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教学管理
2016-11-19王义涛
王义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81-01
新课程环境为小学教学管理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在教学管理中,不同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锐意改革和创新,为新课程全面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我校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管理的具体做法交流于下:
1.做好师德师风建设
①职业意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优质学校的根本所在,学校一直将教师职业意识的养成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每周一的政治学习例会制度;深入开展师德建设"三讲两实践""用三心育新人"活动;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系统"八荣八耻"在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宣传和学习优秀教师典型,在教师中树立师德典型,评选出师德高、师能强、师风正的先进个人。②纪律规范。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把制度建设作为保障教职工个人自由和学校发展的前提。适时修订了原有规章制度,对于形成既有个人心情舒畅、人际和谐、又充分体现集体意识、提高个人和学校工作效能的良好秩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强化名师队伍
为培养我校高层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一方面,优化骨干教师队伍,全力推进校本培训,另一方面,继续实施"名师青蓝"工程,要求教龄在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拜师学艺,师徒结对,采取徒选师、师选徒的"一师一徒"、"一徒多师"或"一师多徒"的办法,自由结对签订师徒合同,设立"导师奖",高效快捷地完成青年教师培养任务。
3.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改变旧的传统管理观念,转变思维模式,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变集中思维为发散思维,才能打破旧的管理模式,确定现代教育观念,并用新的观念指导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实践。如厦门市于1996年率先提出"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并进行由"应试教育"转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大胆尝试,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成果。"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导致了全国性的教育观念的大转变;引发了全面否定应试教育,实现素质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一场大革命,推动整个教育战线各方面的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教育管理在素质教育观念导向下不断调整教育管理观念和模式,这无疑给实现教育管理创新提供了首要的条件。
4.准确的角色定位
在小学教育管理中,校长必须要当好组织者、激励者、服务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名学习者。这就是说,校长要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综合实际情况,确立教育管理的目标、方案和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充分挖掘、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为实施教育管理的优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
学校教育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每个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都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甚至要忍痛改变过去多年来形成的教学风格,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校长给予鼓励。因此,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在听课、评课过程中,校长要善于发现每位教师的闪光点。对存在的问题要具体分析,帮助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校长在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要经常与教师交流心得体会,为教师排忧解难,为教师的学习、进修、培训创造和提供机会,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服务教师,同时还要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只有角色定位准确,才能真正领导和参与教育管理,才能在教育管理的征途中始终处在前沿位置。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要先行,管理也要与时俱进。新课程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管理既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也是一个理论性的课题,还有很多方面等待我们去挖掘和探索。我校的做法仅仅是沧海一粟,期望同仁批评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