大师云集,新秀如林。

(文化部网站)

2015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北京新剧目展演

10月29日至11月7日,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的北京新剧目展演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办。此次展演,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所属的院团带来6台近年来创作的优秀剧目,包括上海京剧院的新编历史剧《春秋二胥》、上海昆剧团的新编历史剧《景阳钟》、上海沪剧院的新编大型沪剧《邓世昌》、上海越剧院新编古装剧《铜雀台》、上海淮剧团的革命历史淮剧《八女投江》和上海评弹团的评弹音乐剧《芦苇青青》。

其中,《春秋二胥》、《邓世昌》、《铜雀台》是2014年首演的新创剧目,《春秋二胥》由安平、傅希如领衔主演,《邓世昌》由朱俭、李建华、茅善玉等主演,《铜雀台》由徐标新、方亚芬等主演。《景阳钟》从2011年的《铁冠图》,到2012年的《景阳钟变》,再到2013年的《景阳钟》,历时3年打磨,并于2015年启动3D电影拍摄,由黎安、陈莉等主演;《八女投江》是在原作基础上修改提升后致敬抗战胜利70周年之作,由施燕萍、梁伟平等主演;《芦苇青青》则改编自中篇评弹《冲山之围》,由秦建国、高博文、吴新伯等主演,以全新的评弹音乐剧形式亮相。上海戏曲院团的中流砥柱和青年演员同台演出,展现院团近年来剧目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北京娱乐信报》2015年9月2日)

越剧电影《德清嫂》开机

11月5日,由德清县委宣传部、德清县文广新局、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文广集团、杭州越剧院共同打造的越剧电影《德清嫂》在德清县莫干山镇劳岭村正式开机。越剧《德清嫂》编剧包朝赞、作曲刘建宽、唱腔设计李燕华、服装造型蓝玲。影片由国家一级导演、金鸡奖提名、中美国际电影导演奖获得者张峰执导;剧中人物由舞台版原班人马出演,两位梅花奖得主谢群英和徐铭主演。

越剧《德清嫂》根据德清县道德模范蒋引娣、封丽娟等真人故事改编,讲述了德清嫂这位善良、传统、实实在在的农家大嫂抚养一对孤儿的动人故事,是一部用生动的艺术手法向社会传递温情的好作品,它演绎了“吃苦耐劳、以德报怨、诚实守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首创全国业界独一无二的“联合制作、双版互动”运作模式,分为“明星版”和“草根版”两个版本进行排演,“明星版”《德清嫂》由杭州越剧院梅花奖得主主演,负责在各大城市剧院演出。同时,由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越剧爱好者组成的“草根版”在县内外的乡村舞台巡回演出。自2012年8月18日在德清县筏头乡东沈村首演以来,,《德清嫂》两版已经累计演出了130多场,并获得了2014年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并以第二名的佳绩荣获2014年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2012年和2015年两度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戏曲现代戏优秀剧目南北交流展演在南京启幕

由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和江苏省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共同主办的“戏曲现代戏优秀剧目南北交流展演”活动,于11月6日拉开帷幕。评剧《母亲》,淮剧《祥林嫂》、《菜籽花开》,扬剧《完节堂1937》等四部优秀剧目将在京津苏三地巡回演出10场。这是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首次组织大规模的跨省交流展演活动,旨在促进各省市之间现代戏创作的交流,让更多的优秀剧目异地共赏,同时加强院团之间的沟通,共同探讨拓展演出渠道的新思路。

《母亲》从一个平凡人物、普通家庭的视角出发,以小见大,折射出无数中国母亲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引导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以编剧锦云、导演张曼君为首的主创团队不乏奇思妙想。母亲扮演者王平出色地刻画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以大段饱满、精彩的演唱和生动细腻的表演深深感染了观众。剧中其他角色均由清一色的80后、90后青年演员担当他们个个唱功扎实,表现不俗,展现出中国评剧院青年演员风采和强大实力。到2015年底,评剧《母亲》计划演出70场。该剧11月6日晚在南京前线大剧院、10日晚在句容大剧院、13日晚在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15日晚在盐都区文化艺术中心、18日晚在沭阳县文化艺术中心演出。

