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初探
2016-11-19孙潮
孙潮
摘要: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应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同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精心设计课前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巧妙设计课堂导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增加师生互动,给予充足时间思考讨论,加大精讲精练,拓展教学环境,增多教学辅助手段,尤其在实验方面,使用幻灯片,图片等教学工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67-02
1.精心设计课前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先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主动学习的习惯,还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扫清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讲水平,使课堂笔记更有针对性。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由此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尤其是对学习后进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受益。
案例:必修I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①咸菜是如何研制的、连续嗑带盐的瓜子,你的口腔和嘴唇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②腌制咸菜时,常常要放一些盐,却不加水,然而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③蔫了的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④你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例子呢?
这样的问题设计看似简单,但因联系生活,又紧扣教学内容,学生不仅感兴趣,还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学生掌握系统而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学生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备课时,一方面要备教学大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备学情,真正将"教案"变"学案"。教学要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转变成"读、讲、做、练、議"等多种形式的师生双边活动。读、讲、做、练、议等使学生口、眼、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接收知识信息,事实上知识的掌握往往不是一种感觉器官参与就能完成的,必须是几个相关的区域同时形成兴奋中心,充分发挥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各神经元之间的复杂联系,有利于对知识掌握和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要重视生物学概念教学,组织好每堂课的生物学概念,使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概念,了解知识的结构体系,使知识和技能概括化、系统化、构成"竖成线,横成片"的结构体系。因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决定于心理活动中对概念的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相互沟通,形成辩证逻辑的联系,逐步构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
3.善于设疑,启迪思维
常言道:"行成于思,思源于疑"。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好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活剂",强化记忆的"催化剂"。提问要讲究科学方法。①了解学生,因人提问,简单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回答正确的及时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从中受到鼓舞,树立自己的自信。②抓住重点,比较提问。③以新带旧,串联提问。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鼓励学生怀疑精神,因为怀疑与思考紧密联系。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奋好学,勤于好问的习惯,创造提疑和答问的良好气氛。
4.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1 创设情境。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准知识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情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生活实际、生产实例设置情境;(2)通过故事、成语、俗语、谜语设置情境;(3)通过发展的历史设置情境;(4)通过设疑,揭露矛盾设置情境;(5)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设置情境;(6)通过实验、野外考察设置情境;(7)通过教具模型、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设置情情境。
4.2 设计问题。能否设计好的问题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它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是师生相互交流的桥梁,也是学生实现创新的条件。好的问题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1)具有趣味和魅力,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的智力挑战;(2)可以是一种情境,其中隐含的问题能够由学生自己去提出并做出解释;(3)各种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做出回答;(4)解决它往往伴有个人或小组的教学活动。好的问题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甚至可以是一个很简单或人们生活中相当熟悉的问题。
4.3 自主探索、尝试解决。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真正地解决问题,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心理和智力水平的条件下,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材上学生能看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做到不讲和少讲;(2)鼓励学生大胆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必要时可以从观念和方法角度激活学生的思维,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策略和模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入口;充分运用各种媒体诱导学生思考;(4)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和发表个人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5)在进行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5.生物学知识要用于生活
知识要得到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体现其意义。生物知识更是如此。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生物知识,大到国民经济,小到个人健康,都与生物知识密不可分。下面略述一二:
5.1 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生物学知识。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来,我国农业面临日趋严峻的局势,如科技含量和生产力较低;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资源过度损耗;环境污染严重;其他大国农业的冲击等。使得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既要掌握一定的农业专业技术,还应具备相应的观念与意识。
5.2 环境保护需要生物学知识。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城乡环境遭污染、破坏而恶化的例子屡见不鲜。治理和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而在各种环保治理手段中,生物知识和技术具有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优势。从植树造林、防治沙化、保持水土、品种更新、净化水质,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等,均需应用到相应的生物知识。唯有提高认识,人人参与,综合整治,才能使生态。
5.3 个人生活与健康需要生物学知识。健康生活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也已大大扩展,但当前人们的健康水平却不容乐观。社会在不断进步,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健康方面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固然有生存环境恶化、生存压力增大、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也与健康知识不足、生活态度及生活习惯不良有着极大的关系。
5.4 培养正确的生态德育观需要生物知识。结合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生态知识教学,开展生态教学活动——生态德育:教师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启发引导学生为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关心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在人口、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生态德育应予充分重视。