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传戏是戏曲传承的必由之路
2016-11-20王评章
王评章
我们的时代是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民族的复兴必然也是民族文化的复兴,优秀传统价值的复兴。戏曲是民族的心理情感、审美想像和艺术智慧的重要载体,其复兴也便是时代发展的题中之义了。国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发布,表现了国家对戏曲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若干政策》总揽现实,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上负天时,下接地气,戏曲由是必将迎来一个特殊繁荣的、有时代荣光的新时期。《若干政策》也终将在戏曲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和影响。
《若干政策》明确提出“实施‘名家传戏一一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这实在抓住了当前戏曲艺术传承、青年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戏曲的传承因其非物质文化性质,是活态的,尤其到了高端的传承、精粹的传承,只能单一的口传身授,难以批量教学。这既在于戏曲本身的写意、抽象性质,也在于规范、完整的技巧背后,是历代积淀的、活泼的艺术才情、智慧、经验和想像,是传者自身的意、气、神、色,艺术生命的韵致和境界需要濡染、熏陶、入化,不仅需要承受者认识、理解,还得有悟性、灵性,能心领神会。这是一个近于入化的过程,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技巧转移。
长期以来,我们着重倚靠学校批量教学,这显然是有大缺失的,也是不完全符合戏曲的非物质文化传承规律的。同时,集体教学中普遍缺乏名家师资,难以完成高端传承。这个问题在基层尤其严重,戏曲传承日渐贫乏、退化,到了形传神不传,乃至形碎神散的濒危状态。
名家传戏既是历史经验,也为当前京、昆成功的艺术实践所以证明。地方剧种尤其是基层的一些方言小剧种,县市剧团的名老艺人,一退即休,人亡艺绝,我们在基层每天对此已熟视无睹。名老艺人不传戏,地方戏曲与京、昆的距离将越拉越大,直至遥不可及。基层剧团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演出任务,他们无力也无暇有艺术远见、文化责任,这些只能由政府来担当。这也是时代、政府应该明确负起的责职,却也只在有清醒、深刻的文化自觉、自信的时代与政府,才能做到。
解放六十多年了,演员代际兴替,戏曲的传统基因日渐弱化,戏曲文化、戏曲艺术的复兴,返本汲深、返本开新由是变成当前更为重要、首要的任务。子曰:“绘事后于素”,传承先于发展,只有从基因的尽可能全息复制做起。名老艺人是戏曲的佛骨、舍利子,道在其身,忽视他们是时代的不负责任和奢侈浪费。今天,随着《若干政策》的颁布,我们翻开了时代性的新一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