由江苏省淮剧团创作演出的淮剧《祥林嫂》改编于鲁迅先生的《祝福》,创作者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努力开掘戏曲本体的艺术特性和淮剧特有的表现手法,曾得到首位祥林嫂戏曲形象塑造者、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的高度评价。祥林嫂的扮演者陈澄,凭借该剧摘得了“梅花奖”和“白玉兰奖”桂冠,她的表演自然天成,情感细腻,嗓音清刚柔韧,张力十足,具有爆发力,被誉为“淮剧第一花旦”。贺老六的饰演者陈明矿,也因该剧获得“白玉兰配角奖”榜首,并于今年喜摘“梅花奖”,他表演质朴,演唱厚实稳正,刚中蕴柔,柔中带哀,将人物性格把握得恰到好处。该剧11月20日晚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演出。

由镇江艺术创研中心、镇江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完节堂1937》,在今年众多抗战题材作品中,创作者们独辟蹊径,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切入,描写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群在“完节堂”里麻木地熬着光阴、期待死后得到贞节牌坊的寡妇们,面对侵略者的入侵,她们从茫然无措,到同仇敌忾,在生死关头,杨淑娴等人大义凛然,做出了撼人的抉择……女主角杨淑娴的扮演者龚莉莉,表演大气沉稳,将一个难度极大、从未表现过的角色刻画得细腻入微,生动鲜活,催人泪下。该剧于12月20、21日晚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演出。

盐城市淮剧团演出的淮剧《菜籽花开》描写了市道德模范、农民企业家顾双成再面对荣誉和道德时灵魂的挣扎……作者要回答的不仅仅是剧中人的抉择,更是站在了一个制高点上,呼唤着中国人的道德精神和责任担当,令人深思。该剧于11月22日晚、25日晚分别在中国评剧大剧院和天津中华剧院演出。

戏曲电影《山村母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映

11月11日,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优秀剧目数字电影工程、戏曲电影《山村母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映并面向全国院线发行。这是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高度关注的一项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剧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戏电影,山西省2014年度唯一一部国家电影项目。中国文化艺术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会长章柏青、中国著名导演翟俊杰等出席首映礼。中共山西运城市委常委、副市长常建忠到场祝贺并致辞。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优秀剧目数字电影工程,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是一项以数字电影的形式记录、宣传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获得者及其优秀代表剧目,弘扬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全新艺术工程,自2010年年底全面启动以来,全国已拍摄了十多部优秀经典剧目。

《山村母亲》编创于2004年。主演景雪变和主创人员一起深入平陆山区,体验群众生活,感受基层冷暖。投入演出后,剧本先后四易其稿,组织专家论证不下40次,最后形成现在的版本。2007年10月,蒲剧《山村母亲》入选第十届中国戏剧节参展剧目之列,并最终斩获“三项大奖”。2009年该剧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2011年被中国现代戏研究会授予“现代戏突出贡献奖”。2012年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并于2013年在全国巡回演出。2014年,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将《山村母亲》列为数字戏曲电影工程项目。同年,《山村母亲》作为国家大剧院“2014夏季演出季”组成部分,于4月30日、5月1日在国家大剧院连演2场。2014年12月,该剧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从2009年到2014年,《山村母亲》先后五次应邀进京演出。然而,无论是在高雅的国家大剧院,还是在简陋的山庄窝铺,《山村母亲》走到哪里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无论是在城市的各个戏剧角落,还是在农村的红白喜事现场,到处都传唱着《山村母亲》的动人旋律。作为运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靓丽名片和响亮品牌,该剧迄今已经在全国各地演出1500余场。

此次改编的同名电影,是蒲剧史上第一部现代戏电影,也是山西省2014年度唯一一部国家电影项目。影片由山西电影制片厂、中国戏剧家协会、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北京国粹映画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华表奖与金鸡奖得主朱赵伟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景雪变和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优秀青年演员担纲主演。

首映式上,中共运城市委常委、副市长常建忠对电影《山村母亲》给予了很高评价。他指出,《山村母亲》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了中国人审美追求,是文艺工作者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突出体现。

(运城市青年实验演出团官网)

“人民艺术家李默然艺术人生论坛”总结传承“默然精神”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辽宁省文联共同主办的“人民艺术家李默然艺术人生论坛”11月13日至14日在辽宁沈阳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郭运德,中国剧协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辽宁省文联党组书记盖成立,与近4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界专家、学者,辽宁省文艺院团、艺术院校的文艺工作者、师生等300余人参加了论坛活动。

论坛围绕李默然艺术实践的现实主义道路、李默然艺术思想的价值取向、李默然一生的信念坚守和艺术品格、李默然表演艺术体系(李派艺术)研究、一代艺术大师的成长之路、李默然暮年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等6个论题,对李默然先生的艺术人生、艺术实践、艺术成就、艺术思想和道德品格做了全面评价和充分论述,不仅表达了对默然先生的缅怀之情,而且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进行了理论的提升与总结。

郭运德表示,李默然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成为艺术界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戏剧界领军者;李默然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度的社会责任,用精湛的艺术来关注国家命运,推动文艺进步;李默然心系人民,心系观众,保持艺术与人民、生活、时代的血脉关系,成就其独树一帜的李派艺术的创作基石。

濮存昕在致辞中对成就卓著、德艺双馨、受人尊敬的人民表演艺术家李默然一生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话剧事业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今天我们怀念他,让我们这些后辈能够多一些对他的了解,有一个向他学习的机会,也许能为当今、以至未来的中国戏剧事业发展探讨一些话题,提出一些见解,拓出一条新路来。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前不久中共中央印发《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这次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不仅表达了戏剧界广大同仁对前辈大师崇敬、怀念的共同心愿,而且也适应了当今文艺事业发展的需要,必将对我国戏剧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坛上,许多发言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新的论题,即:“默然精神”。“默然精神”可以概括为“三正”即:正形象、正能量、正方向。这种“三正”的默然精神,正是当今我国文艺界所急需的,应该大力提倡,大力宣扬。纪念李默然先生的最佳方式,就是总结和传承这种“默然精神”。

(中国剧协研究室)

《剧院魅影》迎“而立”中国巡演

韦伯英文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自1986年开演以来,已在全球27个国家、145个城市上演超过7.4万场,所到之处广受好评。2015年,迎来“而立之年”的《剧院魅影》在全球掀起的观剧热潮依旧如火如荼。2015年11月17日至2016年1月10日,《剧院魅影》登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展开中国巡演。经典动人的音乐、魔幻绚丽的舞美效果、多维度的情感走向,无一不震撼观众的感官。

《剧院魅影》在北京上演以后迎来了不少明星观众,朱军、朱迅、刘谦、毛阿敏、孙楠、陈佩斯、李玉刚、李静等在观看完演出后,对该剧赞不绝口。著名歌星毛阿敏3天时间内“两刷”《剧院魅影》,她激动地表示:“在现场看感觉确实不一样,整场演出制作非常精良,非常精彩!”

《剧院魅影》持续热演,与该剧的“良心制作”也是分不开的。《剧院魅影》的舞台再现了巴黎歌剧院的真实场景,舞台上的浮雕由制作团队亲赴巴黎制模后原样打造。另外,为了展现巴黎歌剧院的地下暗湖,制作团队动用了281支蜡烛、250千克干冰和10台烟雾机,打造出“魅影”的地下宫殿场景。

《剧院魅影》对剧场设施、环境和演出质量的要求非常高。据此次巡演的技术总监理查德·马丁介绍,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专业化的音乐剧剧场,让《剧院魅影》在装台上更加便利,在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方面,也更加易于向观众提供原汁原味的演出。

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举办

为开掘戏曲的市场潜力与发展空间,建立青年戏曲人才展示平台、青年戏曲观众培育平台、全国戏曲合作交流平台,12月1日至6日,首届“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在沪举办。来自上海、北京、泉州、台北等城市的6台7场演出引发观众、媒体与专家的观剧热潮与热烈讨论。

本届小剧场戏曲节于2015年3月正式发布剧目征集消息,共收到来自全国9个省、市和地区的32个报名作品,涵盖12个戏曲剧种。最终,北京京剧院的小剧场京剧《碾玉观音》、上海昆剧团的实验昆曲《夫的人》、上海越剧院的越剧小戏《情殇马嵬》、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梨园戏《御碑亭》、台湾国光剧团的新概念戏曲《青春谢幕》和上海京剧院的新编京剧《十两金》等6台剧目入围展演。

展演期间,一批青年创作、演出人才引人瞩目。为打破戏曲行业“论资排辈”的陈规,戏曲节申报第一条要求即为参演团队主创平均年龄必须低于45岁。在此次入围的剧目中,青年团队的涌现令人眼前一亮,如《碾玉观音》剧组多数演职人员为90后,《夫的人》剧组启用青年导演俞鳗文、青年演员罗晨雪、谭笑挑梁,《御碑亭》剧组明星演员阵容衬托85后编剧张婧婧。《十两金》剧组出现了三个反串:资深宣传主管高源担任编剧,著名坤生演员王珮瑜担任制作人,著名丑角演员严庆谷担任导演,让人看到青年人才的无限潜力。

戏曲节在青年观众中取得了良好反响。初步统计显示,观众群体中,超过80%的人群年龄在35岁以下,50%的观众是第一次观看戏曲演出,多数观众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从事金融、行政、文化等各领域工作,符合主办方锁定的新观众群体。

本届小剧场戏曲节自策划开始就建立起一套公开公正的评估体系,真正保障戏曲节的艺术质量。剧目申报放低门槛,申报不限剧种、不限题材、不限创作进度,更不限申报者为国有或民营戏曲院团、剧组团队、个人等。具备权威性、专业性的戏曲界专家和视野广、观念新的文化类资深媒体人组成艺术委员会,进行封闭式评审工作,最终投票选出入围名单。展演期间,艺委会还施行“跟踪观摩”策略,有效监督每场演出的艺术质量及演出反响。

全部演出结束后,小剧场戏曲节还召开了“戏曲的呼吸与跃动——聚焦小剧场戏曲的困境与突围”主旨论坛,不同领域的专家与青年戏曲人才面对面,进一步总结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专家高度肯定本届小剧场戏曲节的办节模式,对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为青年戏曲工作者搭建平台、鼓励探索和创新的尝试表示赞赏。

“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不设立奖项,以展演的形式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提供展示平台,让艺术家获得同等的关注机会,“抱团取暖”为小剧场戏曲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演出期间,还有研讨会、讲座等交流活动同时开展。

(上海剧协)

吉林省优秀戏曲剧目进京展演

2015年吉林省优秀戏曲剧目进京展演12月2日拉开帷幕,京剧现代戏《杨靖宇》,吉剧经典剧目《桃李梅》、新编现代戏《时代楷模──吴亚琴》、神话剧《狼妻》、外国经典改编剧目《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以及包含了《包公赔情》《一夜皇妃》《程咬金招亲》等折子戏的“优秀小吉剧专场”,将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和国家大剧院相继登场,一展吉林戏曲创作之成就,在京城刮起一股浓烈的东北风。

吉林省京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京剧《杨靖宇》,是2014年为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杨靖宇诞辰109周年而创排的,这是英雄杨靖宇精忠报国、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首度以国粹艺术形式展现。该剧以杨靖宇的戎马一生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他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长白山一带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在孤悬敌后、重兵包围、叛徒出卖、断粮断盐、酷寒奇冷、伤病严重等极为恶劣困苦的环境中,杨靖宇带领第一路军歼敌逾万,并牵制数万日本关东军精锐部队不能入关南下。剧本择取了他最后3年里的战斗生活,通过转战山中、袭击敌营、情系群众、收编土匪、以身诱敌、壮烈殉国等情节,塑造了杨靖宇智勇双全、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剧中杨靖宇由吉林省京剧表演艺术家、高派传人、梅花奖获得者倪茂才饰演。高派的特点是唱腔高亢激昂,京剧《杨靖宇》中大段的唱段,既表现了英雄视死如归的气概,又能让观众听得十分过瘾。倪茂才在表现高派大写意唱腔的同时,还吸收了杨派和余派的细腻。如当表现杨靖宇想起自己的亲人,唱起“男儿有泪不轻弹”时,就改用细腻、温婉的唱腔,充分展现这位民族英雄的人性力量。此剧的舞美亦很精致,长白山的雪景和深山老林,彰显了白山黑水的壮美,为全剧营造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自豪感。此外,京剧《杨靖宇》还吸收了话剧、杂技的特色,为表现抗联战士在长白山中飞崖跃涧与敌周旋,首次在舞台上采用弹床三连跳,在空中完成难度较大的技巧动作,每次演出都能赢得观众一片喝彩。

吉剧是诞生于1959年的新兴剧种,也是吉林省的特有剧种,它在曲艺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元素逐步发展而成。56年来,它始终秉承“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方针,凭借其二人转母体的浑厚底蕴和独具吉林地域特色的艺术魅力,一度风靡全国,涌现出了以王肯为代表的戏剧大师,创作出了《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三请樊梨花》等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

本次展演,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将演出获得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并被越剧、评剧、黄梅戏等20多个剧种移植演出的吉剧经典保留剧目《桃李梅》和新近创作的大型现实主义题材吉剧《时代楷模──吴亚琴》,还有根据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吉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吉林省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将演出据满族传说创作的神话吉剧《狼妻》,一展吉剧这一新兴剧种的风采。

吉剧的最大特色是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风趣幽默,反映现实生活迅捷、生动。本次展演的吉剧《时代楷模──吴亚琴》,是根据被中宣部等部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小区书记吴亚琴先进事迹创排的。吴亚琴是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小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她二十年如一日,模范履行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职责,竭尽全力为群众谋幸福,帮助群众解决大量实际困难,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吉剧《时代楷模──吴亚琴》分为四幕,剧目采用倒叙手法,运用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展现吴亚琴20多年来竭尽全力为群众谋幸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吴亚琴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敢于担当、干事创业的楷模精神。同时,剧中的故事都是据吴亚琴的真人真事创作而成,其中包括她为居民办班学习、找工作;为居民解决矛盾、解决问题;照顾身边孤寡老人、助老人落叶归根、帮助服刑孩子见父亲最后一面等,生动感人,深受观众欢迎。

(《光明日报》2015年12月3日)

再芬黄梅成立十周年庆典进京展演

12月2日至10日,再芬黄梅携《徽州女人》、《徽州往事》、《女驸马》三部经典黄梅戏登陆北京国家大剧院。

2015年正值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成立10周年。十年间,创新戏、排精品、演经典,再芬剧院好戏大戏不断;育新人、传帮带,再芬黄梅青年团逐渐挑起大梁;全国演、年年演,再芬黄梅声名远播……十年风雨,十年坚守,再芬剧院赢得了市场,收获了口碑,戏迷遍布全国。

此次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正是再芬黄梅成立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之一。此外,再芬黄梅还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开展了“再芬黄梅大讲堂”、再芬黄梅·盛夏演出季(第二季)、再芬黄梅·传承发展——再芬黄梅青年团五周年考核汇报演出及再芬黄梅合肥演出季(第五季)等十周年庆典活动。

为感恩回报十年间一直关心支持“再芬黄梅”发展的首都人民和社会各界人士,展示“再芬黄梅”新貌与十年发展成果,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担当本次北京展演全部剧目的主角。其中12月2日至4日展演《徽州女人》和6日至8日展演《徽州往事》,是韩再芬的代表作品,也是分别获得第十七届、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作品,这两部戏作为“徽州三部曲”的前两部,这是首次在京同时呈现。另外,9日至10日演出的《女驸马》可谓家喻户晓,该戏在传统基础上融合了话剧、影视等其他姊妹艺术的表演元素,更加新鲜有看点。

(安庆市委宣传部)

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举办

为全面展现优秀中青年地方戏曲演员风貌,文化部将于2015年12月17日至2016年1月19日在北京举办“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

汇演由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承办,中国评剧院协办。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介绍,此次汇报演出共有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的20名优秀中青年演员领衔主演的20台优秀剧目参加,涵盖越剧、豫剧、黄梅戏、秦腔等18个剧种。

参演演员中,既有吴凤花、李君梅、李小雄、王平等已取得一定成绩,在本剧种挑起大梁的优秀骨干演员,也有何云、杨婷娜、肖笑波、王荔等近年在舞台上崭露头角的青年新秀。参演剧目有评剧《母亲》、晋剧《红高粱》、吉剧《站醒台》、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小乔初嫁》、琼剧《海瑞》等一批现代戏、整理改编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将展示近年来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的丰硕成果。

为积极发挥评论对艺术创作的推动作用,展演期间,将邀请戏曲表演艺术家和有关专家组成评论小组,针对参演剧目召开点评会,对演员表演及剧目艺术质量进行评议,以权威、专业、严肃、认真的文艺评论,提升演员表演水平和剧目创作演出水平。

汇演将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长安大戏院安排20个剧目共40场高水平演出,最高票价160元,最低票价40元,其中100元以下票价占60%。

(新华网2015年12月10日)

歌剧《白毛女》全国巡演并召开纪念首演70周年座谈会

2015年是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周年。为继承优秀传统、弘扬经典作品、引导创作方向、培养艺术新人,文化部组织开展了包括歌剧《白毛女》复排巡演、3D舞台艺术片拍摄和座谈会在内的一系列纪念活动。

该剧由曾因成功扮演“喜儿”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彭丽媛任艺术指导,总政歌舞团雷佳主演。11月6日,歌剧《白毛女》全国巡演活动在延安正式启动,历经太原、石家庄、广州、长沙、杭州、上海、济南、长春、北京9个城市,总行程超过1万公里,共计演出19场,现场观众达2.5万人。12月17日,歌剧《白毛女》在北京中国剧院连演3场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2月27日,由文化部主办的纪念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禹光等出席会议并讲话。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主持会议。

雒树刚在讲话中强调,开展纪念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系列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落实中央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的部署。针对当前文艺创作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白毛女》在创作观念、创作方法上的导向作用,引导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二是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充分认识优秀艺术作品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四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和热爱民族艺术。五是学习借鉴《白毛女》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精神,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大力推动艺术创新。六是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推出优秀青年艺术人才。

雒树刚指出,70年前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将深邃的思想主题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有机融合,感人之深、反响之大,前所未有。今天重温这部剧70年前的成功,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一是挖掘优秀传统之根,解决好“为了谁”创作和“如何为”的问题。二是在重塑经典的过程中,吸纳百川、集思广益,还原集体创作的艺术氛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定体验生活的艺术主张;扎实继承、有所创新,彰显中国风格和时代审美;细节入手、精益求精,探索艺术精品的创作道路。三是引领当下创作方向。《白毛女》提醒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跟风炒作、闭门造车,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四是造就艺术传承之人。新版歌剧《白毛女》所到之处,赢得了“演得好、唱得好”“相当精彩,堪称当今舞台艺术精品”的一致评价,这既是观众对该剧的“点赞”,更是对这样一个平均年龄33.6岁的表演群体的称赞。实践证明,以雷佳为代表的第四代“白毛女”诞生了。五是通过此次纪念活动,坚定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信念,形成中国气派的创作自觉。

景俊海表示,歌剧《白毛女》复排演出的成功经验说明,只有坚持与人民相结合,才能创作出穿越时空、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只有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才能创作出有特色、有魅力的优秀作品;只有坚持精益求精,才能锻造传之久远、富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禹光认为,纪念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寻根溯源、总结经验、引领创作,对于推进党的文艺事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文化支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繁荣军事文艺、助推改革强军实践也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文化部制作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领导小组成员,专家学者、艺术家,主创人员、演职人员代表参加座谈会。艺术家郭兰英、乔佩娟、王祖皆、居其宏、薛庆超、饶曙光、关峡、侯克明、雷佳先后发言,畅谈感想和体会。曾指导《白毛女》剧组排练20余天的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动情地说:“我要往下传,不管我活到多大岁数,只要有一口气在,需要我传,我一定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新一代“喜儿”雷佳向在场的老艺术家深深鞠躬,表达感谢之情。冯双白等专家、艺术家也就新版歌剧《白毛女》和3D舞台艺术片的艺术价值、民族歌剧的传承创新等进行了热烈研讨。

(根据新华网、《中国文化报》相关文章整理)

猜你喜欢

京剧院剧目戏曲
舞台剧目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在空间中寻找戏曲的现代样式——专访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新从旧中来——访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青年导演徐孟珂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